1.課文p.261倒數行8謂廣告文案是一種以商品為出發點的銷售訊息云云、同頁倒數行2-3「文案」必須為商品服務。
案:課文所指只是產品促銷廣告文案而已。就廣告終極目的言,商業廣告文案中商業型觀念廣告、形象廣告文案,並非以商品為直接對象;非商業觀念廣告文案則涉及公益。講授範圍可以限縮,但不能以此有限範圍為普遍定義。
2.課文p.262行4提到行銷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配銷通路(Place)、促銷(Promotion)。
案:90年代以來,傳統的行銷環境與傳播發生了顯著變化。行銷專家Lauterborn提出4P時代已經過去,4C時代已經到來的新的行銷主張。傳統行銷 4P多站在產品供應端( supply side )的思考架構,以推銷產品為中心,以生產為導向;現代行銷向需求端( demand side )轉移,即有4C 概念提出,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 :Customer、Cost to the customer 、Convenience、Communication,以上可以總結為:Consumer Insight,也就是從消費者的眼光來寫作廣告文案,課文宜據此改寫。
3.課文P.262行11-14先引有人說:「無論你多有技巧,也不能發明一個不存在的優點。」後文卻說:「文案人員接獲的個案很多是要自己去『發明』優點的。」前後文牴啎。後文應是「發現」之誤。發明者,無中生有;發現者,已有者被遮蔽而加以揭露。
4.課文P.262倒數行9謂廣告文案又有平面廣告與電視廣告(腳本)等區別。
案:廣告文案可以根據不同的廣告傳播媒介分類,有印刷媒體廣告、電波媒體廣告、非印刷媒體廣告文案;而電視廣告腳本只是電波媒體廣告文案的一種而已。
5.課文p.263行4-10謂廣告是一種商業手法,被我們拿來「想像」。一份「門都沒有」的建築預售案,文案就能寫出「一座御璽也無法交換的城堡」的標題。建築公司用它來突顯本棟房子的尊貴,並與同區段的建築案競爭。其實,我們能將廣告文案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作更廣泛的應用,將想要突顯的物件、個人或活動都當成是一種商品行銷,如為社團的招生簡章下一個好標題,為情書找到一句亮眼的比喻。
案:一則廣告文案以創意彰顯公司產品的優點,或未來可以美夢成真的願景,並非只有想像一項;而成功的廣告以真實為基礎,以落實公司承諾為終點,不能只是想像。
再則以想像建築預售案的虛擬價值,推論我們能將廣告文案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作更廣泛的應用,恐難以成立。該建築預售案類比推理的重點當在於:我們可運用廣告的行銷概念,使用創意,將行銷標的現有或潛存的價值具體刻繪出來,完成行銷目的。
三則將想要突顯的物件、個人或活動都當成是一種商品行銷,如為社團的招生簡章下一個好標題,為情書找到一句亮眼的比喻。然而,想要突顯的物件、個人或活動並非全然都能當成「商品」,有些情況是服務、熱誠性質,感情更不宜當成商業活動,似宜作「行銷標的」較中性;廣告文案也並非只侷限於標題與比喻。
原文當改成:
廣告文案以創意彰顯公司產品的優點,或未來可以美夢成真的願景,從而達成行銷目的,實現顧客的願望與想像。如一份「門都沒有」的建築預售案,文案就能寫出「一座御璽也無法交換的城堡」的標題,建築公司用它來突顯本棟房子的尊貴,並與同區段的建案競爭,讓產品脫穎而出。
我們能將廣告文案的此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作更廣泛的應用,將想要突顯的物件、個人或活動都當成行銷標的,使用創意,將它現有或潛存的價值具體刻繪出來,達成行銷目的。如為社團招生寫好一份生動的廣告文案,打響社團知名度;或為一封情書找到亮眼的比喻與扣人心弦的詞句抒發真情,觸動情人心扉。
6.課文p.263行11標題(二)「創造文學的實用價值」以下說明廣告文案可以創造文學的實用價值。同學們學習多年的國文課程,因文學與廣告的創意思維、策略統合、美學素養有其關聯性,學習了廣告文案,可以將文學活用於廣告文案的撰寫,以創造文學的實用價值。
案:本節論證「廣告文案的學習價值」,主體是廣告文案,文學只是輔助性質。吾人贊同文學有助於廣告文案之寫作,但作者將文學有助於廣告文案之寫作,即文學之實用價值當成主體,與學會廣告文案能「取得競爭的優勢」並列,主次錯置。宜改為「一.主要學習價值—取得競爭優勢」、「二.文學在廣告文案上的應用—創造文學的實用價值」。
其次,文學與廣告文案固然有若干相通處,但二者各有其範疇,廣告文本的主要結構、特點與文學相異。作者就創意思維、策略統合、美學素養論文學與廣告文案之關聯性實感牽強,應具體陳明文學如何運用於廣告文案為宜。
三則文學派廣告只是一種特例。如果完全是形式追求上的文學派廣告,是一種脫離於廣告運作的本質之外的寫作,要制止;如果是針對商品特徵,針對受眾的接受特徵,針對媒介的表現特徵而運用的文學派廣告正文,是一種有效的正文寫作形式。廣告的歷史告訴我們,文學派廣告只能針對特定商品建立獨特的產品品牌形象,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對應特定的目標消費者有效。
課文中特別強調:「詩性是會在各個角落被彰顯的,甚至用來包裝世界。」據上文所述,詩屬於文學中最精煉的文體,其適用有一定局限性,如何包裝世界?課文p.266倒數行2-3即反對太詩化的文字,因訴求的意念太難了解,有礙訊息傳遞。
7.課文p.264行9謂由於產品差異、各種目標市場有不同訴求,廣告文案書寫的方法並無固定的框架可以套用。例如以往標語要能直接帶出商品,讓人一看就知到在賣什麼,但是現在有不少廣告標語,反而是以讓人抓不到重點為能事。
案:p.264行10與p.265行8「標語」應改成「標題」,「標語」是廣告文案的另一種結構要素。此處說法與p.265行3「(二)精確的主題」以下述廣告文案中標題的書寫原則,一般而言要有「精確的主題」、「文案的主題應該一箭就中」相乖。它應屬於特例,不是「不少」;也非「以讓人抓不到重點為能事」,而是使用懸念式、殘缺式、省略式手法。
廣告標題的書寫原則,一般就是廣告文案的主題,往往也是廣告內容的訴求重點,讓消費者知道在賣什麼!這個什麼,通常揭示商品或品牌名,至少是某個訴求的類型與最佳「利益點」。除非要造成話題,而且有「續集」的廣告預算,才容許少數特例使用懸念式、殘缺式、省略式寫得隱約,讓消費者的疑惑暫時懸置。其實,這種特殊寫法通常帶有間接暗示性,或與正文相呼應。
課文p.265行3「(二)精確的主題」以下說明乃就標題的寫法而言,不是一般「廣告文案的書寫原則」,應增列廣告文案的結構要素,而將此處列於標題的寫作原則之下。作者遺漏廣告文案最重要的結構要素,本單元並無學習的主要標的,詳本人講義。
8.課文p.264倒數行6在敘述廣告文案的書寫原則之「(一)確立任務目標」,謂開始撰寫廣告文案之前,最重要的是徹底了解所要廣告的商品。文案人員最好是親自參加廣告主的簡報,確立任務目標,避免失真,才能寫好出色的廣告文案。
案:真實性是廣告文案寫作的首要原則,課文首先應先確立此一原則;其次,廣告資訊的真實性表現要來自於客觀的現實存在,即課文所謂「確立任務目標」,由於本節闡明寫作的真實性原則,應以「廣告資訊的真實性表現要來自於客觀的現實存在」扣題;然後,說明廣告資訊如何表現得全面且準確的具體途徑。
9.課文p.265「(三)從消費者的心理著手」、「(四)品味與『對位』」為寫作廣告文案的第三、四項原則。
案:這兩項原則應合併,改為「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與品味」。因為前項「從消費者心理著手」說明文案人員要抓住消費者的心理慾望,或提供慾望。透過文字的表述,就能將消費者的需求誘發出來,讓人看了之後有一種「這就是我要的」的心理。
後者「品味與『對位』」說明消費者的心理因素,「還有一個隱藏在特定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深層心理」,那就是各消費階層的「品味」有異。文案人員要抓住產品特性、市場定位寫作,寫出讓消費者感到對味的文案,即使遣詞用字的調性也不容忽略,如賣牛仔褲可以有嬉皮的字眼,賣豪宅如同樣嬉皮,會有不穩健的形象。
二者同屬心理因素,只是需要與品味的位階不同而已。
作者論述對味,以為遣詞用字的調性很重要,如賣牛仔褲可以有嬉皮的字眼,賣豪宅如同樣嬉皮,會有不穩健的形象。
案:作者混淆了品味與語言風格,品味主要是內含與意義問題。
其實,作者論廣告文案的寫作要符合消費者的心理因素,才能有效傳播,這是「有效傳播原則」。
廣告文案要有效傳播,首先需了解廣告傳播過程中,廣告受眾的受傳心態,進而針對受眾受傳心態提出有效方案,進行有效傳播。
廣告受眾有幾種典型的受傳心態:(1)認知不調和廣告受傳心態(2)知覺相差廣告受傳心態。(3)對輿論領導者的跟從心態。(4)廣告受傳中的完形心態和境聯效應。(5)注重傳播主體權威性的廣告受傳心態。(6)廣告受眾逆反接受心態等。
對應廣告受眾受傳心態的策略與方式各異,作者所論只是對應認知不調和廣告受傳心態中的一種而已。
10.課文p.266行6以下標題「(五)以『創意』奪人耳目」、「(六)表明品牌的優勢」,用來說明寫作廣告文案的五、六項原則。
案:這兩項原則應歸納為「原創性」原則。原創性又稱原創力、獨創性,也可稱「創意」。原創性是與眾不同的首創,是廣告人賦予廣告作品以獨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力量。原創性的首創、與眾不同和突破常規、出人意料不是從純粹的形式角度來提出的,而是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表現手法的原創,即形式上的原創。為了使廣告文案能更吸引人,產生新奇感,在眾多的廣告文案中脫穎而出;為了使文案形式成為品牌的一種獨特的標記,在眾多的品牌中富於個性;為了使感性消費的受眾因為喜愛文案中所體現的某種品牌情趣而發生購買行為,廣告文案寫作需要在形式上體現原創。
形式上的原創如作者所說跳離舊框架,換個角度、顏色、時空,趣味化、戲劇化皆可;或利用修辭技巧如誇張、轉化等來表現。但跳離後還必須回到主題,一旦能回到主題,當中的偏離便是創意手法的亮點。
課文所說「以創意奪人耳目」,正確說法應即此處「以表現手法的創意奪人耳目」。
作者在跳離舊框架中提及放大或縮小、改變質性,但後者即下文之轉化修辭技巧,前者即誇張。作者又說或者利用簡單的轉化,不管是以物擬人、以人擬物,或是以彼物擬此物;然而,轉化與譬喻實不易區分,運用聯想應非遊戲,又遺漏化抽象為具體之形象化。而且,正如本單元中很多地方應舉例或輔以圖片者,文中均省略,同學難以了解如何跳離舊框架?
二是資訊內容的原創。資訊的獨創,就是品牌或產品的獨特優勢。不僅表現在能表現別一產品無法替代的消費利益點、產品生產背景以及產品的附加價值,也表現在能訴求別人沒有訴求的產品特點。資訊的獨創,更表現在能發現同一產品和服務中的不同的特點和藉助心理作用形成或創造出的不同價值。
廣告文案很忌諱標準答案,同一個案子往往要寫出好幾個文案來「比稿」;或在腦力激盪下,將幾個點子重組。勝出而被採用的文案,關鍵就落在文案對於產品優勢的描寫。文案人員可以從產品的特點、價格、質感、方便性、服務等,具體表述自家產品的優勢,強調自己的特色。若能點明產品優勢的「不可取代性」,更是文案優勝劣敗的關鍵。
課文所說「表明品牌的優勢」,即此處資訊內容的原創。標題對產品優勢的表明有畫龍點睛之妙,須用心經營;但產品優勢的詳細描述則在正文,也不可或缺,惟課文偏指標題。
本節p.266倒數行10-11提及「標語」,應是「標題」之誤。
11.課文P.266-267述廣告文案寫作的第七項原則:「不做太難的訴求」。
所謂太難,除了意念太難,還包括文字太難、聲韻與頓挫太難。這些都有礙訴求(訊息)的傳播,不適合寫成文案。
寫作廣告文案不能太貪心,一次表達太多意念(太詩化的文字);或把文字寫得太艱澀。最好能「門當戶對」,看消費對象是誰。
為了讓廣告文案好念、好記,一般還會借重雙關語來召喚過去的記憶,或表達弦外之音;或者在句尾押韻,利用相同的收音來幫助記憶。
至於頓挫問題,可以在文字排列時稍加留意「句讀」的位置。如「不能說的秘密」與「不能說的,秘密」,除了節奏不同,後者還分別強調了「不能說的」與「秘密」。
案:所謂不做太難的訴求,課文指一次表達太多意念,但意念太多一般不以太難形容,或指括號內「太詩化的文字」;寫作廣告文案不能太貪心,一次表達太多意念,應移至廣告結構要素中標題項。因這主要是對廣告標題的要求—簡潔明快的表現形式。為了讓受眾一看便知,廣告標題的表現形式就要簡潔、明快。一般不用長句子,因為長句子表現內涵、意念太多,且出現關聯詞,會造成過分書面化傾向,使受眾因怕累而自動放棄閱讀。
其次,聲韻與頓挫本不可分,且聲韻頓挫與太難也無關,則課文此處應指語言傳播問題。
所以,課文應改為:
廣告文案不用太詩化的文字,或寫得太艱澀。這些都有礙訴求的傳播,不適合寫成文案。最好能量身訂作,看消費對象是誰。
文案的聲韻頓挫應包含自然的聲韻節奏,還有與聲音有關的文體、修辭,可在相對位置交代。課文僅舉雙關、句尾押韻為例,過於狹隘;而且,句尾押韻也是不完整的概念。至於頓挫,課文謂可以在文字排列時稍加留意「句讀」的位置,這主要是標點效果而非聲韻頓挫。
本項「不做太難的訴求」應改為「廣告文案之語言要求與修辭運用」,但課文所述過於簡略;這也不是廣告文案寫作的一般原則,而是對語言與修辭的一般規範,應單獨列為一項;另廣告文案用語的具體規範,因結構要素不同而異,但課文並無廣告文案的結構要素,詳本人講義。
12.課文p.268倒數行4為(一)建築廣告文案之「案名形象篇」,p.269行8-9作者說「惠文」顯然是主打,而底下的標語「以史詩的佈局,形塑建築新文明」為建案定調。
案:依廣告文案結構看,「碧益惠文」是主打的「主題」;「以史詩的佈局,形塑建築新文明」不是「標語」,是「副題」。
該公司本系列廣告文案融入文學手法,但以史詩、新文明、肥沃月彎等想像語詞來形容該建案,卡羅‧史卡帕(Carlo Scarpa)」所謂理性目的及功能的元素呢?
13.課文P.270分析(三)建築廣告文案之「露天風呂篇」。
案:本則屬於系列廣告文案之三。以廣告標題的句式結構之不同作分類標準,廣告文案之標題結構分單題與複合標題,本例係後者,文中有多處可商:
(1)課文說「SPA新境界 私人水岸」是「引文」,但依專業術語應作「引題」;
(2)課文說「寵愛從每一個毛細孔開始」是「主要標語」,但依專業術語應是主打的「正題」,因字型稍大;
(3)依專業術語,「在【碧益惠文】的露天風呂,月光的上游是嫦娥 月光的下游是你」為「副題」,副題即有承上啟下之作用,但課文合稱「引文」,然而「引題」應在「正題」上;
(4)課文稱「卡羅‧史卡帕」以下六行文字為情境文字,但依專業術語應作「正文」。
(據《大學國文魔法書》2010年2月二版)
闡述人文學(Humanism),而側重經學(Chinese Classics)、史學(Historiography)、哲學(Philosophy)、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與生活藝術(Art of Living)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曹雪芹《紅樓夢》<葬花吟>與簡媜<美麗的繭>探討
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繫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堦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泪暗洒,洒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美麗的繭
讓世界擁有它的腳步,讓我保有我的繭。當潰爛已極的心靈再不想作一絲一毫的思索時,就讓我靜靜回到我的繭內,以回憶為睡榻,以悲哀為覆被。這是我唯一的美麗。
曾經,每一度春光驚訝著我赤熱的心腸。怎麼回事呀?它們開得多美!我沒有忘記自己睜在花前的喜悅。大自然一花一草生長的韻律,教給我再生的祕密。像花朵對於季節的忠實,我聽到杜鵑顫微微的傾訴。每一度春天之後,我更忠實於我所深愛的。
如今,彷彿春已缺席。突然想起,只是一陣冷寒在心裡,三月春風似剪刀啊!
有時,把自己交給街道,交給電影院的椅子。那一晚,莫名其妙地去電影院,隨便坐著,有人來趕,換了一張椅子,又有人來要,最後,乖乖掏出票看個仔細,摸黑去最角落的座位,這才是自己的。被註定了的,永遠便是註定。突然了悟,一切耍強都是徒然,自己的空間早已安排好了,一出生,便是千方百計要往那個空間推去,不管願不願意。乖乖隨著安排,回到那個空間,告別繽紛的世界,告別我所深愛的,回到那個一度逃脫,以為再也不會回去的角落。當鐵柵的聲音落下,我曉得,我再也出不去。
我含笑地躺下,攤著偷回來的記憶,一一檢點。也許,是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也許,很宿命地直覺到終要被遣回,當我進入那片繽紛的世界,便急著把人生的滋味一一嚐遍。很認真,也很死心塌地。一衣一衫,都還有笑聲,還有芳馨。我是要仔細收藏的,畢竟得來不易。在最貼心的衣袋裏,有我最珍惜的名字,我仍要每天喚幾次,感覺那一絲溫暖。它們全曾真心真意待著我。如今在這方黑暗的角落,懷抱著它們入睡,已是我唯一能做的報答。
夠了,我含笑地躺下,這些已夠我做一個美麗的繭。
每天,總有一些聲音在拉扯我,拉我離開心獄,再去找一個新的世界,一切重新再來。她們比我還珍惜我,她們千方百計要找那把鎖解我的手銬腳鐐,那把鎖早已被我遺失。我甘願自裁,也甘願遺失。
對一個疲憊的人,所有的光明正大的話都像一個個彩色的泡沫。對一個薄弱的生命,又怎能命它去鑄堅強的字句?如果死亡是唯一能做的,那麼就任它的性子吧!這是慷慨。
強迫一隻蛹去破繭,讓牠落在蜘蛛的網裡,是否就是仁慈?
所有的鳥兒都以為,把魚舉在空中是一種善舉。
有時,很傻地暗示自己,去走同樣的路,買一模一樣的花,聽熟悉的聲音,遙望那扇窗,想像小小的燈還亮著,一衣一衫裝扮自己,以為這樣,便可以回到那已逝去的世界,至少至少,閉上眼,感覺自己真的在繽紛之中。
如果,有醒不了的夢,我一定去做,
如果,有走不完的路,我一定去走;
如果,有變不了的愛,我一定去求。
如果,如果什麼都沒有,那就讓我回到宿命的泥土!這二十年的美好,都是善意的謊言,我帶著最美麗的那部分,一起化作春泥。
可是,連死也不是卑微的人所能大膽妄求的。時間像一個無聊的守獄者,不停地對我玩著黑白牌理。空間像一座大石磨,慢慢地磨,非得把人身上的血脂榨壓竭盡,連最後一滴血水也滴下時,才肯俐落地扔掉。世界能亙古地擁有不亂的步伐,自然有一套殘忍的守則與過濾的方式。生活是一個劊子手,刀刃上沒有明天。
面對臨暮的黃昏,想著過去。一張張可愛的臉孔,一朵朵笑聲……一分一秒年華……一些黎明,一些黑夜……一次無限溫柔生的奧妙,一次無限狠毒死的要脅。被深愛過,也深愛過。認真地哭過,也認真地求生,認真地在愛。如今呢?……人世一遭,不是要來學認真地恨,而是要來領受我所該得的一份愛。在我活著的第二十個年頭,我領受了這份贈禮,我多麼興奮地去解開漂亮的結,祈禱是美麗與高貴的禮物。當一對碰碎了的晶瑩琉璃在我顫抖的手中,我能怎樣?認真地流淚,然後呢?然後怎樣?回到黑暗的空間,然後又怎樣?認真地滿足。
當鐵柵的聲音落下,我知道,我再也無法出去。
趁生命最後的餘光,再仔仔細細檢視一點一滴。把鮮明生動的日子裝進,把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一言一語裝進,把生活的扉頁,撕下那頁最重最鍾愛的,也一併裝入,自己要一遍又一遍地再讀。把自己也最後裝入,甘心在二十歲,收拾一切燦爛的結束。把微笑還給昨天,把孤單還給自己。
讓懂的人懂。
讓不懂的人不懂;
讓世界是世界,
我甘心是我的繭。
(據簡媜《水問》,台北:洪範書店,2003,二版,頁142–145)
課文頁213–214錄曹雪芹<葬花吟>。案:《紅樓夢》版本眾多,脂本系統十一種抄本與程甲、乙印本,現代校本與翻刻更不計其數,應載版本依據。本人講義據馮其庸等《紅樓夢校注》上、下冊之上冊,台北:里仁書局,1984.4,此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為底本,校以各脂評本、抄本及程甲、乙本共十一種,並有注釋。另參校周汝昌等校點、啟功注釋《紅樓夢》四冊,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1.5,此本以程乙本為底本,參校其他七種本子;又馮其庸主編、紅樓夢研究所彙校《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彙校》全5冊之第2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2,此本以庚辰本為底本,共彙校十一種版本;俞平伯校訂《紅樓夢八十回校字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此本以有正書局本為底本。
課文頁217倒數行1–頁218行2述曹雪芹卒年有三說,壬午(乾隆廿七年,1762)、癸未(乾隆廿八年,1763)以及甲申(乾隆廿九年,1764)。案:應作「胡適認為他卒於乾隆廿七年壬午除夕(1763.2.12);周汝昌認為他卒於乾隆廿八年癸未除夕(1764.2.1);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卒於乾隆廿九年甲申歲首(仍是1764初春)。」中式紀年與西曆從無合併者,因陰曆與陽曆有換算問題。又頁218行1–2述其字夢阮,號芹圃。案:應是字芹圃,號雪芹、芹溪居士;字夢阮,與其名霑不相應,疑是別號。又頁218倒數行1謂曹家被查封家產時,曹雪芹僅十三之齡。案:曹雪芹生年有二說,應說明採何說,如生於乙未是虛歲十四歲,如生於甲辰是虛歲五歲;且應註明虛歲或實歲。
課文頁221–222就死亡情境之想像解析全詩。案:原詩從傷春到感懷,從感懷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嚮往,從嚮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黛玉的情感隨著詩句而流淌、轉折,全詩並非一味自傷自憐,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尤為其思想價值之所在。尼采曾在他的「強力意志」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和討論了「自由的死」或「成就的死」。依照他的看法,所謂自由的死或死的自由,就是「當我們願意死,死就來到」,也就是一個人當在自己的創造性活動賦予自己、人類和大地以新的意義之後死去。尼采說:「當你們死,你們的精神和道德當輝燦著如落霞之環照耀著世界,否則,你們的死是失敗的。」即是謂此。林黛玉的死顯示著「成就的死」或「自由的死」,然而,以儒家觀點看,缺少了社會性與倫理性意義。其次,課文並未釐清從傷春到感懷,從感懷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嚮往,從嚮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之段落轉折。三則課文頁223「死亡輓歌的妙筆生花」既以<葬花吟>為讖詩,卻與此分成兩橛。
課文頁223–224以<葬花吟>乃讖詩,成為構成林黛玉形象的構成要素,並且暗示著黛玉的最終命運,以及薛寶釵終究無法與賈寶玉完婚的預言讖語。案:一則課文所述並未足以論證<葬花吟>為讖詩;二則《紅樓夢》文備眾體之精巧藝術,除課文所述二項外,尚有其他巧妙處;三則課文所述二項之說解僅舉其一隅,可酌予增加;四則《紅樓夢》八十回後,賈府發生重大變故–「事敗、抄沒」,寶玉遭禍離家,事發於秋天,次年春盡花落,黛玉「淚盡夭亡」,<葬花吟>預示黛玉自己將來之結局而非薛寶釵;五則課文引文與所錄<葬花吟>版本有異。
課文頁215行9:「以為再不會回去的角落」。案:「再」下脫「也」。課文頁215行16:「它們全曾真心真意的待著我」。案:「意」下衍「的」。課文頁216倒數行3:「一些黑暗」。案:「夜」訛「暗」。課文頁217行7:「趁著生命的最後餘光。」案:本句當作「趁生命最後的餘光」,課文頁223行3引文正確。課文頁217行9:「撕下那頁最重最鍾愛的,也一併裝入,苦心在二十歲」。案:「也一併裝入」下脫「自己要一遍又一遍地再讀。把自己也最後裝入」;課文頁223行5–6引文即有,然脫「又」。又「甘」訛「苦」,課文頁223行6引文正確。課文頁223行2:「化作徇情迴護的一坏春泥」。案:「抔」訛「坏」。
課文頁222–223以為本文刻劃死亡之想像。案:本文可以分成七大結構,論說文章旨意,應先加以區分而非泛述,方能準確把握題旨。《水問》自序說明本書是大學時光的總結,那段年歲裏最大的主題是愛。渴求美善的愛,卻不懂得去彼此守護;總在擁抱同時互使出個性的劍芒、在讚美時責備…,分道之後又企盼回盟,卻苦苦忍住不回眸,忍著,忍到驪音響起,浪淘盡路斷夢斷。第四卷「碎詞」寫情愛夢碎的心靈深處低語,寫自己的孤獨和感傷;其卷首題詞謂靈魂是一匹女綢,分叉的愛就是利剪,裁碎了布帛,縫製的不是嫁裳,而是地衣。本文<美麗的繭>即其中首篇,應是作者了結一段情愛,甘心回到繭內,回憶那一段美麗的世界,孤單過日,並非課文頁224行17所說「無從得知『我』為何事、何人而絕望」。
要注意的是,文中主要有兩處提及死亡而已,並非如課文所說「死亡情境的想像」;而且第八段死亡與第十三段化作春泥,都是假設語氣,第十四段已加以否定:可是,連死也不是卑微的人所能大膽妄求的。所以,作者在幻想世界中,強調如果有醒不了的夢、走不完的路、變不了的愛,仍願去夢、去走、去求才是重點。尤其結尾提到,把過去鮮明生動的日子、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言語,還有最重最鍾愛的一頁作一結束,甘心回到繭中,孤單過日才是真意。夢中的回憶是她唯一的美麗,她含笑的躺下,並非課文所說「生不如死,死亦不如生」。
文中作者使用複合性語言,使生活、感情、景物之間的時空連繫,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開拓了一個充滿跳躍的時空,給讀者留下大量想像的餘地。但由於這種語言過於密集,也造成文意的晦澀,才會造成課文那樣的分歧。另曾見學者分析本文之題旨,在於表達人生如繭的命定思想,滿足即美麗。
簡媜<美麗的繭>選擇不破繭而沈留於回憶的「美麗」,雖然是作者「自由」的抉擇。但是,以哲學視角來看,非破繭化蝶的美麗,顯然是人生的一個歧途。每個人的生命之蛹,都束縛在繭中,如果不選擇破繭成蝶,就只能默默死亡。在人生成長的不同階段難免迷惘與無助,害怕作者所謂破繭或許落在蜘蛛網裏。我們欣喜簡媜走出來了,成就了她日後的文學創作。讓生命化蛹為蝶,生命才因此美麗動人!陸游<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陸遊的詩說明人生困境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繭,或許是另一種使生命更具內涵的美麗。
課文頁224行14以下述簡媜<美麗的繭>乃跨文類散文,冶詩與小說為一爐。案:所謂小說體散文,課文未直接定義,而引鍾怡雯<擺盪於孤獨與幻滅之間–論簡媜散文對美的無盡追尋>:「她的散文喜以小說的敘事和架構,以及虛構的人物為題材。」然而,鍾文重點不在於論述小說體散文,文中亦未明指<美麗的繭>為小說體散文。課文同頁倒數行8又謂:「除了摻入小說敘事的虛構元素之外」,似著重於小說的「虛構性」,但小說體乃決定於「小說的敘事和架構」;且《水問》自序該書為其大學四年的「斷代史」,書中固有想像者,但基本上並非虛構。課文謂<美麗的繭>以第一人稱連串不完整的零碎敘事與暴露真摯私我,亦非「小說的敘事和架構」。簡媜是有嘗試寫小說的衝動,但一直未付諸實現,直到散文集《女兒紅》中主要的表現型式才是小說體散文,她自己在序言中即坦言該集中有多篇已是散文與小說的混血體,如輯三<火鶴紅>。至於散文詩化傾向,課文未直接定義,而引何寄澎<當代台灣散文的蛻變–以八0、九0年代為焦點的考察>:「簡媜筆下特富音聲、辭采、意象之美,固亦詩化傾向之見證。」然而,課文僅舉文中兩次並排的詩式文字(課文謂:「反覆重調的章句格式與詩化的語言」),如何證明全文乃詩化語言?應就結構上力求突出「繭」的形象感覺、文中出現密度極大的意象,通過象徵與比喻,用以表情愛回憶如繭的觀念、複合性語言之鎔鑄三項詳為舉證。
課文頁225言及「死亡塗抹的另一種可能」,謂<死亡三態>中有關SARS疫病監控系統疏失的觀照與批評,死亡由「時間性」的主觀傳統中抽離,轉向「空間性」與「關係性」的思考層次。案:<葬花吟>與<美麗的繭>是探討有關「個體」的「死亡的主體性或社會性價值」與「人生的必然性與自由性」問題。對於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來說,死生這兩極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依存、不當分離的。不僅從自然的意義上講是如此,從價值的意義上講也是如此,如何由「時間性」抽離?「空間性」與「關係性」的生死問題是從「群體」立說,那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三刷)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繫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堦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泪暗洒,洒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美麗的繭
讓世界擁有它的腳步,讓我保有我的繭。當潰爛已極的心靈再不想作一絲一毫的思索時,就讓我靜靜回到我的繭內,以回憶為睡榻,以悲哀為覆被。這是我唯一的美麗。
曾經,每一度春光驚訝著我赤熱的心腸。怎麼回事呀?它們開得多美!我沒有忘記自己睜在花前的喜悅。大自然一花一草生長的韻律,教給我再生的祕密。像花朵對於季節的忠實,我聽到杜鵑顫微微的傾訴。每一度春天之後,我更忠實於我所深愛的。
如今,彷彿春已缺席。突然想起,只是一陣冷寒在心裡,三月春風似剪刀啊!
有時,把自己交給街道,交給電影院的椅子。那一晚,莫名其妙地去電影院,隨便坐著,有人來趕,換了一張椅子,又有人來要,最後,乖乖掏出票看個仔細,摸黑去最角落的座位,這才是自己的。被註定了的,永遠便是註定。突然了悟,一切耍強都是徒然,自己的空間早已安排好了,一出生,便是千方百計要往那個空間推去,不管願不願意。乖乖隨著安排,回到那個空間,告別繽紛的世界,告別我所深愛的,回到那個一度逃脫,以為再也不會回去的角落。當鐵柵的聲音落下,我曉得,我再也出不去。
我含笑地躺下,攤著偷回來的記憶,一一檢點。也許,是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也許,很宿命地直覺到終要被遣回,當我進入那片繽紛的世界,便急著把人生的滋味一一嚐遍。很認真,也很死心塌地。一衣一衫,都還有笑聲,還有芳馨。我是要仔細收藏的,畢竟得來不易。在最貼心的衣袋裏,有我最珍惜的名字,我仍要每天喚幾次,感覺那一絲溫暖。它們全曾真心真意待著我。如今在這方黑暗的角落,懷抱著它們入睡,已是我唯一能做的報答。
夠了,我含笑地躺下,這些已夠我做一個美麗的繭。
每天,總有一些聲音在拉扯我,拉我離開心獄,再去找一個新的世界,一切重新再來。她們比我還珍惜我,她們千方百計要找那把鎖解我的手銬腳鐐,那把鎖早已被我遺失。我甘願自裁,也甘願遺失。
對一個疲憊的人,所有的光明正大的話都像一個個彩色的泡沫。對一個薄弱的生命,又怎能命它去鑄堅強的字句?如果死亡是唯一能做的,那麼就任它的性子吧!這是慷慨。
強迫一隻蛹去破繭,讓牠落在蜘蛛的網裡,是否就是仁慈?
所有的鳥兒都以為,把魚舉在空中是一種善舉。
有時,很傻地暗示自己,去走同樣的路,買一模一樣的花,聽熟悉的聲音,遙望那扇窗,想像小小的燈還亮著,一衣一衫裝扮自己,以為這樣,便可以回到那已逝去的世界,至少至少,閉上眼,感覺自己真的在繽紛之中。
如果,有醒不了的夢,我一定去做,
如果,有走不完的路,我一定去走;
如果,有變不了的愛,我一定去求。
如果,如果什麼都沒有,那就讓我回到宿命的泥土!這二十年的美好,都是善意的謊言,我帶著最美麗的那部分,一起化作春泥。
可是,連死也不是卑微的人所能大膽妄求的。時間像一個無聊的守獄者,不停地對我玩著黑白牌理。空間像一座大石磨,慢慢地磨,非得把人身上的血脂榨壓竭盡,連最後一滴血水也滴下時,才肯俐落地扔掉。世界能亙古地擁有不亂的步伐,自然有一套殘忍的守則與過濾的方式。生活是一個劊子手,刀刃上沒有明天。
面對臨暮的黃昏,想著過去。一張張可愛的臉孔,一朵朵笑聲……一分一秒年華……一些黎明,一些黑夜……一次無限溫柔生的奧妙,一次無限狠毒死的要脅。被深愛過,也深愛過。認真地哭過,也認真地求生,認真地在愛。如今呢?……人世一遭,不是要來學認真地恨,而是要來領受我所該得的一份愛。在我活著的第二十個年頭,我領受了這份贈禮,我多麼興奮地去解開漂亮的結,祈禱是美麗與高貴的禮物。當一對碰碎了的晶瑩琉璃在我顫抖的手中,我能怎樣?認真地流淚,然後呢?然後怎樣?回到黑暗的空間,然後又怎樣?認真地滿足。
當鐵柵的聲音落下,我知道,我再也無法出去。
趁生命最後的餘光,再仔仔細細檢視一點一滴。把鮮明生動的日子裝進,把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一言一語裝進,把生活的扉頁,撕下那頁最重最鍾愛的,也一併裝入,自己要一遍又一遍地再讀。把自己也最後裝入,甘心在二十歲,收拾一切燦爛的結束。把微笑還給昨天,把孤單還給自己。
讓懂的人懂。
讓不懂的人不懂;
讓世界是世界,
我甘心是我的繭。
(據簡媜《水問》,台北:洪範書店,2003,二版,頁142–145)
課文頁213–214錄曹雪芹<葬花吟>。案:《紅樓夢》版本眾多,脂本系統十一種抄本與程甲、乙印本,現代校本與翻刻更不計其數,應載版本依據。本人講義據馮其庸等《紅樓夢校注》上、下冊之上冊,台北:里仁書局,1984.4,此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為底本,校以各脂評本、抄本及程甲、乙本共十一種,並有注釋。另參校周汝昌等校點、啟功注釋《紅樓夢》四冊,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1.5,此本以程乙本為底本,參校其他七種本子;又馮其庸主編、紅樓夢研究所彙校《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彙校》全5冊之第2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2,此本以庚辰本為底本,共彙校十一種版本;俞平伯校訂《紅樓夢八十回校字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此本以有正書局本為底本。
課文頁217倒數行1–頁218行2述曹雪芹卒年有三說,壬午(乾隆廿七年,1762)、癸未(乾隆廿八年,1763)以及甲申(乾隆廿九年,1764)。案:應作「胡適認為他卒於乾隆廿七年壬午除夕(1763.2.12);周汝昌認為他卒於乾隆廿八年癸未除夕(1764.2.1);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卒於乾隆廿九年甲申歲首(仍是1764初春)。」中式紀年與西曆從無合併者,因陰曆與陽曆有換算問題。又頁218行1–2述其字夢阮,號芹圃。案:應是字芹圃,號雪芹、芹溪居士;字夢阮,與其名霑不相應,疑是別號。又頁218倒數行1謂曹家被查封家產時,曹雪芹僅十三之齡。案:曹雪芹生年有二說,應說明採何說,如生於乙未是虛歲十四歲,如生於甲辰是虛歲五歲;且應註明虛歲或實歲。
課文頁221–222就死亡情境之想像解析全詩。案:原詩從傷春到感懷,從感懷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嚮往,從嚮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黛玉的情感隨著詩句而流淌、轉折,全詩並非一味自傷自憐,其中仍然有著一種抑塞不平之氣,尤為其思想價值之所在。尼采曾在他的「強力意志」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和討論了「自由的死」或「成就的死」。依照他的看法,所謂自由的死或死的自由,就是「當我們願意死,死就來到」,也就是一個人當在自己的創造性活動賦予自己、人類和大地以新的意義之後死去。尼采說:「當你們死,你們的精神和道德當輝燦著如落霞之環照耀著世界,否則,你們的死是失敗的。」即是謂此。林黛玉的死顯示著「成就的死」或「自由的死」,然而,以儒家觀點看,缺少了社會性與倫理性意義。其次,課文並未釐清從傷春到感懷,從感懷到控訴,從控訴到自傷,從自傷到嚮往,從嚮往到失落,從失落到絕望之段落轉折。三則課文頁223「死亡輓歌的妙筆生花」既以<葬花吟>為讖詩,卻與此分成兩橛。
課文頁223–224以<葬花吟>乃讖詩,成為構成林黛玉形象的構成要素,並且暗示著黛玉的最終命運,以及薛寶釵終究無法與賈寶玉完婚的預言讖語。案:一則課文所述並未足以論證<葬花吟>為讖詩;二則《紅樓夢》文備眾體之精巧藝術,除課文所述二項外,尚有其他巧妙處;三則課文所述二項之說解僅舉其一隅,可酌予增加;四則《紅樓夢》八十回後,賈府發生重大變故–「事敗、抄沒」,寶玉遭禍離家,事發於秋天,次年春盡花落,黛玉「淚盡夭亡」,<葬花吟>預示黛玉自己將來之結局而非薛寶釵;五則課文引文與所錄<葬花吟>版本有異。
課文頁215行9:「以為再不會回去的角落」。案:「再」下脫「也」。課文頁215行16:「它們全曾真心真意的待著我」。案:「意」下衍「的」。課文頁216倒數行3:「一些黑暗」。案:「夜」訛「暗」。課文頁217行7:「趁著生命的最後餘光。」案:本句當作「趁生命最後的餘光」,課文頁223行3引文正確。課文頁217行9:「撕下那頁最重最鍾愛的,也一併裝入,苦心在二十歲」。案:「也一併裝入」下脫「自己要一遍又一遍地再讀。把自己也最後裝入」;課文頁223行5–6引文即有,然脫「又」。又「甘」訛「苦」,課文頁223行6引文正確。課文頁223行2:「化作徇情迴護的一坏春泥」。案:「抔」訛「坏」。
課文頁222–223以為本文刻劃死亡之想像。案:本文可以分成七大結構,論說文章旨意,應先加以區分而非泛述,方能準確把握題旨。《水問》自序說明本書是大學時光的總結,那段年歲裏最大的主題是愛。渴求美善的愛,卻不懂得去彼此守護;總在擁抱同時互使出個性的劍芒、在讚美時責備…,分道之後又企盼回盟,卻苦苦忍住不回眸,忍著,忍到驪音響起,浪淘盡路斷夢斷。第四卷「碎詞」寫情愛夢碎的心靈深處低語,寫自己的孤獨和感傷;其卷首題詞謂靈魂是一匹女綢,分叉的愛就是利剪,裁碎了布帛,縫製的不是嫁裳,而是地衣。本文<美麗的繭>即其中首篇,應是作者了結一段情愛,甘心回到繭內,回憶那一段美麗的世界,孤單過日,並非課文頁224行17所說「無從得知『我』為何事、何人而絕望」。
要注意的是,文中主要有兩處提及死亡而已,並非如課文所說「死亡情境的想像」;而且第八段死亡與第十三段化作春泥,都是假設語氣,第十四段已加以否定:可是,連死也不是卑微的人所能大膽妄求的。所以,作者在幻想世界中,強調如果有醒不了的夢、走不完的路、變不了的愛,仍願去夢、去走、去求才是重點。尤其結尾提到,把過去鮮明生動的日子、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言語,還有最重最鍾愛的一頁作一結束,甘心回到繭中,孤單過日才是真意。夢中的回憶是她唯一的美麗,她含笑的躺下,並非課文所說「生不如死,死亦不如生」。
文中作者使用複合性語言,使生活、感情、景物之間的時空連繫,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開拓了一個充滿跳躍的時空,給讀者留下大量想像的餘地。但由於這種語言過於密集,也造成文意的晦澀,才會造成課文那樣的分歧。另曾見學者分析本文之題旨,在於表達人生如繭的命定思想,滿足即美麗。
簡媜<美麗的繭>選擇不破繭而沈留於回憶的「美麗」,雖然是作者「自由」的抉擇。但是,以哲學視角來看,非破繭化蝶的美麗,顯然是人生的一個歧途。每個人的生命之蛹,都束縛在繭中,如果不選擇破繭成蝶,就只能默默死亡。在人生成長的不同階段難免迷惘與無助,害怕作者所謂破繭或許落在蜘蛛網裏。我們欣喜簡媜走出來了,成就了她日後的文學創作。讓生命化蛹為蝶,生命才因此美麗動人!陸游<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陸遊的詩說明人生困境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繭,或許是另一種使生命更具內涵的美麗。
課文頁224行14以下述簡媜<美麗的繭>乃跨文類散文,冶詩與小說為一爐。案:所謂小說體散文,課文未直接定義,而引鍾怡雯<擺盪於孤獨與幻滅之間–論簡媜散文對美的無盡追尋>:「她的散文喜以小說的敘事和架構,以及虛構的人物為題材。」然而,鍾文重點不在於論述小說體散文,文中亦未明指<美麗的繭>為小說體散文。課文同頁倒數行8又謂:「除了摻入小說敘事的虛構元素之外」,似著重於小說的「虛構性」,但小說體乃決定於「小說的敘事和架構」;且《水問》自序該書為其大學四年的「斷代史」,書中固有想像者,但基本上並非虛構。課文謂<美麗的繭>以第一人稱連串不完整的零碎敘事與暴露真摯私我,亦非「小說的敘事和架構」。簡媜是有嘗試寫小說的衝動,但一直未付諸實現,直到散文集《女兒紅》中主要的表現型式才是小說體散文,她自己在序言中即坦言該集中有多篇已是散文與小說的混血體,如輯三<火鶴紅>。至於散文詩化傾向,課文未直接定義,而引何寄澎<當代台灣散文的蛻變–以八0、九0年代為焦點的考察>:「簡媜筆下特富音聲、辭采、意象之美,固亦詩化傾向之見證。」然而,課文僅舉文中兩次並排的詩式文字(課文謂:「反覆重調的章句格式與詩化的語言」),如何證明全文乃詩化語言?應就結構上力求突出「繭」的形象感覺、文中出現密度極大的意象,通過象徵與比喻,用以表情愛回憶如繭的觀念、複合性語言之鎔鑄三項詳為舉證。
課文頁225言及「死亡塗抹的另一種可能」,謂<死亡三態>中有關SARS疫病監控系統疏失的觀照與批評,死亡由「時間性」的主觀傳統中抽離,轉向「空間性」與「關係性」的思考層次。案:<葬花吟>與<美麗的繭>是探討有關「個體」的「死亡的主體性或社會性價值」與「人生的必然性與自由性」問題。對於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來說,死生這兩極是一而二、二而一,相互依存、不當分離的。不僅從自然的意義上講是如此,從價值的意義上講也是如此,如何由「時間性」抽離?「空間性」與「關係性」的生死問題是從「群體」立說,那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三刷)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朶思<沙漏>探究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選自唐圭璋《全宋詞》第一冊, 台北:文光出版社,62,P.459)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
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 however many, fade.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is happy ate seems but a dream.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朶思<沙漏>:原為直排
我在上面流淚 你在空空下面等我
我數著時間慢慢放棄自己 你在平靜中堆積茁壯
我丟掉的一分一秒 你默默珍惜撿起
虛懸的我 睜看長大的你
另一次輪迴
我仰望充實的你
你把智慧一粒粒澆灌同一時空的我
我承受澆灌的淚滴
匯聚成一堆美麗的沙堡
沙堡中其實也涵蓋你的蹤跡
二00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聯合報》副刊
(選自《2004臺灣詩選》,陳義芝主編,台北:二魚文化,
2005,頁238)
1.課文頁105行5:「纖雲巧弄」。案:「巧弄」誤倒;又頁109行3、行10,頁112行14均誤。
2.課文頁105行6朵思的新詩作品〈沙漏〉。案:根據作者簽名,「朵」作「朶」,正、俗字,或說「朶」乃異體字。
3.課文頁105行10以下錄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案:前兩行為上片,後兩行為下片,其間應空一行外,當補出處。
4.課文p.106倒數行11謂秦觀字太虛,37歲因慕馬少游名而改字少游。案:慕名改字不可解。秦20餘歲字太虛,太虛即天之義,蓋自謂心似天高,陳師道《後山集‧淮海居士字序》引秦觀云:「往吾少時,如杜牧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乃與意合,謂功譽可力致,而天下無難事。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願效至計,以行天誅,回幽夏之故墟,弔唐晉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於是字以太虛,以導吾志。今吾年至而慮易,不待蹈險而悔及之,願還四方之事,歸老邑里如馬少游,於是字以少游,以識吾過。」然序中敘其改字緣由,乃陳于「元豐之末」,得之於秦,有關論著如課文遂將秦觀改字少游事與馬少游相屬,並系于元豐八年,37歲;又文末署「元祐元年二月一日」,徐培鈞乃繫于哲宗元祐元年,38歲。但秦甫於元豐八年進士及第授官,哲宗元祐元年九月,返高郵,將患有末疾之母親接往蔡州教授任所,與馬少游之遁世心態夐異其趣;且問之於元豐之末,非即改字於當年。秦非以傾慕馬少游歸老而改字,而係受蘇軾弟兄影響所致。蘇氏弟側重馬少游者,旨在揶揄時政,秦之改字,恐出自於對蘇門之追隨與趨同。蘇軾於元豐七年三月之後,十二月之前所作「和秦」詩,即以秦所改之字相稱,此有《次韻滕元發、許仲塗、秦少游》一詩為證,時秦觀36歲。
5.課文p.106倒數行9謂:「秦觀30歲時始入京應舉不第,…並將其詩薦之於王安石,至宋神宗元豐八年方進仕第。…年五十三。」案:秦36歲,蘇軾薦之於王;「仕」為「士」之誤;秦觀生於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於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八月,享年52 歲,《宋史•秦觀傳》亦誤為53。
6.課文p.106倒數行5謂:「到了哲宗元祐九年,太皇太后高氏逝世、哲宗親政,改號紹聖,因坐黨籍而被貶謫出京。」案:哲宗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逝世,哲宗親政;哲宗元祐九年,三月,坐黨籍,改館閣校勘,出為杭州通判;四月,改元紹聖。
7.課文頁106倒數行2–107行6…傷感情調,述秦觀經歷起伏與作品情調之轉折。案:課文於此未確指所述作品為何類文體與風格?一般詩、詞、文分述。就詩言,南宋初年,呂本中於《呂氏童蒙詩訓》中按其經歷,將其詩分為二期:「少游過嶺後詩,嚴重高古,自成一家,與舊作不同。」今已更細緻分為三期矣!頁107行6又謂作品多以兒女私情為題材。案:此應指詞作而言,秦詞寫男女之情,約佔全數詞之一半;其詩有關愛情題材甚少,百不二三,元好問以「女郎詩」一語概之,蓋以偏概全;其散文,以政論、哲理、遊記,及部分小品尤其出色。頁107行6續言其作品(案:應為詞作)於相思愁苦中,寄寓身世飄零之感云云。案:此即清人周濟評論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詞所謂:「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此法係秦詞特色之一而已,並非全稱命題;此又與本頁行14重複,宜移於此處,蓋行12以下論詞為主。頁107行8引《宋史•秦觀傳》:「觀長於議論,文麗而深思。」案:「深思」二字誤倒。
8.課文頁109行5以用情之堅貞與否,而成了仙凡之別。案:詞以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為依託,想在天外,意落人間,措思極為巧妙。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
9.課文頁109倒數行5–4謂上片強調時間之超越。案:上片強調「時空」之超越,一則表現牛、女橫渡迢迢銀漢,一則渲染一年中僅能於金風、玉露之季節相會一次,但雙方情感堅如金玉之固。
10.課文頁109倒數行3–2謂下筆直寫雙方透過纖雲、飛星方得以相會。案:古人傳說七夕之夜,烏鵲為橋,牛郎、織女渡河相會,曲即詠此事。唐五代詞,以調為題,秦觀詞亦沿其例,歌詠牛郎、織女之愛情故事,寫七夕所見所感,將神話故事之意義進一步深化,表現作者對天長地久與堅貞愛情之嚮往及追求,則纖雲、飛星當分指牛、女以扣題。
11.課文頁109行10–11據《詩經.小雅.大東》,謂牛郎織女故事大約在西周就已開始流傳。案:織女、牛郎神話,西周中葉以後或春秋時已見流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小雅》多作於西周中葉以後,少部分作於東周初。<詩序>云<大東>乃東國人士傷亂之詩,然以為譚大夫所作,屈萬裡《詩經詮釋》謂未詳所據;《漢書.人表》列譚大夫於西周厲王之世。<鄭箋>以為譚國大夫所作,魯莊十年(B.C.684),齊師滅譚。
12.課文頁109行13–17謂牛、女傳說在魏晉時期被渲染一時,續引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梁任昉《述異記》逸文,論者或以其事乃根據《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而鋪衍。案:牛、女故事,尚見於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梁殷芸《小說》。《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實據《詩經.小雅.大東》而來,又有一段曲折;二者之間,又雜入「鵲橋」等情節。
13.課文頁110倒數行10引清代黃蘇評語。案:全詞寫牛郎、織女之寂寞,但寂寞中有飛揚;寫牛郎、織女之憂傷,但憂傷中有超脫。這種有入有出之抒情方式明顯受蘇軾等人影響。即因此故,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二評語:「七夕以雙星會少別多為恨,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臭腐為神奇。」確實,古來涉及此題材之作品,大多哀怨滿紙,鮮有作達觀之辭;或以七夕一會勝卻人間無數,輾轉相承便成俗套。沈際飛以「化臭腐為神奇」之語評說秦觀此詞,並非虛譽。
14.課文頁110倒數行4–111以朶思〈沙漏〉寫愛情雙方–你我之間在今生的施受如沙漏,進而假借因果輪迴之說,轉而為來生的回報。就施者而言,沙漏的放空,除代表時間的流逝,同時也暗示情感的虛擲、自我存在的潰守;在不對等的關係中,施者無法靠近對方得到關愛以補償生命的空缺。又加以發揮說,〈沙漏〉從深情付出寫起,卻又不限於愛情,任何相應的雙方皆可如是感受。案:朶思<沙漏>詩旨在於闡明理想情愛中奉獻犧牲的精神,正如陳義芝所說:「人世間的親情、愛情主客體都可這般看待,放空的沙漏,正是情愛奉獻犧牲的具體表徵,看似放空,其實是融合到另一實體,豐富了情愛的精神世界。」
這情愛的範圍,可由親情、愛情擴及於友情,乃至於有情世界。這情愛的期程,除佛家三世輪迴外,亦可理解為一般的輪迴。這情愛的施受者–你、我,因而可以主體、客體解之。如龔自珍<己亥雜詩>(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古人眼裡,凋謝飄零的落花,總是引起歎息和傷感的「無情物」;然而作者卻看到它有情的、積極有為的一面,「化作春泥更護花」,也是一輪迴;龔氏更用來比喻辭官歸隱的自己,表現一種不甘自棄、繼續奮鬥的回饋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場後仍然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常用來比喻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且朶思〈沙漏〉既然寫你我的愛情,詩中受者「默默珍惜撿起」我丟掉的一分一秒,則施受之間應不止於「情感的虛擲、自我存在的潰守,…施者無法靠近對方」,末句亦云「沙堡中其實也涵蓋你的蹤跡」。
15.課文頁111行8–9謂:「也暗示發聲者在情感的付出中思去了自我、生命。」案:「思」為「失」之誤。
16.課文頁111倒數行3:「現代中國的繆思」。案:Muses譯繆思、繆司、繆斯,原書「思」作「司」。
(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朶思<沙漏>探究,第七單元跨越時空守候你,《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三刷)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選自唐圭璋《全宋詞》第一冊, 台北:文光出版社,62,P.459)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
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 however many, fade.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is happy ate seems but a dream.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朶思<沙漏>:原為直排
我在上面流淚 你在空空下面等我
我數著時間慢慢放棄自己 你在平靜中堆積茁壯
我丟掉的一分一秒 你默默珍惜撿起
虛懸的我 睜看長大的你
另一次輪迴
我仰望充實的你
你把智慧一粒粒澆灌同一時空的我
我承受澆灌的淚滴
匯聚成一堆美麗的沙堡
沙堡中其實也涵蓋你的蹤跡
二00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聯合報》副刊
(選自《2004臺灣詩選》,陳義芝主編,台北:二魚文化,
2005,頁238)
1.課文頁105行5:「纖雲巧弄」。案:「巧弄」誤倒;又頁109行3、行10,頁112行14均誤。
2.課文頁105行6朵思的新詩作品〈沙漏〉。案:根據作者簽名,「朵」作「朶」,正、俗字,或說「朶」乃異體字。
3.課文頁105行10以下錄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案:前兩行為上片,後兩行為下片,其間應空一行外,當補出處。
4.課文p.106倒數行11謂秦觀字太虛,37歲因慕馬少游名而改字少游。案:慕名改字不可解。秦20餘歲字太虛,太虛即天之義,蓋自謂心似天高,陳師道《後山集‧淮海居士字序》引秦觀云:「往吾少時,如杜牧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乃與意合,謂功譽可力致,而天下無難事。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願效至計,以行天誅,回幽夏之故墟,弔唐晉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於是字以太虛,以導吾志。今吾年至而慮易,不待蹈險而悔及之,願還四方之事,歸老邑里如馬少游,於是字以少游,以識吾過。」然序中敘其改字緣由,乃陳于「元豐之末」,得之於秦,有關論著如課文遂將秦觀改字少游事與馬少游相屬,並系于元豐八年,37歲;又文末署「元祐元年二月一日」,徐培鈞乃繫于哲宗元祐元年,38歲。但秦甫於元豐八年進士及第授官,哲宗元祐元年九月,返高郵,將患有末疾之母親接往蔡州教授任所,與馬少游之遁世心態夐異其趣;且問之於元豐之末,非即改字於當年。秦非以傾慕馬少游歸老而改字,而係受蘇軾弟兄影響所致。蘇氏弟側重馬少游者,旨在揶揄時政,秦之改字,恐出自於對蘇門之追隨與趨同。蘇軾於元豐七年三月之後,十二月之前所作「和秦」詩,即以秦所改之字相稱,此有《次韻滕元發、許仲塗、秦少游》一詩為證,時秦觀36歲。
5.課文p.106倒數行9謂:「秦觀30歲時始入京應舉不第,…並將其詩薦之於王安石,至宋神宗元豐八年方進仕第。…年五十三。」案:秦36歲,蘇軾薦之於王;「仕」為「士」之誤;秦觀生於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於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八月,享年52 歲,《宋史•秦觀傳》亦誤為53。
6.課文p.106倒數行5謂:「到了哲宗元祐九年,太皇太后高氏逝世、哲宗親政,改號紹聖,因坐黨籍而被貶謫出京。」案:哲宗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逝世,哲宗親政;哲宗元祐九年,三月,坐黨籍,改館閣校勘,出為杭州通判;四月,改元紹聖。
7.課文頁106倒數行2–107行6…傷感情調,述秦觀經歷起伏與作品情調之轉折。案:課文於此未確指所述作品為何類文體與風格?一般詩、詞、文分述。就詩言,南宋初年,呂本中於《呂氏童蒙詩訓》中按其經歷,將其詩分為二期:「少游過嶺後詩,嚴重高古,自成一家,與舊作不同。」今已更細緻分為三期矣!頁107行6又謂作品多以兒女私情為題材。案:此應指詞作而言,秦詞寫男女之情,約佔全數詞之一半;其詩有關愛情題材甚少,百不二三,元好問以「女郎詩」一語概之,蓋以偏概全;其散文,以政論、哲理、遊記,及部分小品尤其出色。頁107行6續言其作品(案:應為詞作)於相思愁苦中,寄寓身世飄零之感云云。案:此即清人周濟評論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詞所謂:「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此法係秦詞特色之一而已,並非全稱命題;此又與本頁行14重複,宜移於此處,蓋行12以下論詞為主。頁107行8引《宋史•秦觀傳》:「觀長於議論,文麗而深思。」案:「深思」二字誤倒。
8.課文頁109行5以用情之堅貞與否,而成了仙凡之別。案:詞以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為依託,想在天外,意落人間,措思極為巧妙。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
9.課文頁109倒數行5–4謂上片強調時間之超越。案:上片強調「時空」之超越,一則表現牛、女橫渡迢迢銀漢,一則渲染一年中僅能於金風、玉露之季節相會一次,但雙方情感堅如金玉之固。
10.課文頁109倒數行3–2謂下筆直寫雙方透過纖雲、飛星方得以相會。案:古人傳說七夕之夜,烏鵲為橋,牛郎、織女渡河相會,曲即詠此事。唐五代詞,以調為題,秦觀詞亦沿其例,歌詠牛郎、織女之愛情故事,寫七夕所見所感,將神話故事之意義進一步深化,表現作者對天長地久與堅貞愛情之嚮往及追求,則纖雲、飛星當分指牛、女以扣題。
11.課文頁109行10–11據《詩經.小雅.大東》,謂牛郎織女故事大約在西周就已開始流傳。案:織女、牛郎神話,西周中葉以後或春秋時已見流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小雅》多作於西周中葉以後,少部分作於東周初。<詩序>云<大東>乃東國人士傷亂之詩,然以為譚大夫所作,屈萬裡《詩經詮釋》謂未詳所據;《漢書.人表》列譚大夫於西周厲王之世。<鄭箋>以為譚國大夫所作,魯莊十年(B.C.684),齊師滅譚。
12.課文頁109行13–17謂牛、女傳說在魏晉時期被渲染一時,續引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梁任昉《述異記》逸文,論者或以其事乃根據《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而鋪衍。案:牛、女故事,尚見於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梁殷芸《小說》。《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實據《詩經.小雅.大東》而來,又有一段曲折;二者之間,又雜入「鵲橋」等情節。
13.課文頁110倒數行10引清代黃蘇評語。案:全詞寫牛郎、織女之寂寞,但寂寞中有飛揚;寫牛郎、織女之憂傷,但憂傷中有超脫。這種有入有出之抒情方式明顯受蘇軾等人影響。即因此故,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二評語:「七夕以雙星會少別多為恨,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臭腐為神奇。」確實,古來涉及此題材之作品,大多哀怨滿紙,鮮有作達觀之辭;或以七夕一會勝卻人間無數,輾轉相承便成俗套。沈際飛以「化臭腐為神奇」之語評說秦觀此詞,並非虛譽。
14.課文頁110倒數行4–111以朶思〈沙漏〉寫愛情雙方–你我之間在今生的施受如沙漏,進而假借因果輪迴之說,轉而為來生的回報。就施者而言,沙漏的放空,除代表時間的流逝,同時也暗示情感的虛擲、自我存在的潰守;在不對等的關係中,施者無法靠近對方得到關愛以補償生命的空缺。又加以發揮說,〈沙漏〉從深情付出寫起,卻又不限於愛情,任何相應的雙方皆可如是感受。案:朶思<沙漏>詩旨在於闡明理想情愛中奉獻犧牲的精神,正如陳義芝所說:「人世間的親情、愛情主客體都可這般看待,放空的沙漏,正是情愛奉獻犧牲的具體表徵,看似放空,其實是融合到另一實體,豐富了情愛的精神世界。」
這情愛的範圍,可由親情、愛情擴及於友情,乃至於有情世界。這情愛的期程,除佛家三世輪迴外,亦可理解為一般的輪迴。這情愛的施受者–你、我,因而可以主體、客體解之。如龔自珍<己亥雜詩>(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古人眼裡,凋謝飄零的落花,總是引起歎息和傷感的「無情物」;然而作者卻看到它有情的、積極有為的一面,「化作春泥更護花」,也是一輪迴;龔氏更用來比喻辭官歸隱的自己,表現一種不甘自棄、繼續奮鬥的回饋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場後仍然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常用來比喻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且朶思〈沙漏〉既然寫你我的愛情,詩中受者「默默珍惜撿起」我丟掉的一分一秒,則施受之間應不止於「情感的虛擲、自我存在的潰守,…施者無法靠近對方」,末句亦云「沙堡中其實也涵蓋你的蹤跡」。
15.課文頁111行8–9謂:「也暗示發聲者在情感的付出中思去了自我、生命。」案:「思」為「失」之誤。
16.課文頁111倒數行3:「現代中國的繆思」。案:Muses譯繆思、繆司、繆斯,原書「思」作「司」。
(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朶思<沙漏>探究,第七單元跨越時空守候你,《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三刷)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驚夢》與白先勇〈遊園驚夢〉探討
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驚夢》後半部分
7.[山坡羊](旦)沒亂裏春情難遣,驀地裏懷人幽怨。則為我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裏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靦腆。想幽夢誰邊?和春光暗流轉。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
身子困乏了,且自隱几而眠。(睡介)(夢生介)(生持柳枝上)鶯逢日暖歌聲滑, 人遇風情笑口開。一徑落花隨水入,今朝阮肇到天臺。小生順路兒跟著杜小姐回來,怎生不見?(回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驚起,相見介)(生)小生那一處不尋訪小姐來,卻在這裏。(旦作斜視不語介)(生)恰好花園內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枝乎?(旦作驚喜,欲言又止介)(背云)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愛殺你哩!
8.[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小姐,和你那答兒講話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牽衣介)(旦低問介)那邊去?(生)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旦低問)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領扣鬆,衣帶寬,袖稍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生強抱旦下)
(末花神束髮冠紅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檢點春工又一年。蘸客傷心紅雨下,勾人懸夢綵雲邊。吾乃掌管南安府後花園花神是也。因杜知府小姐麗娘,與柳夢梅秀 才,後日有姻緣之分。杜小姐遊春感傷, 致使柳秀才入夢。咱花神專掌惜玉憐香,竟來保護他,要他雲雨十分歡幸也。
9.[鮑老催]單則是混陽烝變,看他似蟲兒般蠢動把風情搧。一般兒嬌凝翠綻魂兒顫。這是景上緣,想內成,因中見。呀!淫邪展污了花臺殿。咱待拈片落花兒驚醒他。(向鬼門丟花介)他夢酣春透了怎留連?拈花閃碎的紅如片。
秀才!纔到得半夢兒,夢畢之時,好送杜小姐仍歸香閣。吾神去也。(下)
10.[山桃紅](生、旦攜手上)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小姐可好?(旦低頭介)(生)則把雲鬟點,紅鬆翠偏。小姐,休忘了呵,見了你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旦)你可去呵?(合前)
(生)姐姐,你身子乏了,將息,將息。(送旦依前作睡介)(輕拍旦介)姐姐,俺去了。(作回顧介)姐姐,你可十分將息,我再來瞧你那。行來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雲。(下)(旦作驚醒低叫介)秀才,秀才,你去了也。(又作癡睡介)(老上)夫壻坐黃堂,嬌娃立繡窗。怪他裙衩上,花鳥繡雙雙。孩兒,孩兒,你為甚磕睡在此?(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老)孩兒怎的來?(旦作驚起介)奶奶到此。(老)我兒何不做些鍼指,或觀玩書史,舒展情懷?困何晝寢于此?(旦)兒適花園中閒玩,忽值春暄惱人,故此回房,無可消遣,不覺困倦少息。有失迎接,望母親恕兒之罪。(老)孩兒,這後花園中冷靜,少去閒行。(旦)領母親嚴命。(老)孩兒,書堂看書去。(旦)先生不在,且自消停。(老歎介)女孩家長成,自有許多情態,且自由他。正是: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娘。(下)(旦長嘆介,看老旦下介)哎也天那!今日杜麗娘有些僥倖也。偶到後花園中,百花開遍,覩景傷情,沒興而
回。晝眠香閣,忽遇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妍。於園中折得柳絲一枝,笑對奴家說:姐姐既淹通書史,何不將柳枝題賞一篇。那時待要應他一聲,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輕與交言。正如此想間,只見那生向前,說了幾句傷心話兒,將奴摟抱去牡丹亭畔,芍藥闌邊,共成雲雨之歡。兩情和合,真個是千般愛惜,萬種溫存。歡畢之時,又送我睡眠,幾聲「將息」。正待自送那生出門,忽直母親來到,喚醒將來。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夢。忙身參禮母親,又被母親絮了許多閒話。奴家口雖無言答應,心內思想夢中之事,何曾放懷?行坐不寧,自覺如有所失。娘呵,你叫我學堂看書去,知他看那一種書消悶也?(作掩淚介)
11.[綿搭絮]雨香雲片,纔到夢兒邊。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潑新鮮冷汗黏煎。閃的俺心悠步嚲,意軟鬟偏。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忺、則待去眠。
(貼上)晚妝銷粉印,春潤費香篝。小姐,熏了被窩睡罷。
12.[尾聲](旦)困春心遊賞倦,也不索香熏繡被眠。天呵,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
春望逍遙出畫堂。 張說 間梅遮柳不勝芳。 羅隱
可知劉阮逢人處? 許渾 回首東風一斷腸。 韋莊
白先勇〈遊園驚夢〉
……笛子和洞簫都鳴了起來,笛音如同流水,把靡靡下沉的簫聲又托了起來,送進「遊園」的「皂羅袍」中去——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杜麗娘唱的這段「崑腔」便算是崑曲裏的警句了。連吳聲豪也說:錢夫人,您這段「皂羅袍」便是梅蘭芳也不能過的。可是吳聲豪的笛子卻偏偏吹得那麼高(吳師傅,今晚讓她們灌多了,嗓子靠不住,你換枝調門兒低一點兒的笛子吧。)吳聲豪說,練嗓子的人,第一要忌酒;然而月月紅十七卻端著那杯花雕過來說道:姐姐,我們姐妹倆兒也來乾一杯。她穿得大金大紅的,還要說:姐姐,你不賞臉。不是這樣說,妹子,不是姐姐不賞臉,實在為著他是姐姐命中的冤孽。瞎子師娘不是說過:榮華富貴–藍田玉,可惜你長錯了一根骨頭。冤孽啊。他可不就是姐姐命中招的冤孽了?懂嗎?妹子,冤孽。然而他也捧著酒杯過來叫道:夫人。他籠著斜皮帶,戴著金亮的領章,腰幹紮得挺細,一雙帶白銅刺的長筒馬靴烏光水滑的啪噠一聲靠在一起,眼皮都喝得泛了桃花,卻叫道:夫人。誰不知道南京梅園新村的錢夫人呢?錢鵬公,錢將軍的夫人啊。錢鵬志的夫人。錢鵬志的隨從參謀。錢將軍的夫人,錢將軍的參謀。錢將軍。難為你了,老五,錢鵬志說道,可憐你還那麼年輕。然而年輕人那裡會有良心呢?瞎子師娘說,你們這種人,只有年紀大的才懂得疼惜啊。榮華富貴–只可惜長錯了一根骨頭。懂嗎?妹子,他就是姐姐命中招的冤孽了。錢將軍的夫人。錢將軍的隨從參謀。將軍夫人。隨從參謀。冤孽。我說。冤孽,我說。(吳師傅,換枝低一點兒的笛子吧,我的嗓子有點不行了。哎,這段山坡羊。)
沒亂裏春情難遣
驀地裏懷人幽怨
則為俺生小嬋娟
揀名門一例一例裡神仙眷
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
俺的睡情誰見–
那團紅火焰又熊熊的冒了起來了,燒得那兩道飛揚的眉毛,發出了青濕的汗光。兩張醉紅的臉又漸漸地靠攏在一處,一齊咧著白牙,笑了起來。笛子上那幾根玉管子似的手指,上下飛躍著。那襲嫋嫋的身影兒,在那檔雪青的雲母屏風上,隨著燈光,髣髣髴髴的搖曳起來。笛聲愈來愈低沉,愈來愈淒咽,好像把杜麗娘滿腔的怨情都吹了出來似的。杜麗娘快要入夢了,柳夢梅也該上場了。可是吳聲豪卻說,「驚夢」裏幽會那一段,最是露骨不過的。(吳師傅,低一點兒吧,今晚我喝多了酒。)然而他卻偏捧著酒杯過來叫道:夫人。他那雙烏光水滑的馬靴啪噠一聲靠在一處,一雙白銅馬刺扎得人的眼睛都發疼了。他喝得眼皮泛了桃花,還要那麼叫道:夫人。我來扶你上馬,夫人,他說道,他的馬褲把兩條修長的腿子繃得滾圓,夾在馬肚子上,像一雙鉗子。他的馬是白的,路也是白的,樹幹子也是白的,他那匹白馬在猛烈的太陽底下照得發了亮。……
(原載於1966年12月《現代文學》第30期;〈遊園驚夢〉,初收於1967年6月,臺北:仙人掌出版社;今據《台北人》,1971年4月,臺北:爾雅出版社,頁205–240)
1. 課文頁127–131《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之文本未標出處。本人講義文本據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1–4冊之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頁2096–2100),徐本以明懷德堂朱元鎮校本為底本,其前言寫于1995,簡稱「徐本」。另參校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下冊之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頁267–273),錢本以毛本為底本,簡稱「錢本」。
2.可曾叫人掃除花徑:錢校本「徑」作「逕」,課文同錢本,義同。
3.朝飛暮捲:錢校本「捲」作「卷」,課文同錢本,義同。
4.啼紅了杜鵑:毛本「啼」作「題」,錢本改「啼」,課文同毛本。
5.荼䕷:「䕷」,錢本同,課文作「蘼」,二字通。
6.春香呵:課文「呵」誤「啊」,下「成對兒鶯燕呵」同。
7.凝眄:凝神而視;錢本「眄」作「盼」,課文同錢本,義同。
8.枉然:錢本「枉」作「惘」,課文同錢本。
9.(下)(旦嘆介):課文誤合為一。
10.(左右瞧介)(又低首沈吟介):課文誤合為一,「左」前又衍「作」字。
11.(睡介)(夢生介)(生持柳枝上):課文誤合為一。
12.風情:課文同,毛本亦作「情」,錢本改作「晴」。
13.小生順路兒跟著杜小姐回來:錢本「兒」作「而來」,下加逗號,課文同錢本。
14.(旦作驚起,相見介)(生):課文誤合為一。
15.(旦作斜視不語介)(生):課文誤合為一。
16.(旦作驚喜,欲言又止介)(背云):課文誤合為一。
17.(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牽衣介)(旦低問介):課文誤合為一,「笑」作「羞」,同錢本。
18.一晌:毛本「晌」誤作「餉」,課文亦誤,錢本改作「晌」。
19.(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課文誤合為一。
20.(生強抱旦下)(末花神束髮冠紅衣插花上):課文誤合為一。
21.(旦低頭介)(生):課文誤合為一。
22.(合前)(生):課文誤合為一。
23.(送旦依前作睡介)(輕拍旦介):課文誤合為一。
24.你可十分將息,我再來瞧你那。行來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雲:錢本「可」作「好」,課文同錢本;課文「那」誤屬下句。
25.(下)(旦作驚醒低叫介):課文誤合為一。
26.(又作癡睡介)(老上):課文誤合為一。
27.怪他裙衩上:錢本「衩」作「袂」,課文同錢本;本或誤作「釵」。
28.困何晝寢于此:錢本「困」作「因」,課文同錢本。
29.(下)(旦長嘆介,看老旦下介):錢本作「(下)(旦長嘆看老下介)」,課文同錢本,但誤合為一。
30.忽遇一生:錢本同,課文誤作「見」。
31.幾聲將息:錢本同,課文脫「將」字。
32.忙身:錢本「忙」作「欠」,課文同錢本。
33.你叫我學堂看書去:錢本無「去」,課文同錢本。
34.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錢本同,課文「喚醒」誤屬上句。
35.張說、羅隱、許渾、韋莊:錢本略四人名,課文同錢本。
36.課文頁133行4湊分子:「分」,本作「份」(據《台北人》,1971年4月,臺北:爾雅出版社,頁205–240,下同)。分子,共同送禮或籌辦事情,每人分攤的錢財,見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五,通「份子」。
37.課文頁136行3佻達:「達」,本從人從達,二詞義同。
38.課文頁137行4下擺:「擺」,本作「襬」。襬,衣裙的下幅,《正字通》:「讀若擺。」
39.課文頁139行2…我才去國光看過:「過」,本作「來」。
40.課文頁146行5便賞心樂事誰家院:<皂羅袍>原文無「便」字。
41.課文頁147行6倚的睡情誰見:「倚」本作「俺」,《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亦作「俺」。
42.課文頁147行8一起咧著白牙:「起」,本作「齊」。
43.課文頁147倒數行7亂鼠的兔兒:本作「亂竄的白兔兒」。
44.課文頁149倒數行6余參軍長:「參」下本有「謀」字。
45.課文頁154述《牡丹亭》寫作緣起,以「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二則故事為《牡丹亭》原藍本。
案:《牡丹亭‧題詞》:「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更而演之。」這杜太守事實際就是現在還被保留在《重刻增補燕居筆記》裏的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它寫南宋光宗時南雄太守杜寶的女兒麗娘遊園歸來,感夢而亡。她自畫的小影為後任柳太守的兒子柳夢梅所得。柳日夜思慕,遂和麗娘鬼魂幽會,並稟告父母,發冢還魂成親。這篇話本小說的後半雖比較簡單,但前半關於杜麗娘遊園、尋夢、寫像等的描繪,已相當細緻,併為《牡丹亭》所吸收。
46.課文頁156定義意識流手法,述及「心理分析」一法。
案:精神分析學或稱心理分析學,為避免混淆,此法一般稱「內心分析」。再者,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這是意識流手法,主要就是因為其「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又課文界定了意識流三或四種手法,但並未就〈遊園驚夢〉舉例印證,學習者如何了解?
47.課文頁 156以為《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使用意識流,屬於夢意識,杜麗娘被春情引逗後的「內心獨白」。
案:應該注意,傳統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手法並非等於意識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這一點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兩者的差別很大:傳統小說的心理描寫,只是表現作品內容的一個環節;意識流手法則把意識的流動視為作品內容的主體。一般的心理描寫是為了說明、推進故事和表現人物的性格服務的;意識流手法則把表現人物的意識作為目的。心理描寫是從人物意識的實際中抽取一點,並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識;意識流手法則展現人物意識流動的全部實際,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無意識。因此,我們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寫或寫夢幻的題材,一概稱為意識流手法。《牡丹亭‧第十齣‧驚夢》只是取一夢幻加以描寫,而非意識流手法。
48.課文頁157謂白先勇在〈遊園驚夢〉中,使用五次意識流手法。案:應六次,課文缺少「聽到蔣碧月、竇夫人誇自己是崑曲真傳;錢夫人想到正是如此,自己當年才被錢鵬志看中,最後做起了這位六十多歲的錢將軍的填房夫人。」
49.課文頁158–159述及人物、地點與環境的「平行技巧」。
案:歐陽子還探討「情結構造」、「結構和敘述觀點上」的平行技巧,請自行參閱〈「遊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申含義〉。
50.課文頁159述及小說中五段錢夫人的意識流,都可視為夢醒時分的標誌,在夢醒之後,錢夫人總是突出表現她的懷舊之思,而這種懷舊之思免不了追憶已然逝去的青春,使本文具備更深一層的意義;「變多囉」,表面是對台北景物變遷的描述,實際暗喻這十幾年來人是與情感上的變化。
案:〈遊園驚夢〉夢醒時分的精神內涵異常豐富,這是優秀文學作品最突出的特徵:一是這樣的文學作品意義是多向的、甚至是歧義的,難以用簡潔概括的語言加以歸納,而且似乎永遠說不完,也說不清楚;另一個是其意義超越了具體時代和民族國家。課文但舉一例,無法表達如此的哲學內涵。
又據歐陽子〈「遊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申含義〉,「變」就是這篇小說的中心主題。「起了好多新的高樓大廈」,即比喻工商社會之興起。那就是影射貴族階級與農業社會之沒落,平民階級與工商社會的升騰。我們還注意到,今日宴會裡唱〈遊園〉的後起之秀,是徐「太太」,不是徐「夫人」。作者如此暗示:「上流社會」雖然還存在,「貴族階級」卻已隱逝無蹤。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三刷)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7.[山坡羊](旦)沒亂裏春情難遣,驀地裏懷人幽怨。則為我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裏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靦腆。想幽夢誰邊?和春光暗流轉。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
身子困乏了,且自隱几而眠。(睡介)(夢生介)(生持柳枝上)鶯逢日暖歌聲滑, 人遇風情笑口開。一徑落花隨水入,今朝阮肇到天臺。小生順路兒跟著杜小姐回來,怎生不見?(回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驚起,相見介)(生)小生那一處不尋訪小姐來,卻在這裏。(旦作斜視不語介)(生)恰好花園內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枝乎?(旦作驚喜,欲言又止介)(背云)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愛殺你哩!
8.[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小姐,和你那答兒講話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牽衣介)(旦低問介)那邊去?(生)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旦低問)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領扣鬆,衣帶寬,袖稍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生強抱旦下)
(末花神束髮冠紅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檢點春工又一年。蘸客傷心紅雨下,勾人懸夢綵雲邊。吾乃掌管南安府後花園花神是也。因杜知府小姐麗娘,與柳夢梅秀 才,後日有姻緣之分。杜小姐遊春感傷, 致使柳秀才入夢。咱花神專掌惜玉憐香,竟來保護他,要他雲雨十分歡幸也。
9.[鮑老催]單則是混陽烝變,看他似蟲兒般蠢動把風情搧。一般兒嬌凝翠綻魂兒顫。這是景上緣,想內成,因中見。呀!淫邪展污了花臺殿。咱待拈片落花兒驚醒他。(向鬼門丟花介)他夢酣春透了怎留連?拈花閃碎的紅如片。
秀才!纔到得半夢兒,夢畢之時,好送杜小姐仍歸香閣。吾神去也。(下)
10.[山桃紅](生、旦攜手上)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小姐可好?(旦低頭介)(生)則把雲鬟點,紅鬆翠偏。小姐,休忘了呵,見了你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旦)你可去呵?(合前)
(生)姐姐,你身子乏了,將息,將息。(送旦依前作睡介)(輕拍旦介)姐姐,俺去了。(作回顧介)姐姐,你可十分將息,我再來瞧你那。行來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雲。(下)(旦作驚醒低叫介)秀才,秀才,你去了也。(又作癡睡介)(老上)夫壻坐黃堂,嬌娃立繡窗。怪他裙衩上,花鳥繡雙雙。孩兒,孩兒,你為甚磕睡在此?(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老)孩兒怎的來?(旦作驚起介)奶奶到此。(老)我兒何不做些鍼指,或觀玩書史,舒展情懷?困何晝寢于此?(旦)兒適花園中閒玩,忽值春暄惱人,故此回房,無可消遣,不覺困倦少息。有失迎接,望母親恕兒之罪。(老)孩兒,這後花園中冷靜,少去閒行。(旦)領母親嚴命。(老)孩兒,書堂看書去。(旦)先生不在,且自消停。(老歎介)女孩家長成,自有許多情態,且自由他。正是: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娘。(下)(旦長嘆介,看老旦下介)哎也天那!今日杜麗娘有些僥倖也。偶到後花園中,百花開遍,覩景傷情,沒興而
回。晝眠香閣,忽遇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妍。於園中折得柳絲一枝,笑對奴家說:姐姐既淹通書史,何不將柳枝題賞一篇。那時待要應他一聲,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輕與交言。正如此想間,只見那生向前,說了幾句傷心話兒,將奴摟抱去牡丹亭畔,芍藥闌邊,共成雲雨之歡。兩情和合,真個是千般愛惜,萬種溫存。歡畢之時,又送我睡眠,幾聲「將息」。正待自送那生出門,忽直母親來到,喚醒將來。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夢。忙身參禮母親,又被母親絮了許多閒話。奴家口雖無言答應,心內思想夢中之事,何曾放懷?行坐不寧,自覺如有所失。娘呵,你叫我學堂看書去,知他看那一種書消悶也?(作掩淚介)
11.[綿搭絮]雨香雲片,纔到夢兒邊。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潑新鮮冷汗黏煎。閃的俺心悠步嚲,意軟鬟偏。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忺、則待去眠。
(貼上)晚妝銷粉印,春潤費香篝。小姐,熏了被窩睡罷。
12.[尾聲](旦)困春心遊賞倦,也不索香熏繡被眠。天呵,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
春望逍遙出畫堂。 張說 間梅遮柳不勝芳。 羅隱
可知劉阮逢人處? 許渾 回首東風一斷腸。 韋莊
白先勇〈遊園驚夢〉
……笛子和洞簫都鳴了起來,笛音如同流水,把靡靡下沉的簫聲又托了起來,送進「遊園」的「皂羅袍」中去——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杜麗娘唱的這段「崑腔」便算是崑曲裏的警句了。連吳聲豪也說:錢夫人,您這段「皂羅袍」便是梅蘭芳也不能過的。可是吳聲豪的笛子卻偏偏吹得那麼高(吳師傅,今晚讓她們灌多了,嗓子靠不住,你換枝調門兒低一點兒的笛子吧。)吳聲豪說,練嗓子的人,第一要忌酒;然而月月紅十七卻端著那杯花雕過來說道:姐姐,我們姐妹倆兒也來乾一杯。她穿得大金大紅的,還要說:姐姐,你不賞臉。不是這樣說,妹子,不是姐姐不賞臉,實在為著他是姐姐命中的冤孽。瞎子師娘不是說過:榮華富貴–藍田玉,可惜你長錯了一根骨頭。冤孽啊。他可不就是姐姐命中招的冤孽了?懂嗎?妹子,冤孽。然而他也捧著酒杯過來叫道:夫人。他籠著斜皮帶,戴著金亮的領章,腰幹紮得挺細,一雙帶白銅刺的長筒馬靴烏光水滑的啪噠一聲靠在一起,眼皮都喝得泛了桃花,卻叫道:夫人。誰不知道南京梅園新村的錢夫人呢?錢鵬公,錢將軍的夫人啊。錢鵬志的夫人。錢鵬志的隨從參謀。錢將軍的夫人,錢將軍的參謀。錢將軍。難為你了,老五,錢鵬志說道,可憐你還那麼年輕。然而年輕人那裡會有良心呢?瞎子師娘說,你們這種人,只有年紀大的才懂得疼惜啊。榮華富貴–只可惜長錯了一根骨頭。懂嗎?妹子,他就是姐姐命中招的冤孽了。錢將軍的夫人。錢將軍的隨從參謀。將軍夫人。隨從參謀。冤孽。我說。冤孽,我說。(吳師傅,換枝低一點兒的笛子吧,我的嗓子有點不行了。哎,這段山坡羊。)
沒亂裏春情難遣
驀地裏懷人幽怨
則為俺生小嬋娟
揀名門一例一例裡神仙眷
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
俺的睡情誰見–
那團紅火焰又熊熊的冒了起來了,燒得那兩道飛揚的眉毛,發出了青濕的汗光。兩張醉紅的臉又漸漸地靠攏在一處,一齊咧著白牙,笑了起來。笛子上那幾根玉管子似的手指,上下飛躍著。那襲嫋嫋的身影兒,在那檔雪青的雲母屏風上,隨著燈光,髣髣髴髴的搖曳起來。笛聲愈來愈低沉,愈來愈淒咽,好像把杜麗娘滿腔的怨情都吹了出來似的。杜麗娘快要入夢了,柳夢梅也該上場了。可是吳聲豪卻說,「驚夢」裏幽會那一段,最是露骨不過的。(吳師傅,低一點兒吧,今晚我喝多了酒。)然而他卻偏捧著酒杯過來叫道:夫人。他那雙烏光水滑的馬靴啪噠一聲靠在一處,一雙白銅馬刺扎得人的眼睛都發疼了。他喝得眼皮泛了桃花,還要那麼叫道:夫人。我來扶你上馬,夫人,他說道,他的馬褲把兩條修長的腿子繃得滾圓,夾在馬肚子上,像一雙鉗子。他的馬是白的,路也是白的,樹幹子也是白的,他那匹白馬在猛烈的太陽底下照得發了亮。……
(原載於1966年12月《現代文學》第30期;〈遊園驚夢〉,初收於1967年6月,臺北:仙人掌出版社;今據《台北人》,1971年4月,臺北:爾雅出版社,頁205–240)
1. 課文頁127–131《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之文本未標出處。本人講義文本據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1–4冊之3(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頁2096–2100),徐本以明懷德堂朱元鎮校本為底本,其前言寫于1995,簡稱「徐本」。另參校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下冊之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頁267–273),錢本以毛本為底本,簡稱「錢本」。
2.可曾叫人掃除花徑:錢校本「徑」作「逕」,課文同錢本,義同。
3.朝飛暮捲:錢校本「捲」作「卷」,課文同錢本,義同。
4.啼紅了杜鵑:毛本「啼」作「題」,錢本改「啼」,課文同毛本。
5.荼䕷:「䕷」,錢本同,課文作「蘼」,二字通。
6.春香呵:課文「呵」誤「啊」,下「成對兒鶯燕呵」同。
7.凝眄:凝神而視;錢本「眄」作「盼」,課文同錢本,義同。
8.枉然:錢本「枉」作「惘」,課文同錢本。
9.(下)(旦嘆介):課文誤合為一。
10.(左右瞧介)(又低首沈吟介):課文誤合為一,「左」前又衍「作」字。
11.(睡介)(夢生介)(生持柳枝上):課文誤合為一。
12.風情:課文同,毛本亦作「情」,錢本改作「晴」。
13.小生順路兒跟著杜小姐回來:錢本「兒」作「而來」,下加逗號,課文同錢本。
14.(旦作驚起,相見介)(生):課文誤合為一。
15.(旦作斜視不語介)(生):課文誤合為一。
16.(旦作驚喜,欲言又止介)(背云):課文誤合為一。
17.(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牽衣介)(旦低問介):課文誤合為一,「笑」作「羞」,同錢本。
18.一晌:毛本「晌」誤作「餉」,課文亦誤,錢本改作「晌」。
19.(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課文誤合為一。
20.(生強抱旦下)(末花神束髮冠紅衣插花上):課文誤合為一。
21.(旦低頭介)(生):課文誤合為一。
22.(合前)(生):課文誤合為一。
23.(送旦依前作睡介)(輕拍旦介):課文誤合為一。
24.你可十分將息,我再來瞧你那。行來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雲:錢本「可」作「好」,課文同錢本;課文「那」誤屬下句。
25.(下)(旦作驚醒低叫介):課文誤合為一。
26.(又作癡睡介)(老上):課文誤合為一。
27.怪他裙衩上:錢本「衩」作「袂」,課文同錢本;本或誤作「釵」。
28.困何晝寢于此:錢本「困」作「因」,課文同錢本。
29.(下)(旦長嘆介,看老旦下介):錢本作「(下)(旦長嘆看老下介)」,課文同錢本,但誤合為一。
30.忽遇一生:錢本同,課文誤作「見」。
31.幾聲將息:錢本同,課文脫「將」字。
32.忙身:錢本「忙」作「欠」,課文同錢本。
33.你叫我學堂看書去:錢本無「去」,課文同錢本。
34.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錢本同,課文「喚醒」誤屬上句。
35.張說、羅隱、許渾、韋莊:錢本略四人名,課文同錢本。
36.課文頁133行4湊分子:「分」,本作「份」(據《台北人》,1971年4月,臺北:爾雅出版社,頁205–240,下同)。分子,共同送禮或籌辦事情,每人分攤的錢財,見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五,通「份子」。
37.課文頁136行3佻達:「達」,本從人從達,二詞義同。
38.課文頁137行4下擺:「擺」,本作「襬」。襬,衣裙的下幅,《正字通》:「讀若擺。」
39.課文頁139行2…我才去國光看過:「過」,本作「來」。
40.課文頁146行5便賞心樂事誰家院:<皂羅袍>原文無「便」字。
41.課文頁147行6倚的睡情誰見:「倚」本作「俺」,《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亦作「俺」。
42.課文頁147行8一起咧著白牙:「起」,本作「齊」。
43.課文頁147倒數行7亂鼠的兔兒:本作「亂竄的白兔兒」。
44.課文頁149倒數行6余參軍長:「參」下本有「謀」字。
45.課文頁154述《牡丹亭》寫作緣起,以「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二則故事為《牡丹亭》原藍本。
案:《牡丹亭‧題詞》:「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更而演之。」這杜太守事實際就是現在還被保留在《重刻增補燕居筆記》裏的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它寫南宋光宗時南雄太守杜寶的女兒麗娘遊園歸來,感夢而亡。她自畫的小影為後任柳太守的兒子柳夢梅所得。柳日夜思慕,遂和麗娘鬼魂幽會,並稟告父母,發冢還魂成親。這篇話本小說的後半雖比較簡單,但前半關於杜麗娘遊園、尋夢、寫像等的描繪,已相當細緻,併為《牡丹亭》所吸收。
46.課文頁156定義意識流手法,述及「心理分析」一法。
案:精神分析學或稱心理分析學,為避免混淆,此法一般稱「內心分析」。再者,英美有些研究者斷然否認這是意識流手法,主要就是因為其「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的自然流動。又課文界定了意識流三或四種手法,但並未就〈遊園驚夢〉舉例印證,學習者如何了解?
47.課文頁 156以為《牡丹亭》第十齣〈驚夢〉使用意識流,屬於夢意識,杜麗娘被春情引逗後的「內心獨白」。
案:應該注意,傳統小說中的心理描寫手法並非等於意識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這一點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兩者的差別很大:傳統小說的心理描寫,只是表現作品內容的一個環節;意識流手法則把意識的流動視為作品內容的主體。一般的心理描寫是為了說明、推進故事和表現人物的性格服務的;意識流手法則把表現人物的意識作為目的。心理描寫是從人物意識的實際中抽取一點,並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識;意識流手法則展現人物意識流動的全部實際,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無意識。因此,我們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寫或寫夢幻的題材,一概稱為意識流手法。《牡丹亭‧第十齣‧驚夢》只是取一夢幻加以描寫,而非意識流手法。
48.課文頁157謂白先勇在〈遊園驚夢〉中,使用五次意識流手法。案:應六次,課文缺少「聽到蔣碧月、竇夫人誇自己是崑曲真傳;錢夫人想到正是如此,自己當年才被錢鵬志看中,最後做起了這位六十多歲的錢將軍的填房夫人。」
49.課文頁158–159述及人物、地點與環境的「平行技巧」。
案:歐陽子還探討「情結構造」、「結構和敘述觀點上」的平行技巧,請自行參閱〈「遊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申含義〉。
50.課文頁159述及小說中五段錢夫人的意識流,都可視為夢醒時分的標誌,在夢醒之後,錢夫人總是突出表現她的懷舊之思,而這種懷舊之思免不了追憶已然逝去的青春,使本文具備更深一層的意義;「變多囉」,表面是對台北景物變遷的描述,實際暗喻這十幾年來人是與情感上的變化。
案:〈遊園驚夢〉夢醒時分的精神內涵異常豐富,這是優秀文學作品最突出的特徵:一是這樣的文學作品意義是多向的、甚至是歧義的,難以用簡潔概括的語言加以歸納,而且似乎永遠說不完,也說不清楚;另一個是其意義超越了具體時代和民族國家。課文但舉一例,無法表達如此的哲學內涵。
又據歐陽子〈「遊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申含義〉,「變」就是這篇小說的中心主題。「起了好多新的高樓大廈」,即比喻工商社會之興起。那就是影射貴族階級與農業社會之沒落,平民階級與工商社會的升騰。我們還注意到,今日宴會裡唱〈遊園〉的後起之秀,是徐「太太」,不是徐「夫人」。作者如此暗示:「上流社會」雖然還存在,「貴族階級」卻已隱逝無蹤。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三刷)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劉卲《人物志‧英雄》論張良、韓信與高祖、項羽
劉卲《人物志‧英雄》論張良、韓信與高祖、項羽為兩類英雄考
一般論文或碩士論文往往據劉文:「然後[乃]可以為英,張良是也」、
「[然後]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
而謂張良非英雄,迺英才而已;韓信非英雄,迺雄才而已。本人甚感詫異,久久無法釋懷!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劉勰非虛言也。
案:劉文言:「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乃]可以為英
,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然後]乃可以為雄,韓
信是也。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
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此依邏輯論證言之,應自成一段。
劉文明謂張良有英之聰、明,與雄之膽;韓信有雄之膽、力,與英之智
,此與劉文首論「英雄」之定義相合:「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
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
,取彼一分,然後乃成。」劉文所論以「英雄」標題,「英雄」為一完
整概念,不可割裂。劉卲基於「英雄」為一整體概念之前提,為界定其
涵義而析辨英與雄之內蘊,以說明「英雄」得名之緣由,此合而分之也
。故分釋英與雄後,即續云:「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取
彼一分,然後乃成。」此分而合之也。「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
成」之英雄即指張、韓,「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
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
長也。」
劉文又論,但有英之聰者,僅可以「坐論」;但有英之聰、明者,僅可
以「循常」;唯備英之聰、明,與雄之膽以慮變,而可以為「相」如張
良。但有雄之力者,僅可以為「力人」;但有雄之膽、力者,僅可以為
「先登」;唯備雄之膽、力,與英之智足以斷事,而可以為「將帥」如
韓信。如非英雄而為英才,必無法為相,僅為循常之行政人員或坐論而
已;如非英雄而為雄才,必無法為將帥,僅為先登或力人而已。
劉文本段所謂:「然後[乃]可以為英,張良是也」、「[然後]乃可以為雄
,韓信是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其中之英、雄乃為同
名英雄而分別指明其偏於英或偏於雄之標目(分類),何故?文中已交
代其理由:「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蓋張、韓俱名英雄
,難以分辨異同,遂就其偏於英或雄(「體分不同」)以為標目(「以
多為目」),藉資區別,故云「英雄異名」。
《荀子》<正名>:「然 後隨而命之: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 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 實者莫不異名也,不可亂也(久保愛以本句當在「故」字上),猶使同 實(原作「異實」,據楊引或曰改)者莫不同名也。」《荀子》分類之 邏輯術語,以概念之基本屬、種關係相對區分為「共名」與「別名」兩 級。共名,一類事物共有之名稱,相當於類概念中之屬概念;與別名相 對,別名相當於種概念,指低一級之類概念。英雄為共名,偏材型與兼 材型英雄為別名。偏材型英雄為共名,偏於英或雄之英雄為別名;兼材 型英雄為共名,英多或少之英雄為別名。其例如《道德經》:「此兩者 (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三國魏阮籍<達莊論>:「別 而言之,則鬚、眉異名;合而說之,則體之一毛也。」
張、韓二者「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
係相對於下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
。」蓋高祖、項羽二人兼備英之二分與雄之二分,屬「兼材型」英雄,
故可長世。續論高祖英分多於項羽,故能成「宰有天下」之大業,為最
終勝者;然無礙於敗者項羽為長世英雄。可見,劉文不以成敗論英雄。《史記》亦有〈項羽本紀〉,互見本人校讀記。
次就劉文前後文獻言,今一般認為《六韜》成于戰國時代,已以「英雄」一辭品鑑人物,漢代以降史書尤盛,如《漢書》<敘傳上>謂韓信、張良等為英雄;《漢書‧刑法志》:「(高祖)總擥英雄,以誅秦、項。」所謂英雄即下文之良、平等。劉文當前有所承而提出更明確之標準耳!並世之王粲有《漢末英雄記》,已佚,王謨自《三國志》裴注輯出,題《英雄記鈔》,以劉備、諸葛亮、周瑜等46人為英雄。
其他有關劉文之標點、字句、分段問題,亦有助於文旨之釐清,本人校讀記有說。
劉文論兼材型英雄重英分,或謂英才乃決定是否為英雄之真正關鍵,非是。因英才與雄才既均為英雄所「必須」,二者自均為英雄之關鍵,缺一不可;且劉文原以英才成份之多寡為高祖、項羽成敗之關鍵,「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高祖英分多,項羽英分少,故高祖勝出。然而,當留意劉非依成敗論英雄如前文所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引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吳小林《三國演義校注》以早期毛本為底本,台北:里仁書局,83.9,P.255;李評本作:「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隱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方可為英雄也。」)
此數語上文有:「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齒!』」
綜合言之,有謀有斷、知機、具膽識,與劉文論英雄類似;曹操尤其強調「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與劉文舉高祖、項羽為兼材型英雄有相契之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此數語下文有:「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其時,尚未一統天下,亦可知古人非以成敗論英雄也;其下述及,操言未畢,霹靂雷聲,大雨驟至。高祖聞言失箸,操問何以失箸,高祖以驚雷失箸瞞過。操乃冷笑,以高祖為無用之人。操以雷乃天地之聲,何為驚怕?蓋笑其無膽,非英雄之才,亦足證明具英才而無雄之膽即非英雄,而非僅以英才為決定是否為英雄之關鍵也。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虚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義山‧賈生)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義山‧嫦娥)
一般論文或碩士論文往往據劉文:「然後[乃]可以為英,張良是也」、
「[然後]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
而謂張良非英雄,迺英才而已;韓信非英雄,迺雄才而已。本人甚感詫異,久久無法釋懷!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劉勰非虛言也。
案:劉文言:「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乃]可以為英
,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然後]乃可以為雄,韓
信是也。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
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此依邏輯論證言之,應自成一段。
劉文明謂張良有英之聰、明,與雄之膽;韓信有雄之膽、力,與英之智
,此與劉文首論「英雄」之定義相合:「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
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
,取彼一分,然後乃成。」劉文所論以「英雄」標題,「英雄」為一完
整概念,不可割裂。劉卲基於「英雄」為一整體概念之前提,為界定其
涵義而析辨英與雄之內蘊,以說明「英雄」得名之緣由,此合而分之也
。故分釋英與雄後,即續云:「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取
彼一分,然後乃成。」此分而合之也。「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
成」之英雄即指張、韓,「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
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
長也。」
劉文又論,但有英之聰者,僅可以「坐論」;但有英之聰、明者,僅可
以「循常」;唯備英之聰、明,與雄之膽以慮變,而可以為「相」如張
良。但有雄之力者,僅可以為「力人」;但有雄之膽、力者,僅可以為
「先登」;唯備雄之膽、力,與英之智足以斷事,而可以為「將帥」如
韓信。如非英雄而為英才,必無法為相,僅為循常之行政人員或坐論而
已;如非英雄而為雄才,必無法為將帥,僅為先登或力人而已。
劉文本段所謂:「然後[乃]可以為英,張良是也」、「[然後]乃可以為雄
,韓信是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其中之英、雄乃為同
名英雄而分別指明其偏於英或偏於雄之標目(分類),何故?文中已交
代其理由:「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蓋張、韓俱名英雄
,難以分辨異同,遂就其偏於英或雄(「體分不同」)以為標目(「以
多為目」),藉資區別,故云「英雄異名」。
《荀子》<正名>:「然 後隨而命之: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 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 實者莫不異名也,不可亂也(久保愛以本句當在「故」字上),猶使同 實(原作「異實」,據楊引或曰改)者莫不同名也。」《荀子》分類之 邏輯術語,以概念之基本屬、種關係相對區分為「共名」與「別名」兩 級。共名,一類事物共有之名稱,相當於類概念中之屬概念;與別名相 對,別名相當於種概念,指低一級之類概念。英雄為共名,偏材型與兼 材型英雄為別名。偏材型英雄為共名,偏於英或雄之英雄為別名;兼材 型英雄為共名,英多或少之英雄為別名。其例如《道德經》:「此兩者 (有與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三國魏阮籍<達莊論>:「別 而言之,則鬚、眉異名;合而說之,則體之一毛也。」
張、韓二者「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
係相對於下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
。」蓋高祖、項羽二人兼備英之二分與雄之二分,屬「兼材型」英雄,
故可長世。續論高祖英分多於項羽,故能成「宰有天下」之大業,為最
終勝者;然無礙於敗者項羽為長世英雄。可見,劉文不以成敗論英雄。《史記》亦有〈項羽本紀〉,互見本人校讀記。
次就劉文前後文獻言,今一般認為《六韜》成于戰國時代,已以「英雄」一辭品鑑人物,漢代以降史書尤盛,如《漢書》<敘傳上>謂韓信、張良等為英雄;《漢書‧刑法志》:「(高祖)總擥英雄,以誅秦、項。」所謂英雄即下文之良、平等。劉文當前有所承而提出更明確之標準耳!並世之王粲有《漢末英雄記》,已佚,王謨自《三國志》裴注輯出,題《英雄記鈔》,以劉備、諸葛亮、周瑜等46人為英雄。
其他有關劉文之標點、字句、分段問題,亦有助於文旨之釐清,本人校讀記有說。
劉文論兼材型英雄重英分,或謂英才乃決定是否為英雄之真正關鍵,非是。因英才與雄才既均為英雄所「必須」,二者自均為英雄之關鍵,缺一不可;且劉文原以英才成份之多寡為高祖、項羽成敗之關鍵,「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歸之,兩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高祖英分多,項羽英分少,故高祖勝出。然而,當留意劉非依成敗論英雄如前文所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引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吳小林《三國演義校注》以早期毛本為底本,台北:里仁書局,83.9,P.255;李評本作:「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隱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方可為英雄也。」)
此數語上文有:「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齒!』」
綜合言之,有謀有斷、知機、具膽識,與劉文論英雄類似;曹操尤其強調「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與劉文舉高祖、項羽為兼材型英雄有相契之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此數語下文有:「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其時,尚未一統天下,亦可知古人非以成敗論英雄也;其下述及,操言未畢,霹靂雷聲,大雨驟至。高祖聞言失箸,操問何以失箸,高祖以驚雷失箸瞞過。操乃冷笑,以高祖為無用之人。操以雷乃天地之聲,何為驚怕?蓋笑其無膽,非英雄之才,亦足證明具英才而無雄之膽即非英雄,而非僅以英才為決定是否為英雄之關鍵也。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虚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義山‧賈生)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義山‧嫦娥)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第五單元 自傳及履歷商榷(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初版)
第五單元 自傳及履歷商榷
一、以下自傳:
1. P.118說「自傳之內容」,列第三項;課文P.119-120述「撰寫自傳之心態與準備工作」,列第四項,吾人以為準備工作當先於自傳內容之撰寫,方符合邏輯,因自傳內容之了解,亦屬於準備工作之ㄧ。
2. 課文p.118「2.求學歷程」、「3.個人經歷」既同屬在學階段,當予合併;西式履歷一般亦將課外活動與工讀經歷列於求學階段,前者謂之「Supporting Experience」,後者謂之「Additional Experience」。社會新鮮人無工作經歷,或將工讀與課外活動經歷分列。履歷既已記載求學歷程與工讀或課外活動,本階段毋庸重複,不言可喻;若干資訊應移履歷,避免重複。
自傳之重點在於具體分析求學歷程之體驗與剖析課外活動之心得,俾主事者了晰個人之人格特質,與履歷較然異轍。
標題「個人經歷」易與工作經歷混混淆,改稱可也。
3.課文p.119謂自傳須具體、詳實列出以往工作經歷,其實不然。履歷表已有相關資料,自傳不必重複詳述,僅須就最近工作內容稍加敘述,尤其與應徵工作有關者。蓋此與求職相關度高,重點陳述個人對於以往工作經歷之種種體會與啟發,其原理參考上項。
4.課文P.119述「自我能力評估」,應係「自我分析」中部份項目。「個人分析」尚含「個人特質分析」,可使自傳更為生動傳神外,亦能反映個人精神特徵,而此等精神特質每左右吾人工作之成敗與績效。
5. 課文P.119述個人對應徵工作之期望,應與個人未來工作計畫相結合。課文應進一步闡明其深層意義:雇主亦可藉此瞭解求職者是否對於未來人生有明確之目標與規劃,而非只是未來工作計畫。
6.課文p.122行3定義非正式語言指網路語言及電腦符號,然而,網路語言並非均「非正式語言」。
7.用語問題已於2006版指明,惜未訂正:課文P.119行1標題:「就職經歷」之「就職」當作「任職」、「就業」或「工作」,「就職」古指官員正式到任,今通常多指較高職位,如就職演說、宣誓就職。課文不應純就字面為解,一如「罄竹難書」亦然,今多指過錯而言。
課文P.120倒行2標題:「標號要正確」及文中行文兩處「標號」,疑編者以「標號」為「標點符號」之省稱,因文中舉例亦專指「標點符號」。然而,「標點符號」通常省作「標點」;「標號」另有涵義,標示產品規格、性能之數字或符號,如水泥因抗壓程度不同,故有二00號﹑三00號﹑四00號等各種標號。此亦與Word「標號」無關,更非注釋之「標號」。
課文p.121行2:「繕寫自傳時」,「繕寫」當作「撰寫」,文中說明撰寫自傳之語句宜長短適中,前文亦作撰寫;「繕寫」乃抄寫、過錄之意,與此文意不合。
二、以下履歷:
1.課文p.124述「2.電子履歷」,應先列:(1)制式電子履歷:然後將課文p.124-125(1)(2)相關內容列入;次列(2)自行設計電子履歷:先分種類,次敘設計原則,而將課文p.125「(三)履歷寫作的要領」中2、5列入,因「格式簡潔大方」、「妥善安排版面」,顯然指「自行設計」之履歷而言。
2.課文p.125「(三)履歷寫作的要領」,應改為「(四)自行設計電子履歷之格式與內容」,無此項,缺核心內容-「撰寫履歷的方法」;無撰寫方法,何來要領?此亦與前後各單元不一致。
然後方列「(五)履歷寫作要領與應注意事項」,將課文p.125「(三)履歷寫作的要領」中1、3、4,與課文p.126「(四)履歷寫作的注意事項」中 1、2列入。惟課文所述尚需充實與調整。
3.課文P.125倒數行6標題「學歷應求完整」,與內文謂「應該詳細填寫完整求學歷程,或是僅列最高寫歷,則要視不同履歷形式的需求而加以擇定」,彼此不一致;相信亦無人主張「僅」列最高學歷,而是「先」列。
課文又謂其排序可由最高往下填寫,亦可由最低開始寫起。吾人以為:理論上,順序或倒敘均無不可。但吾人所考量者:(1)「內在邏輯性與合理性」:最後求學階段之所以為敘述重心,因與求職之相關度高。(2)相信「徵聘者關注」之重心不在中小學,必然優先斟酌其博士學位或較高學歷。(3)基於上述,「嫻熟履歷者」自知由後而先逐條陳列,「最高」學歷列前,例如博士、碩士、學士、專業文憑等。如已有大專學歷,可無須列寫中學以下資料(列出亦不犯法),除非申請教職,或該工作與學校有關。
4課文 p.125倒數行2標題「突顯經歷優勢」,述工作經歷之排序云:「視其與目前謀求職務的相關性,依照任職先後順序,…。」
吾人以為:述相關工作經歷,自先而後或自後而先均無不可。但吾人所考慮者如上所述:(1)符合「內在邏輯性與合理性」:優先記寫「最近」為基本原則,因相關度高。(2)「徵聘者關心與注意」最近,自當「突顯」(課文用語)。(3)「熟悉履歷者」基於上述原由而倒敘,蓋事所必至,理所必然。
5.課文p.126行10:「以免給予主管不尊重的感覺」,中文無此語法,「不尊重」應置於「主管」前。
6.課文P.138行10乍見「求職信」,然而求職信不須羅述「工作經歷」;且本單元內文未言書信,課文p.122行2「內文勿使用非正式語言」,內文指「自傳」;課文p.126行13「避免出現火星文」,指履歷。又同屬用語問題,自傳言切勿使用網路語言及電腦符號,履歷言火星文外,尚及錯別字、簡體字,應統一。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一、以下自傳:
1. P.118說「自傳之內容」,列第三項;課文P.119-120述「撰寫自傳之心態與準備工作」,列第四項,吾人以為準備工作當先於自傳內容之撰寫,方符合邏輯,因自傳內容之了解,亦屬於準備工作之ㄧ。
2. 課文p.118「2.求學歷程」、「3.個人經歷」既同屬在學階段,當予合併;西式履歷一般亦將課外活動與工讀經歷列於求學階段,前者謂之「Supporting Experience」,後者謂之「Additional Experience」。社會新鮮人無工作經歷,或將工讀與課外活動經歷分列。履歷既已記載求學歷程與工讀或課外活動,本階段毋庸重複,不言可喻;若干資訊應移履歷,避免重複。
自傳之重點在於具體分析求學歷程之體驗與剖析課外活動之心得,俾主事者了晰個人之人格特質,與履歷較然異轍。
標題「個人經歷」易與工作經歷混混淆,改稱可也。
3.課文p.119謂自傳須具體、詳實列出以往工作經歷,其實不然。履歷表已有相關資料,自傳不必重複詳述,僅須就最近工作內容稍加敘述,尤其與應徵工作有關者。蓋此與求職相關度高,重點陳述個人對於以往工作經歷之種種體會與啟發,其原理參考上項。
4.課文P.119述「自我能力評估」,應係「自我分析」中部份項目。「個人分析」尚含「個人特質分析」,可使自傳更為生動傳神外,亦能反映個人精神特徵,而此等精神特質每左右吾人工作之成敗與績效。
5. 課文P.119述個人對應徵工作之期望,應與個人未來工作計畫相結合。課文應進一步闡明其深層意義:雇主亦可藉此瞭解求職者是否對於未來人生有明確之目標與規劃,而非只是未來工作計畫。
6.課文p.122行3定義非正式語言指網路語言及電腦符號,然而,網路語言並非均「非正式語言」。
7.用語問題已於2006版指明,惜未訂正:課文P.119行1標題:「就職經歷」之「就職」當作「任職」、「就業」或「工作」,「就職」古指官員正式到任,今通常多指較高職位,如就職演說、宣誓就職。課文不應純就字面為解,一如「罄竹難書」亦然,今多指過錯而言。
課文P.120倒行2標題:「標號要正確」及文中行文兩處「標號」,疑編者以「標號」為「標點符號」之省稱,因文中舉例亦專指「標點符號」。然而,「標點符號」通常省作「標點」;「標號」另有涵義,標示產品規格、性能之數字或符號,如水泥因抗壓程度不同,故有二00號﹑三00號﹑四00號等各種標號。此亦與Word「標號」無關,更非注釋之「標號」。
課文p.121行2:「繕寫自傳時」,「繕寫」當作「撰寫」,文中說明撰寫自傳之語句宜長短適中,前文亦作撰寫;「繕寫」乃抄寫、過錄之意,與此文意不合。
二、以下履歷:
1.課文p.124述「2.電子履歷」,應先列:(1)制式電子履歷:然後將課文p.124-125(1)(2)相關內容列入;次列(2)自行設計電子履歷:先分種類,次敘設計原則,而將課文p.125「(三)履歷寫作的要領」中2、5列入,因「格式簡潔大方」、「妥善安排版面」,顯然指「自行設計」之履歷而言。
2.課文p.125「(三)履歷寫作的要領」,應改為「(四)自行設計電子履歷之格式與內容」,無此項,缺核心內容-「撰寫履歷的方法」;無撰寫方法,何來要領?此亦與前後各單元不一致。
然後方列「(五)履歷寫作要領與應注意事項」,將課文p.125「(三)履歷寫作的要領」中1、3、4,與課文p.126「(四)履歷寫作的注意事項」中 1、2列入。惟課文所述尚需充實與調整。
3.課文P.125倒數行6標題「學歷應求完整」,與內文謂「應該詳細填寫完整求學歷程,或是僅列最高寫歷,則要視不同履歷形式的需求而加以擇定」,彼此不一致;相信亦無人主張「僅」列最高學歷,而是「先」列。
課文又謂其排序可由最高往下填寫,亦可由最低開始寫起。吾人以為:理論上,順序或倒敘均無不可。但吾人所考量者:(1)「內在邏輯性與合理性」:最後求學階段之所以為敘述重心,因與求職之相關度高。(2)相信「徵聘者關注」之重心不在中小學,必然優先斟酌其博士學位或較高學歷。(3)基於上述,「嫻熟履歷者」自知由後而先逐條陳列,「最高」學歷列前,例如博士、碩士、學士、專業文憑等。如已有大專學歷,可無須列寫中學以下資料(列出亦不犯法),除非申請教職,或該工作與學校有關。
4課文 p.125倒數行2標題「突顯經歷優勢」,述工作經歷之排序云:「視其與目前謀求職務的相關性,依照任職先後順序,…。」
吾人以為:述相關工作經歷,自先而後或自後而先均無不可。但吾人所考慮者如上所述:(1)符合「內在邏輯性與合理性」:優先記寫「最近」為基本原則,因相關度高。(2)「徵聘者關心與注意」最近,自當「突顯」(課文用語)。(3)「熟悉履歷者」基於上述原由而倒敘,蓋事所必至,理所必然。
5.課文p.126行10:「以免給予主管不尊重的感覺」,中文無此語法,「不尊重」應置於「主管」前。
6.課文P.138行10乍見「求職信」,然而求職信不須羅述「工作經歷」;且本單元內文未言書信,課文p.122行2「內文勿使用非正式語言」,內文指「自傳」;課文p.126行13「避免出現火星文」,指履歷。又同屬用語問題,自傳言切勿使用網路語言及電腦符號,履歷言火星文外,尚及錯別字、簡體字,應統一。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第三單元 讀書報告商榷(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初版)
第三單元 讀書報告商榷
1. 讀書報告之基本性質:
(1)課文p.68行2謂讀書報告之定義為「讀完書後之心得報告」,行文觕略,當作「閱讀書籍後,將融會貫通之內容與心得感受,依一定格式整理成文」,方為描述性定義之正確寫法,課文亦就內容與形式分析。
(2)讀書報告之內容,含概述全書諸面向,然其重點在於陳述個人讀完書後之心得感受,無需涵蓋全文,讀者僅須就有所感、有所得者發言。
文學評論或學術評論側重理性之分析判斷,方要求作者對作品進行全面完整、客觀有據之描述、分析、評價。
課文謂讀書報告之內容須「擴充、延伸作品之內容,不獨掌握作者之立論,復能反思書中論述之侷限;非惟陳述閱讀後心情感觸,而著重理性之分析判斷」,所述者恐為文學評論或學術評論。
讀完書後之心得感受,其構成原則當如下表:
建議課文依此改寫。
2. 圖書可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三大類;同一學科,又分多種次類,種類不同,性質亦異,寫法自難盡同;各學科及其次類寫法之別異,可於相關位置標明。
讀書報告分類之標準與重點在於學科範圍與性質之別,而不在於書籍數量之多寡,後者造成讀書報告之差異有限,p.68行13云:「兩者的基本精神一致」、p.85行10亦云主題式多本書之讀書報告正文:「基本內涵與前文『心得述評』所談的近似」,二者之差異於相關位置說明即可於相關位置說明即可,故課本p.68行8之分類應無必要。
3. 課本p.68-69謂撰寫讀書報告可「擴充知識領域、加強學習深度」,二句應互乙。相對而言,賽局理論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各場域,乃學習深度之延伸,課文應加申說;個人傳記與相關電影之閱賞,則為不同領域之擴充。
4. 課文P.69所述收斂與發散型思考模式之定義與關聯不明確;且以唐代律詩不一定八句,而推論可以建立多元思考云云,論據過於單薄,本項應就兩種思考模式與創造力之關係申說,方有理論相關性;又判定唐代律詩句數之殊,非解讀立場差異,而有不同之論述,乃立說之誤謬。
5. 課文P.70行8所述推論步驟過於抽象,是非莫明,應舉例說明或註明參考資料;文中以陳述平板結構為例,僅將此例填入而無鋪陳,無法印證推論或邏輯?
6. 課文P.82-83敘述讀書報告之基本格式,未契讀書報告之體類,不具規範性,分而言之如:
(1)未列「引言」,課文p.85倒數行4「揭示寫作動機」即「引言」之功能。
(2)「摘要」應作「概述全書」,編者豈可不知二者體例不同?前者需客觀,後者可有主觀。
(3)課文謂「心得述評」為讀書報告之核心,包括作者介紹、閱讀筆記與心得,含延伸學習所獲相關知識與所發現疑問等,…呈現個人之感想、創見、疑問、結論。一則課文所述並無實質內涵,其實,讀書報告之正文應由概括、心得感受、評論構成,其重點核心在於抒發個人心得感受:片段引述、情感體驗,與意義昇華。二則課文將作者、結論列於「心得述評」,吾人未之見也。三則課文舉陳金木文為例,請教屬於作者所獲致之啟發可否說明,而非僅述陳文如何安排結構?
(4)一般附注與參考資料分列,課文統稱參考資料,則參考資料既包含當頁注與文末參考資料;文末參考資料亦謂之參考資料,難以區辨。
(5)羅列專書與期刊論文之格式,當頁注之專書應加註頁數;文末「參考資料」之期刊論文不加頁數,課文將二者混淆,宜訂正。
7. 課文P.84-86述「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其有待商榷者:
(1)如「一本專書讀書報告」與「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之別在於一本與多本,其寫法應類似,前已言之矣。但細究課文此處「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之寫法,於方向上有更大之改變。
根本問題在於「讀書報告」之性質:「讀書報告」─「學術評論」(「文學評論」)─「學術論文」,前兩者係依附於某書或某文而為之心得報告與評論,後者係原創論文,並非某書或某文之心得與評論。故本類應刪除,或改題為「學術論文」,課文P.85行13引張世賢等著《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以為於正文提出創見有五法,應指學術論文而非讀書報告。另所謂創見五法,宜舉例以實之,僅摘錄原文並無意義。
(2)課文p.85第二項「文獻回顧」,難以索解,蓋課文p.84第一項「題目」末段已歧出「文獻回顧」。課文以為「摘要扮演著文獻回顧的功能」,又混淆「摘要」與「文獻回顧」之體例,學術論文方須列「文獻回顧」等;且「文獻回顧」應有評論,非「摘要」所應有。
(3)課文P.85第三項「正文」謂與前文「心得述評」近似,一則課文所述「心得述評」有誤,其正解請見前;二則課文引張世賢等著《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以為於正文提出創見有五法,應指學術論文正文之寫法,而與心得述評之寫法大異其趣;三則舉梁乃文文為例,依課文所述,該文述奈迷科技於紡織領域之應用、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屬於總結性文章,有何創見,是否可以說明?
(4)課文P.86引梁文APA格式,何以無任何說明?與「一本專書讀書報告」之格式何以不同?讀書報告即需APA乎?
8. 課文P.88-93讀書報告示例舉<《達文西密碼》讀後>為例,應補相關分析說明,任何舉例均需聯繫課文所論略加說述,方具學習意義;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亦應舉例說明或加註參考資料?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 讀書報告之基本性質:
(1)課文p.68行2謂讀書報告之定義為「讀完書後之心得報告」,行文觕略,當作「閱讀書籍後,將融會貫通之內容與心得感受,依一定格式整理成文」,方為描述性定義之正確寫法,課文亦就內容與形式分析。
(2)讀書報告之內容,含概述全書諸面向,然其重點在於陳述個人讀完書後之心得感受,無需涵蓋全文,讀者僅須就有所感、有所得者發言。
文學評論或學術評論側重理性之分析判斷,方要求作者對作品進行全面完整、客觀有據之描述、分析、評價。
課文謂讀書報告之內容須「擴充、延伸作品之內容,不獨掌握作者之立論,復能反思書中論述之侷限;非惟陳述閱讀後心情感觸,而著重理性之分析判斷」,所述者恐為文學評論或學術評論。
讀完書後之心得感受,其構成原則當如下表:
寫法 | 結構 | 注意 | 要求 |
讀後感受須與原文聯繫 | 概括 | 重點:就幾項重點書寫,切忌貪多 | 準確而不偏頗 |
讀後感受不能囿於原文 | 感受 | 展開:圍繞中心,展開聯想 | 新鮮而不陳濫 |
讀後感受須與生活結合 | 總結 | 聯繫實際:從個人與社會之應合抒感 | 深入而不浮淺 |
2. 圖書可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三大類;同一學科,又分多種次類,種類不同,性質亦異,寫法自難盡同;各學科及其次類寫法之別異,可於相關位置標明。
讀書報告分類之標準與重點在於學科範圍與性質之別,而不在於書籍數量之多寡,後者造成讀書報告之差異有限,p.68行13云:「兩者的基本精神一致」、p.85行10亦云主題式多本書之讀書報告正文:「基本內涵與前文『心得述評』所談的近似」,二者之差異於相關位置說明即可於相關位置說明即可,故課本p.68行8之分類應無必要。
3. 課本p.68-69謂撰寫讀書報告可「擴充知識領域、加強學習深度」,二句應互乙。相對而言,賽局理論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各場域,乃學習深度之延伸,課文應加申說;個人傳記與相關電影之閱賞,則為不同領域之擴充。
4. 課文P.69所述收斂與發散型思考模式之定義與關聯不明確;且以唐代律詩不一定八句,而推論可以建立多元思考云云,論據過於單薄,本項應就兩種思考模式與創造力之關係申說,方有理論相關性;又判定唐代律詩句數之殊,非解讀立場差異,而有不同之論述,乃立說之誤謬。
5. 課文P.70行8所述推論步驟過於抽象,是非莫明,應舉例說明或註明參考資料;文中以陳述平板結構為例,僅將此例填入而無鋪陳,無法印證推論或邏輯?
6. 課文P.82-83敘述讀書報告之基本格式,未契讀書報告之體類,不具規範性,分而言之如:
(1)未列「引言」,課文p.85倒數行4「揭示寫作動機」即「引言」之功能。
(2)「摘要」應作「概述全書」,編者豈可不知二者體例不同?前者需客觀,後者可有主觀。
(3)課文謂「心得述評」為讀書報告之核心,包括作者介紹、閱讀筆記與心得,含延伸學習所獲相關知識與所發現疑問等,…呈現個人之感想、創見、疑問、結論。一則課文所述並無實質內涵,其實,讀書報告之正文應由概括、心得感受、評論構成,其重點核心在於抒發個人心得感受:片段引述、情感體驗,與意義昇華。二則課文將作者、結論列於「心得述評」,吾人未之見也。三則課文舉陳金木文為例,請教屬於作者所獲致之啟發可否說明,而非僅述陳文如何安排結構?
(4)一般附注與參考資料分列,課文統稱參考資料,則參考資料既包含當頁注與文末參考資料;文末參考資料亦謂之參考資料,難以區辨。
(5)羅列專書與期刊論文之格式,當頁注之專書應加註頁數;文末「參考資料」之期刊論文不加頁數,課文將二者混淆,宜訂正。
7. 課文P.84-86述「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其有待商榷者:
(1)如「一本專書讀書報告」與「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之別在於一本與多本,其寫法應類似,前已言之矣。但細究課文此處「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之寫法,於方向上有更大之改變。
根本問題在於「讀書報告」之性質:「讀書報告」─「學術評論」(「文學評論」)─「學術論文」,前兩者係依附於某書或某文而為之心得報告與評論,後者係原創論文,並非某書或某文之心得與評論。故本類應刪除,或改題為「學術論文」,課文P.85行13引張世賢等著《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以為於正文提出創見有五法,應指學術論文而非讀書報告。另所謂創見五法,宜舉例以實之,僅摘錄原文並無意義。
(2)課文p.85第二項「文獻回顧」,難以索解,蓋課文p.84第一項「題目」末段已歧出「文獻回顧」。課文以為「摘要扮演著文獻回顧的功能」,又混淆「摘要」與「文獻回顧」之體例,學術論文方須列「文獻回顧」等;且「文獻回顧」應有評論,非「摘要」所應有。
(3)課文P.85第三項「正文」謂與前文「心得述評」近似,一則課文所述「心得述評」有誤,其正解請見前;二則課文引張世賢等著《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以為於正文提出創見有五法,應指學術論文正文之寫法,而與心得述評之寫法大異其趣;三則舉梁乃文文為例,依課文所述,該文述奈迷科技於紡織領域之應用、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屬於總結性文章,有何創見,是否可以說明?
(4)課文P.86引梁文APA格式,何以無任何說明?與「一本專書讀書報告」之格式何以不同?讀書報告即需APA乎?
8. 課文P.88-93讀書報告示例舉<《達文西密碼》讀後>為例,應補相關分析說明,任何舉例均需聯繫課文所論略加說述,方具學習意義;主題式多本專書讀書報告亦應舉例說明或加註參考資料?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柳永〈八聲甘州〉與簡政珍〈過年〉探討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8.初版第三刷)校讀記
(四)第六單元 遊子的臍帶
1.課文p.95未著錄<八聲甘州>之版本。
案:本人講義補(唐圭璋《全宋詞》第一冊,台北:文光出版社,62,P.43)。
2.課文p.97謂柳永原名「三變」。
案:依方志與宋人筆記考之,初名三變,字景莊。
課文又謂「生卒年不詳」。
案:唐圭璋《詞學論叢》謂柳永約宋太宗雍熙四年(A.D.987)或二年生;林柏堅《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採後說是也。薛瑞生《樂章集校注》考證柳永於仁宗嘉祐三年(A.D.1058)春夏間尚有詞作,不久即去世;林柏堅以為學界仍有疑問,目前無法斷其是非,只能保守推論柳永之卒至少在仁宗皇祐五年(A.D.1053 年)秋之後,因此年柳永仍有投獻之作,仁宗至和初年(A.D.1054)以前卒。茲採薛說,嘉祐三年(A.D.1058)永在汴京,寫<臨江仙‧鳴珂碎撼都門曉>贈劉敞。
又案:唐先生說柳永約A.D.987或985生,柏堅兄證成後說,故本人謂林書採後說是也。承林兄2008.10.15留言明確指明A.D.985,特此致謝。
課文又謂「早年多在京城汴梁」。
案:柳永於宋太宗淳化元年(A.D.990)約6歲被送回家鄉;真宗咸平二年(A.D.999)—真宗景德元年(A.D.1004)之間,16歲前後自家鄉返汴京;真宗大中祥符二年(A.D.1009)約25歲,開始一段四處遊歷,過著久陷科場、四處干謁之漫長生涯。
課文又謂「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
案:柳永於景祐元年方中進士,乃仁宗親政之第一年,約景祐三或四年由推官至餘杭縣令,吳曾《能改齋漫錄》、葉夢得《避暑錄話》以為久困調選,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不可信
柳永早有名氣,因科場失利,常出入歌樓妓館,多寫浮豔淫冶之詞。學人幾眾口一詞,謂永薄於品行,以浮豔之詞而忤仁宗,一直未能及第,課文P.97從之。
案:首倡其說者北宋末嚴有翼《藝苑雌黃》,吳曾《能改齋漫錄》推衍之。其實柳永縱游花間柳巷,並非「薄於操行」,宋代汴京伎館林立,士子未登科之前留連坊曲係常見之事,所謂「薄於操行」,大部分為詞作流播之累;〈鶴沖天〉乃初考失意之作。薄於操行、浮豔淫冶之詞蓋門面語,柳永之見斥,當與詞涉政治觸忌有關,如<玉樓春‧昭華夜醮連清曙>等對真宗頗有微詞,而決其事者為劉皇后,至仁宗時亦然,蓋真宗龍體不虞,而仁宗十三歲即位;抑或學殖之故,永長於詞,而科考重經史。
且課文引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語,實出《藝苑雌黃》也。
早期學界多以為柳永官運不佳;終身落魄,晚景淒涼,客死異鄉,歌伎們集資營葬,課文從之。
案:柳永仕途並非一直不順。仁宗慶曆三年(A.D.1043)受仁宗青睞,改著作郎,<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銘文謂柳永「博學,善屬文,尤精於音律。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闕下,召見仁廟,寵進於庭。」薛瑞生《柳永詞選‧前言》:「
至於著作郎,則是朝官中的第二階,也就是說,柳永在改官時,一下子越過了京官中的五階,到了朝官的第二階(正八品),這即使在北宋也是罕見的超拔。」
改官之後,應曾於於京城任官。初時,擢昇迅速,仁宗慶曆七年(A.D.1047)即任屯田員外郎。仁宗皇祐元年(A.D.1049)任屯田員外郎最後一年,秋寫<醉蓬萊>忤仁宗(其詞中「此際宸遊」語與仁宗御制挽詞接近)而失去榮遇,隨常格升轉。皇祐五年(A.D.1053)轉郎中(<宋故郎中柳公墓志>),七十致仕。又柳永客死京都,柳涗寄葬其父於汴。迨柳涗謝官,卜居鎮江,遂又改葬於鎮江北固山下。此近代學者已有論之者矣!
3.課文p.97述柳永對詞的貢獻,一是以白描手法作詞,文後加以申論,即柳永的詞作用語淺近、以通俗的口語;課文P.101亦將白描的手法、平近的語言並列。
案:課文所述用語淺近、以通俗的口語作詞是柳永的另外貢獻之一,但此非白描手法。描寫是敍述類文章最基本的表達方式。白描也叫素描,原來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相近於西洋畫法上的速寫或素描。它們的特徵是用簡煉的
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這種繪畫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描寫上,就是用不濃麗的形容詞和繁複的修辭語,也不精雕細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寫物件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4.課文p.98倒數行5:「風物景緻」,「緻」當作「致」。
5.課文P.99解題,並述及闋、片、慢詞而無定義,宜略敘詞之體例,尤其慢詞之劃分並無定論;又謂上「部」寫景,下「部」抒情,「部」字不合規範化。
6.「淒緊」一作「淒慘」、「悽慘」,並非,葉嘉瑩說柳永在這裏是把悲慨結合
在景象之中,並沒正面寫感情。不同李易安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全是正面寫感情。柳永是把深劇的感情,融在所寫的景物裏。「慘」字
是寫感情的字詞,而且太重,用在這裏情調不調合。「緊」是寫風,指強勁的風,與前面的「瀟瀟暮雨」相呼應,寫秋天的雨雨風風的交相侵襲。。課文p.95文本作「淒慘」,P.100乃據「緊」字發論。
7.柳永寫羈旅行役的詞,層次分明。詞的上片寫景,寫飄泊異鄉的遊子眼中的秋景,寫作上用的是柳詞常用的鋪敘點染手法;另外,在詞意轉折的地方多用領字
,如「對」、「漸」、「望」、「歎」、「想」、「誤」等,但課文P.100—101並未就此分析。
此類詞於平近語言外,通常寫得較雅致,趙令畤《侯鯖錄》稱:「東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能改齋漫錄》以此為晁補之語)
8.課文p.101行12「作習」,當作「作息」。
9.課文p.101謂:「在歲月的洗鍊下,用情彌篤,雙方的情分像牙根般,穩固深植在心房,更能感受到思念的寸寸囓咬。」又p.102:「雖然彼此的情感已穩固,『別離的滋味也經得起咀嚼。』」
但作者已夫子自道:「這個詩行表面似乎是說,如此年齡,已經得起別離的思念,但潛藏的語調似乎在強調別離之苦的難以承受,而用反面的說法來遮掩。繁複的語調是詩裡孕含的空隙。讀詩就是在詩行的空隙裡聽到這樣的語調。無法正確掌握詩的語調,不僅會誤解一首詩,而且會將詩套入意識型態的框架。」
10.洛夫以為詩壇素有主情、主知之辨,簡政珍則獨排眾議,執其兩端用其中,認為詩決不宜濫情,但也不是哲學概念,而是一種「意象思維」。這即是簡政珍詩學的本體論,也就是他詩學理論的核心架構。課文p.101—102可扣緊此一角度分析其寫作手法,如本人講義以為「別離的滋味」為抽象,如何「咀嚼」?因前有「磨牙」,於是將「別離的滋味」比喻為「有苦澀味道的菜」,其苦澀豈堪「咀嚼」,表達的是思念之苦澀不堪承受。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朝辭華夏彩雲間,萬里南美十日還。
隔岸風聲狂帶雨,青松傲骨定如山。
(辛巳春日重訪古巴次韻
唐朝詩人李白早發白帝城書贈卡斯特羅同志
江澤民二○○一年四月十二日於哈瓦那)
(四)第六單元 遊子的臍帶
1.課文p.95未著錄<八聲甘州>之版本。
案:本人講義補(唐圭璋《全宋詞》第一冊,台北:文光出版社,62,P.43)。
2.課文p.97謂柳永原名「三變」。
案:依方志與宋人筆記考之,初名三變,字景莊。
課文又謂「生卒年不詳」。
案:唐圭璋《詞學論叢》謂柳永約宋太宗雍熙四年(A.D.987)或二年生;林柏堅《柳永其人與其詞之研究》採後說是也。薛瑞生《樂章集校注》考證柳永於仁宗嘉祐三年(A.D.1058)春夏間尚有詞作,不久即去世;林柏堅以為學界仍有疑問,目前無法斷其是非,只能保守推論柳永之卒至少在仁宗皇祐五年(A.D.1053 年)秋之後,因此年柳永仍有投獻之作,仁宗至和初年(A.D.1054)以前卒。茲採薛說,嘉祐三年(A.D.1058)永在汴京,寫<臨江仙‧鳴珂碎撼都門曉>贈劉敞。
又案:唐先生說柳永約A.D.987或985生,柏堅兄證成後說,故本人謂林書採後說是也。承林兄2008.10.15留言明確指明A.D.985,特此致謝。
課文又謂「早年多在京城汴梁」。
案:柳永於宋太宗淳化元年(A.D.990)約6歲被送回家鄉;真宗咸平二年(A.D.999)—真宗景德元年(A.D.1004)之間,16歲前後自家鄉返汴京;真宗大中祥符二年(A.D.1009)約25歲,開始一段四處遊歷,過著久陷科場、四處干謁之漫長生涯。
課文又謂「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
案:柳永於景祐元年方中進士,乃仁宗親政之第一年,約景祐三或四年由推官至餘杭縣令,吳曾《能改齋漫錄》、葉夢得《避暑錄話》以為久困調選,後改名永,方得磨勘轉官,不可信
柳永早有名氣,因科場失利,常出入歌樓妓館,多寫浮豔淫冶之詞。學人幾眾口一詞,謂永薄於品行,以浮豔之詞而忤仁宗,一直未能及第,課文P.97從之。
案:首倡其說者北宋末嚴有翼《藝苑雌黃》,吳曾《能改齋漫錄》推衍之。其實柳永縱游花間柳巷,並非「薄於操行」,宋代汴京伎館林立,士子未登科之前留連坊曲係常見之事,所謂「薄於操行」,大部分為詞作流播之累;〈鶴沖天〉乃初考失意之作。薄於操行、浮豔淫冶之詞蓋門面語,柳永之見斥,當與詞涉政治觸忌有關,如<玉樓春‧昭華夜醮連清曙>等對真宗頗有微詞,而決其事者為劉皇后,至仁宗時亦然,蓋真宗龍體不虞,而仁宗十三歲即位;抑或學殖之故,永長於詞,而科考重經史。
且課文引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語,實出《藝苑雌黃》也。
早期學界多以為柳永官運不佳;終身落魄,晚景淒涼,客死異鄉,歌伎們集資營葬,課文從之。
案:柳永仕途並非一直不順。仁宗慶曆三年(A.D.1043)受仁宗青睞,改著作郎,<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銘文謂柳永「博學,善屬文,尤精於音律。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闕下,召見仁廟,寵進於庭。」薛瑞生《柳永詞選‧前言》:「
至於著作郎,則是朝官中的第二階,也就是說,柳永在改官時,一下子越過了京官中的五階,到了朝官的第二階(正八品),這即使在北宋也是罕見的超拔。」
改官之後,應曾於於京城任官。初時,擢昇迅速,仁宗慶曆七年(A.D.1047)即任屯田員外郎。仁宗皇祐元年(A.D.1049)任屯田員外郎最後一年,秋寫<醉蓬萊>忤仁宗(其詞中「此際宸遊」語與仁宗御制挽詞接近)而失去榮遇,隨常格升轉。皇祐五年(A.D.1053)轉郎中(<宋故郎中柳公墓志>),七十致仕。又柳永客死京都,柳涗寄葬其父於汴。迨柳涗謝官,卜居鎮江,遂又改葬於鎮江北固山下。此近代學者已有論之者矣!
3.課文p.97述柳永對詞的貢獻,一是以白描手法作詞,文後加以申論,即柳永的詞作用語淺近、以通俗的口語;課文P.101亦將白描的手法、平近的語言並列。
案:課文所述用語淺近、以通俗的口語作詞是柳永的另外貢獻之一,但此非白描手法。描寫是敍述類文章最基本的表達方式。白描也叫素描,原來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相近於西洋畫法上的速寫或素描。它們的特徵是用簡煉的
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這種繪畫手法運用到文章的描寫上,就是用不濃麗的形容詞和繁複的修辭語,也不精雕細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寫物件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4.課文p.98倒數行5:「風物景緻」,「緻」當作「致」。
5.課文P.99解題,並述及闋、片、慢詞而無定義,宜略敘詞之體例,尤其慢詞之劃分並無定論;又謂上「部」寫景,下「部」抒情,「部」字不合規範化。
6.「淒緊」一作「淒慘」、「悽慘」,並非,葉嘉瑩說柳永在這裏是把悲慨結合
在景象之中,並沒正面寫感情。不同李易安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全是正面寫感情。柳永是把深劇的感情,融在所寫的景物裏。「慘」字
是寫感情的字詞,而且太重,用在這裏情調不調合。「緊」是寫風,指強勁的風,與前面的「瀟瀟暮雨」相呼應,寫秋天的雨雨風風的交相侵襲。。課文p.95文本作「淒慘」,P.100乃據「緊」字發論。
7.柳永寫羈旅行役的詞,層次分明。詞的上片寫景,寫飄泊異鄉的遊子眼中的秋景,寫作上用的是柳詞常用的鋪敘點染手法;另外,在詞意轉折的地方多用領字
,如「對」、「漸」、「望」、「歎」、「想」、「誤」等,但課文P.100—101並未就此分析。
此類詞於平近語言外,通常寫得較雅致,趙令畤《侯鯖錄》稱:「東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能改齋漫錄》以此為晁補之語)
8.課文p.101行12「作習」,當作「作息」。
9.課文p.101謂:「在歲月的洗鍊下,用情彌篤,雙方的情分像牙根般,穩固深植在心房,更能感受到思念的寸寸囓咬。」又p.102:「雖然彼此的情感已穩固,『別離的滋味也經得起咀嚼。』」
但作者已夫子自道:「這個詩行表面似乎是說,如此年齡,已經得起別離的思念,但潛藏的語調似乎在強調別離之苦的難以承受,而用反面的說法來遮掩。繁複的語調是詩裡孕含的空隙。讀詩就是在詩行的空隙裡聽到這樣的語調。無法正確掌握詩的語調,不僅會誤解一首詩,而且會將詩套入意識型態的框架。」
10.洛夫以為詩壇素有主情、主知之辨,簡政珍則獨排眾議,執其兩端用其中,認為詩決不宜濫情,但也不是哲學概念,而是一種「意象思維」。這即是簡政珍詩學的本體論,也就是他詩學理論的核心架構。課文p.101—102可扣緊此一角度分析其寫作手法,如本人講義以為「別離的滋味」為抽象,如何「咀嚼」?因前有「磨牙」,於是將「別離的滋味」比喻為「有苦澀味道的菜」,其苦澀豈堪「咀嚼」,表達的是思念之苦澀不堪承受。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朝辭華夏彩雲間,萬里南美十日還。
隔岸風聲狂帶雨,青松傲骨定如山。
(辛巳春日重訪古巴次韻
唐朝詩人李白早發白帝城書贈卡斯特羅同志
江澤民二○○一年四月十二日於哈瓦那)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杜甫〈秋興〉與孫維民〈聽蟬〉探討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8.初版第三刷)校讀記
(三)第五單元 時間的腳印
杜甫<秋興>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原作「漢」)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綵筆昔遊干氣象,白頭今望苦低垂。
(據宋人王洙輯集、王琪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
續古逸叢書影印紹興刊本)
孫維民<聽蟬‧3>:
他抓住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
不停地攀登
向上,不停地
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
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
因為苦痛
直到一片鋒利的落葉
冷冷地,將細細長長的繩索
割斷
(選自孫維民:《異形》,臺北:書林,1997,p.16)
1. 課文P.85引《秋興》其八。
案:課文未著錄版本,本人講義補(據宋人王洙輯集、王琪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續古逸叢書影印紹興刊本),此本為今日所見杜詩最早刊本。《王本》「渼」作「漢」,形近而訛。
又《王本》、《九家》、《錢箋》等作「昔遊」;餘多作「昔曾」,課文亦然。案:當從王本。《集說》:「『綵筆昔遊』者,以『綵筆』記『昔遊』也;且『綵筆昔遊』正與下一句『白頭今望』相呼應,夫尾聯雖不必對偶工整,然呼應、對比亦自有其神情氣勢之妙,…言昔日遊賞之地,今但遙思遠望而已,可為八章結句,收煞極為得體。」又:「若作『昔曾』,則反嫌浮泛;且一『昔』字已隱有『昔曾』之意。」
又《會粹》、《仇注》等作「今望」;餘多作「吟望」,課文亦然。
案:《會粹》:「此二句對結。」《仇注》引<張遠注>(即《會粹》):「此詩末聯與上章末聯,皆屬對結體。『昔曾』對『今望』,意本明白,舊作『吟望』,乃字訛耳!」(引文略有出入;且「曾」當作「遊」,見上)
2. 課文p.86~87為杜甫簡介。
案:課文引文宜補注篇名,以示言而有據;其體例並應求統一,不宜或注或不。且課文引「憶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塲。斯文崔翰徒,以我似班揚。」查<壯遊>「憶年」仇注本作「往者(一作「昔」)」,下「翰」字作「魏」,指魏啟心;引「世人多魯莽,吾道屬艱難」,查<空囊>「多魯」作「共鹵」;引「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吾師」,查<戲為六絕句>其六「吾」作「汝」;引「為人性僻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查<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眈」作「耽」;引元稹:「至於子美…,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查仇注《杜詩詳注》附編轉引元稹<唐(《元集》下有「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幷序>:「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總萃焉。…蓋所謂上薄風、雅(《元集》作「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一作「人」)之體勢,而兼文(劉後村作「文」,一作「人」)人之所獨專矣。」元稹對杜甫之評價極高。
又杜甫一生之分期,說者不一,本人講義分六期;課文但述「長安十年」,「安史之亂到入蜀」,「入蜀」、「入湘以至於死」,何人可解?如分期,各期均應繫年,乃分期之通例,課文闕如;如分期,自當求全,但課文無「少壯遊歷時期」(玄宗先天元年---天寶四年,A.D.712~745),此期杜甫曾漫遊江南、山東、河南等地。時當開元太平年間,詩人情緒樂觀,對前途充滿信心,詩風豪邁奔放,如<望嶽>乃此期第一首名作,<房兵曹胡馬>亦本期代表作。此外,<贈李白>等詩記述與李白於洛陽相遇、同遊山東之快意生活。
又課文於「長安十年」中引<出塞>,然杜有<前出塞>九首與<後出塞>五首。
課文「安史之亂到入蜀」與下文「入蜀」、「入湘」重複。
又課文於「入蜀」、「入湘以至於死」所引四首均屬「入蜀」,可補「入湘」代表作;「入蜀」後應加「後」字;吾人於「入蜀後」別出「滯夔」期。。
又課文於末段述杜甫寫詩態度與沈鬱頓挫之風格,如自鑄文句而輔以引文,並舉例分析,則內涵更明確,更具學習效果。
3.課文p.87倒數行6—5謂「論文集:《艾略特「四首四重奏」之主題交織》」,案:此為碩士論文。
4.課文p.88行3—p.90行3屬於「時間的感悟」項,其中p.88行4—p.88倒數行6論詩歌創作之基本要素為「外物」感發詩人內心,而依鍾嶸《詩品‧序》所說,外物兼指自然界之節氣、景物,與人事界之生活際遇。
案:詩歌創作之基本要素為「外物」感發詩人內心,即謂之「物感說」。「物」不僅包括「自然感蕩」,同時包括「人際感蕩」,即「社會感蕩」,已見於於《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此言音樂為社會生活之反映。
由「物感說」(《禮記‧樂記》)發展為「情志合一」(《毛詩序》)、「詩緣情」(陸機<文賦>)、「物感說」與「社會感蕩」之深化(《詩品‧序》),有其脈絡可循。「緣情」實與《詩‧大序》「吟詠性情」之說一脈相承,而終究指向不同。陸機之「緣情」由於「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情為人受自然景物感動後之自然流露。然漢儒之抒情則由於「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務期「止乎禮義」。「詩緣情」理論直接影響齊、梁時代對文學特徵之把握,如蕭統《文選‧序》、蕭繹《金樓子‧立言》、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等,鍾嶸承前賢之說而更明確化。
《詩品‧序》:「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或無「或」字)魂逐飛蓬」云云,特別指明不平之生活遭遇與怨憤之思想感情,乃詩歌創作之重要內容。蓋繼承《詩經》變風、變雅之怨刺,暨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等優良傳統,總結漢魏以來現實主義詩歌之寫實精神(曹旭、徐達);鍾嶸之貢獻在於將「物之感人」加以具體化,指明「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將以往詩歌中僅僅用作比興手法之四時物候,化為詩歌描寫之具體物件與詩歌創作之普遍題材,既可以托物喻志以寄寓詩人之思想感情,亦可直接歌詠山水風月以體現詩人之趣味。(徐達:《詩品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5.課文p.88行3—p.90行3屬於「時間的感悟」項,課文p.89行4—6段即題解。
案:題解應歸於他項,因「時間的感悟」項側重申論二詩之關涉處及其旨趣,當先正確讀解本詩而後發皇其微詣,方符合思考邏輯。
又課文p.89行4既言<秋興>為感秋而寄興,又謂晉代潘岳《秋興賦》「也是悲秋之作」;課文P.89倒行11-10謂<秋興>寫於深秋,可說是一種秋懷,則感秋寄興即悲秋、秋懷。
案:感秋寄興其意深廣,悲秋窄狹。唐代元稹《敘詩寄樂天》:「得杜甫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興,…。」則杜詩長於感興寄衷,古有定評。此「寄興」猶「興寄」,唐代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此「興」與「寄」結合,主要指《詩經》之美刺與《離騷》之諷諭,其實,作品要有寄託之思想內容或深刻寓意即是。《集說》:「杜甫平日所心心念念者,原只在京華長安,因此,首章雖自夔州秋景起興,而一念及長安,則此興一發而不可遏抑,直至末一首,雖不復明寫秋景,然卻的的確確仍是秋興。」
何況,潘賦以仕宦不達,「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即藉由秋景之宣寫,將己之不遇,欲歸隱山林之情寄託於其中,恐非悲秋之作而已。
《吳論》:「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故八首寫秋字意少,興字意多。」吳以「興」為「意興」之「興」,故其上用「遣」字,則有悲秋之意。<秋興>八首表现懷念長安、憂傷戰亂與一己困頓衰病,非僅對蕭瑟秋景而傷感,吳但以抒發秋懷說之,非也。
又課文引王夢樓以為<秋興>八首當得庾信<哀江南賦>所表現不遇之感與對戰亂之憂傷,有其胎息之處。案:庾賦哀梁之亡,與杜詩不類;且鷺山以《秋興》亦正可以與屈原《哀郢》相比擬,二文呈現懷念祖國、憂傷戰亂之情,一脈相承當是。
又課文p.89行4:晉代的潘「越」乃誤字。
6.課文p.88~90屬於「時間的感悟」項,而p.89行7~16涉及本詩繫年與藝術成就。
案:繫年應歸於他項,因「時間的感悟」項側重申論二詩之關涉處及其旨趣,當先正確讀解本詩而後闡發其奧旨,方符合思考邏輯。
又課文p.89行7將本詩繫於大曆元年秋是也,惜無考辨;本詩之作時,說者不一,則八首相關詩意之解詁亦異矣。課文p.89倒數行11謂寫於深秋,案:《金解》:「前以暮字結,此以落日起,唐人詩每用秋字必以暮字對,秋乃歲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傷心字用。」則詩作於夔府之秋日,不必深秋也。
又課文以本詩於章法結構、聲律節奏、反覆對比、情景交融方面之藝術成就,「允為唐代七律之傑作」。
案:「寫作筆法」項並無聲律節奏、情景交融之分析,前已呼而後無應;且藝術成就應移課文p.90「寫作筆法」項,不待辯而明。
又課文「時間的感悟」項述及其後之「寫作筆法」;且本項應屬綜論性質,則「寫作筆法」項宜移「時間的感悟」項之前。
又課文本段之「籓」鎮、「維」生係訛字。
7.課文p.90—p.92為「寫作筆法」。
案: 課文P.90行9—10引李白詩未注篇名,且「宮女如花滿金殿」之「金」字乃「春」之誤。
又課文p.90行12、17兩引杜甫詩:「晚去漸於詩律細」,P.87行8「晚」又作「老」。
案:均應作「晚節」;亦應加篇名;並宜說「詩律細」之義。
p.90行13—16謂第八首頷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乃「鸚鵡琢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之倒裝,並述葉嘉瑩說:「這表示香稻豐收,多得吃不完。」
案:葉嘉瑩《集說 》以香稻無喙,本不能啄?啄者自當是鸚鵡;碧梧無足,又何能棲?棲者自當是鳳凰。故或以為係「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之倒裝,非是。此聯寫渼陂附近之香稻、碧梧為主;而鸚鵡之啄餘、鳳凰之棲老,不過以之形容稻、梧之美盛耳!鸚鵡、鳳凰非實有之物。如此,香稻、碧梧當為主語,啄餘鸚鵡、棲老鳳凰當為謂語。
周振甫說同,亦謂此非「倒裝」,係「側重」香稻、碧梧。
王力亦云「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詩人所詠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鸚鵡」、「鳳凰」挪到前面去,詩人所詠的對象就變為鸚鵡與鳳凰,不合秋興的題目了。這些地方,也不宜按照散文的語法來寫。
然課文P.93「問題與討論」第三題謂葉詮釋「香稻啄餘鸚鵡粒」,「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稻米豐收,多得吃不完」,課文以為:「但是鸚鵡並不以食量大著稱,常識中鸚鵡也並不以稻穀為主食」云云,一則葉說此兩句並非倒裝,「啄餘鸚鵡粒,棲老鳳凰枝」,乃「為稻、梧之形容子句耳」;且「並非實有之物也」。二則課文內文既然加以引證,其後問題討論又何以加以反駁?三則一般或以為本聯係「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之倒裝,其理由詳下,課文則謂「鸚鵡琢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之倒裝?
周振甫以為「鸚鵡啄餘」、「鳳凰棲老」這樣的主謂結構把它顛倒成「啄餘鸚鵡」「棲老鳳凰」,即把謂語放在主語前了。這是為了平仄關係的「倒裝」,要是不倒裝,作「香稻(仄)鸚鵡(仄)啄餘(平)粒(仄),碧梧(平)鳳凰(平)棲老(仄)枝(平)」,用音步來說,即仄——仄——平——仄,平—一平——仄——平(雙字構成的音步以第二字為準,如「香稻」是平仄,根據第二字作仄音步),那就變成兩個仄音步和兩個平音步連用,不符合律詩的格律,所以把它顛倒一下,說成「啄餘鸚鵡」、「棲老鳳凰」。
又課文p.90倒數行6—5言及第五、第六聯,「聯」應「句」之誤。
又課文p.90倒數行4、行2引王嗣奭、王船山文,馮文注前者出於《杜臆》,後者出於《船山遺書‧唐詩評選》卷四,不宜略去。
又課文P.91先言「反襯」,詩以<秋興>為題,本欲抒寫悽愴悲涼之情。然而,作者回憶長安中,運用諸多輝煌華美、美麗繁華之詩句以「反襯」負面情緒,故而呈現既沉鬱而又絢爛之藝術色彩。例如第八首以「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描繪長安景色,正與此前「叢菊兩開他日淚」、「聽猿實下三聲淚」之悽愴情景構成鮮明對照。其後又以為這正是劉勰《文心雕龍.麗辭》論對偶,以為「反對」較「正對」為優,其優越在於「理殊趣合」之下,取得相反相成,更能豐富內容與意趣。
案:以矛盾、對立之兩極形象相互襯托,如以醜襯美,以惡襯善,以短襯長,以假襯真,以及悲喜互襯、莊諧互襯等等,乃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之反襯手法,可將需要強調之重點形象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強烈。
沈括:「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 王荊公以對『鳥鳴山更幽』。『鳥鳴山更幽』本南朝宋王籍詩。原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上下句只是一意。『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筆溪筆談》卷十四‧藝文一)此以「落」襯「定」,以「噪」襯「靜」,以「鳴」襯「幽」,反襯之例。(《陳書》卷三二<謝貞傳>:「八嵗,嘗為<春日閑居>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歩恵連矣。』由是名軰知之。」)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中舉後,道光三十年(1850)三十歲時,在北京保和殿應禮部復試(入選翰林之考試),試題為「澹煙疏雨落花天」,俞樾以「花落春仍在」開篇,深得閱卷官曾國藩賞識,認為此句詠落花而無衰颯之氣,故而榮登榜首。此後,俞樾以「春在」題作堂名,且將二百五十卷著作題為《春在堂全書》。「花落春仍在」一句,將文學作品中關於落花之傷感一掃而空,清新振拔,體現學者之宏偉氣度,尤為反襯顯例。劉勰謂:「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正對」者,對仗之上下句,所寫事物雖非同類,然其命意相同或相近者,如上述王籍<入若耶溪>,非不工也,大抵上下句僅出一意。「反對」者,上下句對仗,所寫事物亦非同類,而其命意相反或相對稱者,如上述王安石詩句,上下句用意不同。〈《文鏡秘府論‧論對》綜合前人之說,擴為二十九種,第一種「的名對」即正對,援證詩句多例;並引元兢曰:「如上句用松桂,下句用蓬蒿;松桂是善木,蓬蒿是惡草:此非正對也。」得其彷彿,可參看。蓋蔣教授寅提及《文鏡秘府論》,特及之。〉
黃慶萱教授將「對偶」置於「優美的形式設計」,「映襯」置於「表意方法的調整」(《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10,四版),基本上是把握住兩者「互為表裡,重點不同」,前者偏重外在形式,後者偏重實質內容;兩者所具有的不同特徵,亦即張春榮教授所指出的:「前者注重表層『語言結構』的相對」,後者注重『語言結構』裡層之『意義』上的對比。」(《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9,初版)可知「反襯」與「反對」之異,「反對」側重外在形式;本詩就長安之今昔言「反襯」,馮說未契於此也。
又課文p.91行8引杜詩「叢菊他開兩日淚」,應作「叢菊兩開他日淚」
8.關於「細細長長」,課文凡三見,另試題一見:(1)p.91行14—15釋「細細長長」並列二說:一指蟬鳴,一以疊字表現夏日時光漫長;(2)行16-17則謂聲音的長、時間的長和(或許實際上)繩索的長,構成了第一節的繁複意涵;(3)課文p.91倒數行2—1又云:「『蟬鳴』之綿密」、「『細細長長』所營造的聲音的密度感」(4)九十六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選擇題第三題問「細細長長」意指為何?標準答案係「夏日時光」。
案:孫維民詩題為<聽蟬‧3>,則課文p.89倒數行2謂「繩索」為蟬聲之視覺化是也。「繩索」既為聲音之視覺化,則「細細長長」應以形容蟬聲之細長;「夏日時光」、「(或許實際上)繩索的長」之說與喻旨相乖。
法國象徵派主張「各種感官可以默契旁通,視覺意象可以暗示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可以旁通觸覺意象。」五官感覺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為用,互換該官能的感受領域的表現手法,即十九世紀末葉興起的「象徵主義」。它是一種古老而年輕的修辭手法,說其古老,是因為它早在我國古典詩文,尤其在唐宋詩詞中,就已廣泛運用;在西方,在亞理士多德的<心靈論>中也已提及。說其年輕,是因為直到當代的修辭學研究中,它才被人們撩開面紗而備受青睞。一代宗師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七綴集等著作中,用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作了深入系統的闡析,另有專文詳論,不具錄。課文應大略述之,授課老師乃能把握聲音視覺化之詩旨。
9. 關於「繩索」之意蘊,課文前後二見:(1)p.91倒數行10—7以繩索如為可支撐夏蟬攀登之實指,第三節謂以一片落葉而能將其割斷,可能性極低,因而第一節和第三節重複出現的「細細長長的繩索」應是虛指;就本文語境看,指向聲音的可能性最高。(2)第三節「落葉割斷繩索」,課文p.92行9謂「割斷」的是具象而虛指的向上爬的蟬的形體、抽象而實指的向上拔尖的蟬鳴。
案:孫維民詩題為<聽蟬‧3>,則課文(1)之推論可從,亦即課文p.89倒數行2謂「繩索」為蟬聲之視覺化是也;然而課文(2)又將「細細長長的繩索」說為具象而虛指的向上爬的蟬的形體,則與喻旨相牴啎。
10. 不停地攀登/向上,不停地:此承前「他抓住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則「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應由聲音之視覺化轉喻「枝幹」之類,乃能「攀登」;第二節寫「攀登」之目的在於「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明指「高處」、「峰頂」。重複兩次「不停地」以狀「向上攀登」,課文p.91行15–16謂「暗示攀登之堅定、恆續。」
11.課文p.91倒數行11—10謂「希望看見」、「希望知曉」,是作者臆測之詞。
案:「希望」云云兩句:「希望看見」、「希望知曉」,蟬有希望,既可見可知,其後亦有苦痛,吾人釋「擬人法」(Personification),本詩首標「他」字可證。本節以蟬擬人,蟬不停地「攀登」,目標在於「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正如人持之以恆的行動,盼望達成志向或理想。課文p.91倒數行11—10說「兩句『希望』則是作者的臆測之辭」,則文學之擬人法不存矣。
12.課文p.91倒數行11謂「苦痛」以情緒性用詞,暗示蟬鳴之尖與攀登之難。
案:「因為苦痛」句為此前「他抓住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不停地攀登/向上,不停地‧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的原因。因蟬未能「看見高處的風景/知曉峰頂的秘密」而「苦痛」,故而盡情展示其鳴聲,持續不停、努力地攀登。第一節重複兩次「不停地」,第二節兩句「希望」,何苦痛之有?蟬堅持「希望」,第三節謂「直到」死亡而後已,偉哉,蟬!體小而志大。
13.課文p.91倒數行7—p.92行1謂「落葉割斷繩索」有二義:(1)在實際的狀況下,乃描繪落葉飄過向上攀登之蟬,阻斷其鳴叫。(2)「割斷」在「阻絕」意涵外,尚有「摧毀」之意味。以飄忽而過的落葉之「鋒利」,對照蟬鳴之「尖銳」,語脈上暗示蟬欲以其鳴聲,使自己從歲月之摧殘中全身而退,然而「落葉」暗示秋令已至,為時序徹底擊潰。「落葉」之無聲,相對於「蟬鳴」之綿密;「細細長長」所營造的聲音的密度感,則在「割斷」的斬截語氣中倏然收束,從夏日之百無聊賴,導向秋日之淡漠、肅殺。
案:課文首先以「落葉」飄過向上攀登之蟬,阻斷其鳴叫為實指;其次以「落葉」暗示秋令已至,蟬為時序所徹底「摧毀」或時序「割斷」蟬體(課文p.92行9)而終結其鳴聲。
然而,落葉豈能阻絕蟬鳴?又「落葉」實象徵秋令已至,即蟬幾週或一月生命之終結。蟬之生命既已終結,則夏日以來,「細細長長」之蟬聲自必在「割斷」的斬截語氣中倏然收束,如利刃割斷繩索;「落葉」又喻為「鋒利的」、「冷冷的」利刃。落葉割斷繩索,喻蟬鳴之倏然收束,蓋秋時已至,蟬之生命已然終結;課文謂蟬為時序所徹底「摧毀」或時序「割斷」蟬體(課文p.92行9),並不明確。夏去秋來,直到生命已盡方結束努力,以轉筆作結。
「聞蟬鳴,我時常沉思,每每想起法布林的《昆蟲記》中的《蟬》文章,『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可與飛鳥匹敵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什麼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刹那歡愉呢?』
這是《蟬》文章結尾,它概括了蟬的一生,而且運用富有人情和詩意的語言,對全文作了形象的總結。只有一個月的陽光,這可能就是蟬,努力歌唱的原因;短暫的生命,盡情的引吭歌唱,在呐喊中結束這一輪回。」
果爾,課文p.91倒數行4–5謂「蟬欲以其鳴聲,使自己從歲月之摧殘中全身而退」、p.89倒數行2—p.90行1:「嶄露一種末世思想」等,似有可商?
14.課文p.93行5謂:「東坡說過:『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案: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作「定非知詩人」,課文「非知」誤倒。
15.課文p.93倒數行5著錄「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台北:台灣書局,1966」。
案:「台灣書局」乃經銷處,出版者為「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2008.4初稿/7修訂/8修訂/2009.11修訂)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007年4月9日溫家寶用了《論語》的這句話勉勵當選香港特首的曾蔭權。也許不想在場的香港記者理解不了他的意思,溫家寶特意加上他的白話文注解:就是希望曾蔭權「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諧,獻出自己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溫家寶又當著記者的面贊揚曾蔭權的競選政綱所提出的「改善民生,締造和諧,促進民主」。
原文出於《論語‧泰伯》,上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朱熹集注:「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不知曾蔭權為人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否?也許曾蔭權可以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回答:「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三)第五單元 時間的腳印
杜甫<秋興>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原作「漢」)陂。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綵筆昔遊干氣象,白頭今望苦低垂。
(據宋人王洙輯集、王琪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
續古逸叢書影印紹興刊本)
孫維民<聽蟬‧3>:
他抓住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
不停地攀登
向上,不停地
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
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
因為苦痛
直到一片鋒利的落葉
冷冷地,將細細長長的繩索
割斷
(選自孫維民:《異形》,臺北:書林,1997,p.16)
1. 課文P.85引《秋興》其八。
案:課文未著錄版本,本人講義補(據宋人王洙輯集、王琪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續古逸叢書影印紹興刊本),此本為今日所見杜詩最早刊本。《王本》「渼」作「漢」,形近而訛。
又《王本》、《九家》、《錢箋》等作「昔遊」;餘多作「昔曾」,課文亦然。案:當從王本。《集說》:「『綵筆昔遊』者,以『綵筆』記『昔遊』也;且『綵筆昔遊』正與下一句『白頭今望』相呼應,夫尾聯雖不必對偶工整,然呼應、對比亦自有其神情氣勢之妙,…言昔日遊賞之地,今但遙思遠望而已,可為八章結句,收煞極為得體。」又:「若作『昔曾』,則反嫌浮泛;且一『昔』字已隱有『昔曾』之意。」
又《會粹》、《仇注》等作「今望」;餘多作「吟望」,課文亦然。
案:《會粹》:「此二句對結。」《仇注》引<張遠注>(即《會粹》):「此詩末聯與上章末聯,皆屬對結體。『昔曾』對『今望』,意本明白,舊作『吟望』,乃字訛耳!」(引文略有出入;且「曾」當作「遊」,見上)
2. 課文p.86~87為杜甫簡介。
案:課文引文宜補注篇名,以示言而有據;其體例並應求統一,不宜或注或不。且課文引「憶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塲。斯文崔翰徒,以我似班揚。」查<壯遊>「憶年」仇注本作「往者(一作「昔」)」,下「翰」字作「魏」,指魏啟心;引「世人多魯莽,吾道屬艱難」,查<空囊>「多魯」作「共鹵」;引「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吾師」,查<戲為六絕句>其六「吾」作「汝」;引「為人性僻眈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查<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眈」作「耽」;引元稹:「至於子美…,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查仇注《杜詩詳注》附編轉引元稹<唐(《元集》下有「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幷序>:「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總萃焉。…蓋所謂上薄風、雅(《元集》作「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一作「人」)之體勢,而兼文(劉後村作「文」,一作「人」)人之所獨專矣。」元稹對杜甫之評價極高。
又杜甫一生之分期,說者不一,本人講義分六期;課文但述「長安十年」,「安史之亂到入蜀」,「入蜀」、「入湘以至於死」,何人可解?如分期,各期均應繫年,乃分期之通例,課文闕如;如分期,自當求全,但課文無「少壯遊歷時期」(玄宗先天元年---天寶四年,A.D.712~745),此期杜甫曾漫遊江南、山東、河南等地。時當開元太平年間,詩人情緒樂觀,對前途充滿信心,詩風豪邁奔放,如<望嶽>乃此期第一首名作,<房兵曹胡馬>亦本期代表作。此外,<贈李白>等詩記述與李白於洛陽相遇、同遊山東之快意生活。
又課文於「長安十年」中引<出塞>,然杜有<前出塞>九首與<後出塞>五首。
課文「安史之亂到入蜀」與下文「入蜀」、「入湘」重複。
又課文於「入蜀」、「入湘以至於死」所引四首均屬「入蜀」,可補「入湘」代表作;「入蜀」後應加「後」字;吾人於「入蜀後」別出「滯夔」期。。
又課文於末段述杜甫寫詩態度與沈鬱頓挫之風格,如自鑄文句而輔以引文,並舉例分析,則內涵更明確,更具學習效果。
3.課文p.87倒數行6—5謂「論文集:《艾略特「四首四重奏」之主題交織》」,案:此為碩士論文。
4.課文p.88行3—p.90行3屬於「時間的感悟」項,其中p.88行4—p.88倒數行6論詩歌創作之基本要素為「外物」感發詩人內心,而依鍾嶸《詩品‧序》所說,外物兼指自然界之節氣、景物,與人事界之生活際遇。
案:詩歌創作之基本要素為「外物」感發詩人內心,即謂之「物感說」。「物」不僅包括「自然感蕩」,同時包括「人際感蕩」,即「社會感蕩」,已見於於《禮記‧樂記》:「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此言音樂為社會生活之反映。
由「物感說」(《禮記‧樂記》)發展為「情志合一」(《毛詩序》)、「詩緣情」(陸機<文賦>)、「物感說」與「社會感蕩」之深化(《詩品‧序》),有其脈絡可循。「緣情」實與《詩‧大序》「吟詠性情」之說一脈相承,而終究指向不同。陸機之「緣情」由於「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情為人受自然景物感動後之自然流露。然漢儒之抒情則由於「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務期「止乎禮義」。「詩緣情」理論直接影響齊、梁時代對文學特徵之把握,如蕭統《文選‧序》、蕭繹《金樓子‧立言》、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等,鍾嶸承前賢之說而更明確化。
《詩品‧序》:「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或無「或」字)魂逐飛蓬」云云,特別指明不平之生活遭遇與怨憤之思想感情,乃詩歌創作之重要內容。蓋繼承《詩經》變風、變雅之怨刺,暨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等優良傳統,總結漢魏以來現實主義詩歌之寫實精神(曹旭、徐達);鍾嶸之貢獻在於將「物之感人」加以具體化,指明「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將以往詩歌中僅僅用作比興手法之四時物候,化為詩歌描寫之具體物件與詩歌創作之普遍題材,既可以托物喻志以寄寓詩人之思想感情,亦可直接歌詠山水風月以體現詩人之趣味。(徐達:《詩品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5.課文p.88行3—p.90行3屬於「時間的感悟」項,課文p.89行4—6段即題解。
案:題解應歸於他項,因「時間的感悟」項側重申論二詩之關涉處及其旨趣,當先正確讀解本詩而後發皇其微詣,方符合思考邏輯。
又課文p.89行4既言<秋興>為感秋而寄興,又謂晉代潘岳《秋興賦》「也是悲秋之作」;課文P.89倒行11-10謂<秋興>寫於深秋,可說是一種秋懷,則感秋寄興即悲秋、秋懷。
案:感秋寄興其意深廣,悲秋窄狹。唐代元稹《敘詩寄樂天》:「得杜甫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興,…。」則杜詩長於感興寄衷,古有定評。此「寄興」猶「興寄」,唐代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此「興」與「寄」結合,主要指《詩經》之美刺與《離騷》之諷諭,其實,作品要有寄託之思想內容或深刻寓意即是。《集說》:「杜甫平日所心心念念者,原只在京華長安,因此,首章雖自夔州秋景起興,而一念及長安,則此興一發而不可遏抑,直至末一首,雖不復明寫秋景,然卻的的確確仍是秋興。」
何況,潘賦以仕宦不達,「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即藉由秋景之宣寫,將己之不遇,欲歸隱山林之情寄託於其中,恐非悲秋之作而已。
《吳論》:「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故八首寫秋字意少,興字意多。」吳以「興」為「意興」之「興」,故其上用「遣」字,則有悲秋之意。<秋興>八首表现懷念長安、憂傷戰亂與一己困頓衰病,非僅對蕭瑟秋景而傷感,吳但以抒發秋懷說之,非也。
又課文引王夢樓以為<秋興>八首當得庾信<哀江南賦>所表現不遇之感與對戰亂之憂傷,有其胎息之處。案:庾賦哀梁之亡,與杜詩不類;且鷺山以《秋興》亦正可以與屈原《哀郢》相比擬,二文呈現懷念祖國、憂傷戰亂之情,一脈相承當是。
又課文p.89行4:晉代的潘「越」乃誤字。
6.課文p.88~90屬於「時間的感悟」項,而p.89行7~16涉及本詩繫年與藝術成就。
案:繫年應歸於他項,因「時間的感悟」項側重申論二詩之關涉處及其旨趣,當先正確讀解本詩而後闡發其奧旨,方符合思考邏輯。
又課文p.89行7將本詩繫於大曆元年秋是也,惜無考辨;本詩之作時,說者不一,則八首相關詩意之解詁亦異矣。課文p.89倒數行11謂寫於深秋,案:《金解》:「前以暮字結,此以落日起,唐人詩每用秋字必以暮字對,秋乃歲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傷心字用。」則詩作於夔府之秋日,不必深秋也。
又課文以本詩於章法結構、聲律節奏、反覆對比、情景交融方面之藝術成就,「允為唐代七律之傑作」。
案:「寫作筆法」項並無聲律節奏、情景交融之分析,前已呼而後無應;且藝術成就應移課文p.90「寫作筆法」項,不待辯而明。
又課文「時間的感悟」項述及其後之「寫作筆法」;且本項應屬綜論性質,則「寫作筆法」項宜移「時間的感悟」項之前。
又課文本段之「籓」鎮、「維」生係訛字。
7.課文p.90—p.92為「寫作筆法」。
案: 課文P.90行9—10引李白詩未注篇名,且「宮女如花滿金殿」之「金」字乃「春」之誤。
又課文p.90行12、17兩引杜甫詩:「晚去漸於詩律細」,P.87行8「晚」又作「老」。
案:均應作「晚節」;亦應加篇名;並宜說「詩律細」之義。
p.90行13—16謂第八首頷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乃「鸚鵡琢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之倒裝,並述葉嘉瑩說:「這表示香稻豐收,多得吃不完。」
案:葉嘉瑩《集說 》以香稻無喙,本不能啄?啄者自當是鸚鵡;碧梧無足,又何能棲?棲者自當是鳳凰。故或以為係「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之倒裝,非是。此聯寫渼陂附近之香稻、碧梧為主;而鸚鵡之啄餘、鳳凰之棲老,不過以之形容稻、梧之美盛耳!鸚鵡、鳳凰非實有之物。如此,香稻、碧梧當為主語,啄餘鸚鵡、棲老鳳凰當為謂語。
周振甫說同,亦謂此非「倒裝」,係「側重」香稻、碧梧。
王力亦云「香稻」、「碧梧」放在前面,表示詩人所詠的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鸚鵡」、「鳳凰」挪到前面去,詩人所詠的對象就變為鸚鵡與鳳凰,不合秋興的題目了。這些地方,也不宜按照散文的語法來寫。
然課文P.93「問題與討論」第三題謂葉詮釋「香稻啄餘鸚鵡粒」,「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稻米豐收,多得吃不完」,課文以為:「但是鸚鵡並不以食量大著稱,常識中鸚鵡也並不以稻穀為主食」云云,一則葉說此兩句並非倒裝,「啄餘鸚鵡粒,棲老鳳凰枝」,乃「為稻、梧之形容子句耳」;且「並非實有之物也」。二則課文內文既然加以引證,其後問題討論又何以加以反駁?三則一般或以為本聯係「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之倒裝,其理由詳下,課文則謂「鸚鵡琢香稻餘粒,鳳凰棲碧梧老枝」之倒裝?
周振甫以為「鸚鵡啄餘」、「鳳凰棲老」這樣的主謂結構把它顛倒成「啄餘鸚鵡」「棲老鳳凰」,即把謂語放在主語前了。這是為了平仄關係的「倒裝」,要是不倒裝,作「香稻(仄)鸚鵡(仄)啄餘(平)粒(仄),碧梧(平)鳳凰(平)棲老(仄)枝(平)」,用音步來說,即仄——仄——平——仄,平—一平——仄——平(雙字構成的音步以第二字為準,如「香稻」是平仄,根據第二字作仄音步),那就變成兩個仄音步和兩個平音步連用,不符合律詩的格律,所以把它顛倒一下,說成「啄餘鸚鵡」、「棲老鳳凰」。
又課文p.90倒數行6—5言及第五、第六聯,「聯」應「句」之誤。
又課文p.90倒數行4、行2引王嗣奭、王船山文,馮文注前者出於《杜臆》,後者出於《船山遺書‧唐詩評選》卷四,不宜略去。
又課文P.91先言「反襯」,詩以<秋興>為題,本欲抒寫悽愴悲涼之情。然而,作者回憶長安中,運用諸多輝煌華美、美麗繁華之詩句以「反襯」負面情緒,故而呈現既沉鬱而又絢爛之藝術色彩。例如第八首以「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描繪長安景色,正與此前「叢菊兩開他日淚」、「聽猿實下三聲淚」之悽愴情景構成鮮明對照。其後又以為這正是劉勰《文心雕龍.麗辭》論對偶,以為「反對」較「正對」為優,其優越在於「理殊趣合」之下,取得相反相成,更能豐富內容與意趣。
案:以矛盾、對立之兩極形象相互襯托,如以醜襯美,以惡襯善,以短襯長,以假襯真,以及悲喜互襯、莊諧互襯等等,乃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之反襯手法,可將需要強調之重點形象表現得更加鮮明、突出、強烈。
沈括:「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 王荊公以對『鳥鳴山更幽』。『鳥鳴山更幽』本南朝宋王籍詩。原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上下句只是一意。『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筆溪筆談》卷十四‧藝文一)此以「落」襯「定」,以「噪」襯「靜」,以「鳴」襯「幽」,反襯之例。(《陳書》卷三二<謝貞傳>:「八嵗,嘗為<春日閑居>五言詩,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謂所親曰:『此兒方可大成,至如「風定花猶落」,乃追歩恵連矣。』由是名軰知之。」)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中舉後,道光三十年(1850)三十歲時,在北京保和殿應禮部復試(入選翰林之考試),試題為「澹煙疏雨落花天」,俞樾以「花落春仍在」開篇,深得閱卷官曾國藩賞識,認為此句詠落花而無衰颯之氣,故而榮登榜首。此後,俞樾以「春在」題作堂名,且將二百五十卷著作題為《春在堂全書》。「花落春仍在」一句,將文學作品中關於落花之傷感一掃而空,清新振拔,體現學者之宏偉氣度,尤為反襯顯例。劉勰謂:「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正對」者,對仗之上下句,所寫事物雖非同類,然其命意相同或相近者,如上述王籍<入若耶溪>,非不工也,大抵上下句僅出一意。「反對」者,上下句對仗,所寫事物亦非同類,而其命意相反或相對稱者,如上述王安石詩句,上下句用意不同。〈《文鏡秘府論‧論對》綜合前人之說,擴為二十九種,第一種「的名對」即正對,援證詩句多例;並引元兢曰:「如上句用松桂,下句用蓬蒿;松桂是善木,蓬蒿是惡草:此非正對也。」得其彷彿,可參看。蓋蔣教授寅提及《文鏡秘府論》,特及之。〉
黃慶萱教授將「對偶」置於「優美的形式設計」,「映襯」置於「表意方法的調整」(《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10,四版),基本上是把握住兩者「互為表裡,重點不同」,前者偏重外在形式,後者偏重實質內容;兩者所具有的不同特徵,亦即張春榮教授所指出的:「前者注重表層『語言結構』的相對」,後者注重『語言結構』裡層之『意義』上的對比。」(《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9,初版)可知「反襯」與「反對」之異,「反對」側重外在形式;本詩就長安之今昔言「反襯」,馮說未契於此也。
又課文p.91行8引杜詩「叢菊他開兩日淚」,應作「叢菊兩開他日淚」
8.關於「細細長長」,課文凡三見,另試題一見:(1)p.91行14—15釋「細細長長」並列二說:一指蟬鳴,一以疊字表現夏日時光漫長;(2)行16-17則謂聲音的長、時間的長和(或許實際上)繩索的長,構成了第一節的繁複意涵;(3)課文p.91倒數行2—1又云:「『蟬鳴』之綿密」、「『細細長長』所營造的聲音的密度感」(4)九十六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選擇題第三題問「細細長長」意指為何?標準答案係「夏日時光」。
案:孫維民詩題為<聽蟬‧3>,則課文p.89倒數行2謂「繩索」為蟬聲之視覺化是也。「繩索」既為聲音之視覺化,則「細細長長」應以形容蟬聲之細長;「夏日時光」、「(或許實際上)繩索的長」之說與喻旨相乖。
法國象徵派主張「各種感官可以默契旁通,視覺意象可以暗示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可以旁通觸覺意象。」五官感覺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為用,互換該官能的感受領域的表現手法,即十九世紀末葉興起的「象徵主義」。它是一種古老而年輕的修辭手法,說其古老,是因為它早在我國古典詩文,尤其在唐宋詩詞中,就已廣泛運用;在西方,在亞理士多德的<心靈論>中也已提及。說其年輕,是因為直到當代的修辭學研究中,它才被人們撩開面紗而備受青睞。一代宗師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七綴集等著作中,用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作了深入系統的闡析,另有專文詳論,不具錄。課文應大略述之,授課老師乃能把握聲音視覺化之詩旨。
9. 關於「繩索」之意蘊,課文前後二見:(1)p.91倒數行10—7以繩索如為可支撐夏蟬攀登之實指,第三節謂以一片落葉而能將其割斷,可能性極低,因而第一節和第三節重複出現的「細細長長的繩索」應是虛指;就本文語境看,指向聲音的可能性最高。(2)第三節「落葉割斷繩索」,課文p.92行9謂「割斷」的是具象而虛指的向上爬的蟬的形體、抽象而實指的向上拔尖的蟬鳴。
案:孫維民詩題為<聽蟬‧3>,則課文(1)之推論可從,亦即課文p.89倒數行2謂「繩索」為蟬聲之視覺化是也;然而課文(2)又將「細細長長的繩索」說為具象而虛指的向上爬的蟬的形體,則與喻旨相牴啎。
10. 不停地攀登/向上,不停地:此承前「他抓住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則「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應由聲音之視覺化轉喻「枝幹」之類,乃能「攀登」;第二節寫「攀登」之目的在於「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明指「高處」、「峰頂」。重複兩次「不停地」以狀「向上攀登」,課文p.91行15–16謂「暗示攀登之堅定、恆續。」
11.課文p.91倒數行11—10謂「希望看見」、「希望知曉」,是作者臆測之詞。
案:「希望」云云兩句:「希望看見」、「希望知曉」,蟬有希望,既可見可知,其後亦有苦痛,吾人釋「擬人法」(Personification),本詩首標「他」字可證。本節以蟬擬人,蟬不停地「攀登」,目標在於「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正如人持之以恆的行動,盼望達成志向或理想。課文p.91倒數行11—10說「兩句『希望』則是作者的臆測之辭」,則文學之擬人法不存矣。
12.課文p.91倒數行11謂「苦痛」以情緒性用詞,暗示蟬鳴之尖與攀登之難。
案:「因為苦痛」句為此前「他抓住一根細細長長的繩索/不停地攀登/向上,不停地‧希望看見高處的風景/希望知曉峰頂的秘密」的原因。因蟬未能「看見高處的風景/知曉峰頂的秘密」而「苦痛」,故而盡情展示其鳴聲,持續不停、努力地攀登。第一節重複兩次「不停地」,第二節兩句「希望」,何苦痛之有?蟬堅持「希望」,第三節謂「直到」死亡而後已,偉哉,蟬!體小而志大。
13.課文p.91倒數行7—p.92行1謂「落葉割斷繩索」有二義:(1)在實際的狀況下,乃描繪落葉飄過向上攀登之蟬,阻斷其鳴叫。(2)「割斷」在「阻絕」意涵外,尚有「摧毀」之意味。以飄忽而過的落葉之「鋒利」,對照蟬鳴之「尖銳」,語脈上暗示蟬欲以其鳴聲,使自己從歲月之摧殘中全身而退,然而「落葉」暗示秋令已至,為時序徹底擊潰。「落葉」之無聲,相對於「蟬鳴」之綿密;「細細長長」所營造的聲音的密度感,則在「割斷」的斬截語氣中倏然收束,從夏日之百無聊賴,導向秋日之淡漠、肅殺。
案:課文首先以「落葉」飄過向上攀登之蟬,阻斷其鳴叫為實指;其次以「落葉」暗示秋令已至,蟬為時序所徹底「摧毀」或時序「割斷」蟬體(課文p.92行9)而終結其鳴聲。
然而,落葉豈能阻絕蟬鳴?又「落葉」實象徵秋令已至,即蟬幾週或一月生命之終結。蟬之生命既已終結,則夏日以來,「細細長長」之蟬聲自必在「割斷」的斬截語氣中倏然收束,如利刃割斷繩索;「落葉」又喻為「鋒利的」、「冷冷的」利刃。落葉割斷繩索,喻蟬鳴之倏然收束,蓋秋時已至,蟬之生命已然終結;課文謂蟬為時序所徹底「摧毀」或時序「割斷」蟬體(課文p.92行9),並不明確。夏去秋來,直到生命已盡方結束努力,以轉筆作結。
「聞蟬鳴,我時常沉思,每每想起法布林的《昆蟲記》中的《蟬》文章,『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可與飛鳥匹敵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什麼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刹那歡愉呢?』
這是《蟬》文章結尾,它概括了蟬的一生,而且運用富有人情和詩意的語言,對全文作了形象的總結。只有一個月的陽光,這可能就是蟬,努力歌唱的原因;短暫的生命,盡情的引吭歌唱,在呐喊中結束這一輪回。」
果爾,課文p.91倒數行4–5謂「蟬欲以其鳴聲,使自己從歲月之摧殘中全身而退」、p.89倒數行2—p.90行1:「嶄露一種末世思想」等,似有可商?
14.課文p.93行5謂:「東坡說過:『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案: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作「定非知詩人」,課文「非知」誤倒。
15.課文p.93倒數行5著錄「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台北:台灣書局,1966」。
案:「台灣書局」乃經銷處,出版者為「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2008.4初稿/7修訂/8修訂/2009.11修訂)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007年4月9日溫家寶用了《論語》的這句話勉勵當選香港特首的曾蔭權。也許不想在場的香港記者理解不了他的意思,溫家寶特意加上他的白話文注解:就是希望曾蔭權「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諧,獻出自己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溫家寶又當著記者的面贊揚曾蔭權的競選政綱所提出的「改善民生,締造和諧,促進民主」。
原文出於《論語‧泰伯》,上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朱熹集注:「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不知曾蔭權為人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否?也許曾蔭權可以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回答:「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大學國文魔法書:新聞稿/書評商榷
第八單元 「新聞稿」之疏漏(指2006版)
1.p.189-191:課文「一、什麼是新聞稿」主要說明新聞之定義,但課文並未交代本節主體──新聞稿之意義?課文對新聞之定義,採分析式,但並未對新聞一詞作出完整性描述?本節課文又極其蕪雜,難以理解,又如何讓同學閱讀?課文行文中引述字、辭典,不具專業性?p.190行4-5謂「以上這兩者,都是平實可信的說法」,然而,行6乃謂「但這些說法是不足的」,既不足,如何可信?文中言及資訊供需動機與根源動機如何區分?課文歸納新聞之定義有四點,第三點僅謂「新聞必為及時而正確的報導」,與喊口號何異?蓋編者不知新聞報導內容有三原則!第四點應再加申說,何以只有新聞之「原始需求來自於人的文明」?
2.p.191:「二、新聞稿的獨特性與學習價值」中,自實際面說明新聞稿之學習價值,並未能掌握新聞之本質意義,故成無根之言?
3.p.192:「三之(一):新聞的類型」之分類標準有五,課文第1項標準係「按新聞所報導事件之性質來分,有事件性新聞和非事件性新聞」,第一句既云「所報導事件」,第二句卻言「非事件新聞」,似上下文矛盾;且僅有標語,難以判定其內容與正確性?課文第2項標準係「按報導內容分」,內容無窮,難具規範性意義?課文第5項標準係「按寫作特點分」,「寫作特點」之涵義不明確;又與第1項重疊?其實,新聞類文體只有兩大類!
4.p.192-193:「(二)新聞稿的結構」之1言「倒金字塔式結構」有4,p.193行2-18對4項結構加以說明,應分別移入對應之項次,俾易於了解;課文「(4)結尾」謂需有力…,然而,並無具體寫法?課文對「前言」之說明不全,尚遺漏重要事項?課文又提及「此外,在後續內容中…」,其歸屬不明?
5.p195:「四、新聞稿的寫作要點」含「(一)寫作原則」、「(二)寫作過程」、「(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以「寫作要點」總括三項,顯屬牽強?
6.p197:「(二)寫作過程」應前置,因似先有「寫作過程」,後有「寫作原則」?「(二)寫作過程」之4與「(一)寫作原則」之1重複?
7.p.198:「由於閱聽新聞的是大眾…」言新聞寫作涉及通俗、流行之語言問題,應另列(6),並舉實例,乃有學習成效?
8.p198-200:「(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所述寫作技巧8原則與余先生文字6變態,應移與「(二)寫作過程」之「5.檢討文章」相整合,因課文亦明言「以上,是新聞稿的基本要求」,並非屬於高階成功寫作方具有之元素?
9.p200-201:述「成功的新聞稿寫作」4元素,但是,第3項與「(二)寫作過程」說通行、流行之語言問題相重複,又不盡契合?可知此項並非什麼成功寫作?第4項謂「適可而止」,應是新聞寫作之基本要求,亦非什麼成功寫作?「(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4元素應與前(一)、(二)項整合?
10.p201-207:「參、示例與說明」舉五例,但與課文所言「類型」似乎又無關?又幾未就「結構」分析,無助於同學之學習,甚感奇異!
第四單元 書評之疏漏 (指2006版)
1. 課文88頁謂「書評即有關書籍評論之文章,可以包括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按:一篇文章非書籍,應稱「文評」;又謂可以包括「以影像為主之電影」,按:電影非書非文,電影評論謂之「影評」。
2.課文88頁謂書評內容至少包括客觀敘述與主觀評論,按:主、客觀兩項與89頁所述重複;課文謂客觀敘述多屬介紹「知識之內容」,何謂「知識之內容」?又88頁所述與89頁所述第一項不合,應整合。
3.課文89頁謂中國古代不少序跋,如<毛詩序>、(唐)杜牧<李賀歌詩集序>、(清)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後>等;或提要如(漢)劉向《七略》、王堯臣《崇文總目》、晁公武《群齋讀書志》(課文誤「郡」為「群」)、陳振孫《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總目》等,乃接近(現代)書評概念之文章或專著,而逕稱為古代書評。按:此處應指明序跋、提要,與現代書評各自產生之緣由與獨具之體例,則自然可知序跋、提要與現代書評類似與相異之處。提要與書評固然均可含評論,但前者側重文本中心內容之簡敘,後者則以評價為中心;且古代另有史評、詩文評,故不宜逕謂提要為古代書評。序跋亦自有其體例。
4. 閱讀書評之第二類目的,課本90頁標題作「以『文本』之作者為主要目的」,重點在於「作者」,未能貼合行文內容,應改為「以特定作者所創作之文本為主要目的」。
5. 閱讀書評之第四類目的,課文90頁標題作「以書評之作者為主要目的」,重點在於書評之「作者」,未能貼合行文內容,應改為「以書評作者之寫作特色為主要目的」。
6. 課文89頁「二、閱讀書評」,其下分「(一)如何選擇適當之書評」、「(二)區辨不同書評之特色」二項,說明閱讀書評時,經常面對之問題。按:此處所述,均為選擇適當書評所應考量者,應改為:(一)依閱讀書評之目的,選擇適當之書評、(二)依書評種類,選擇適當書評。課文亦當交代此二項之關連性:前者定方向,後者定實質內涵。
7. 課文p.96-104「示例與說明」:按:(1)課文以《四庫全書總目》、《經典常談》為例,應另列現代書評、文評,既符合實用文之初衷,亦便於於學習;又同學未諳「文化研究」,高標「後殖民文學」名作《奧斯卡與露辛達》之書評,恐難以理解。(2)課文誤以《四庫全書總目》屬古典書評,實則「提要」與書評相關而自有其體例。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p.189-191:課文「一、什麼是新聞稿」主要說明新聞之定義,但課文並未交代本節主體──新聞稿之意義?課文對新聞之定義,採分析式,但並未對新聞一詞作出完整性描述?本節課文又極其蕪雜,難以理解,又如何讓同學閱讀?課文行文中引述字、辭典,不具專業性?p.190行4-5謂「以上這兩者,都是平實可信的說法」,然而,行6乃謂「但這些說法是不足的」,既不足,如何可信?文中言及資訊供需動機與根源動機如何區分?課文歸納新聞之定義有四點,第三點僅謂「新聞必為及時而正確的報導」,與喊口號何異?蓋編者不知新聞報導內容有三原則!第四點應再加申說,何以只有新聞之「原始需求來自於人的文明」?
2.p.191:「二、新聞稿的獨特性與學習價值」中,自實際面說明新聞稿之學習價值,並未能掌握新聞之本質意義,故成無根之言?
3.p.192:「三之(一):新聞的類型」之分類標準有五,課文第1項標準係「按新聞所報導事件之性質來分,有事件性新聞和非事件性新聞」,第一句既云「所報導事件」,第二句卻言「非事件新聞」,似上下文矛盾;且僅有標語,難以判定其內容與正確性?課文第2項標準係「按報導內容分」,內容無窮,難具規範性意義?課文第5項標準係「按寫作特點分」,「寫作特點」之涵義不明確;又與第1項重疊?其實,新聞類文體只有兩大類!
4.p.192-193:「(二)新聞稿的結構」之1言「倒金字塔式結構」有4,p.193行2-18對4項結構加以說明,應分別移入對應之項次,俾易於了解;課文「(4)結尾」謂需有力…,然而,並無具體寫法?課文對「前言」之說明不全,尚遺漏重要事項?課文又提及「此外,在後續內容中…」,其歸屬不明?
5.p195:「四、新聞稿的寫作要點」含「(一)寫作原則」、「(二)寫作過程」、「(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以「寫作要點」總括三項,顯屬牽強?
6.p197:「(二)寫作過程」應前置,因似先有「寫作過程」,後有「寫作原則」?「(二)寫作過程」之4與「(一)寫作原則」之1重複?
7.p.198:「由於閱聽新聞的是大眾…」言新聞寫作涉及通俗、流行之語言問題,應另列(6),並舉實例,乃有學習成效?
8.p198-200:「(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所述寫作技巧8原則與余先生文字6變態,應移與「(二)寫作過程」之「5.檢討文章」相整合,因課文亦明言「以上,是新聞稿的基本要求」,並非屬於高階成功寫作方具有之元素?
9.p200-201:述「成功的新聞稿寫作」4元素,但是,第3項與「(二)寫作過程」說通行、流行之語言問題相重複,又不盡契合?可知此項並非什麼成功寫作?第4項謂「適可而止」,應是新聞寫作之基本要求,亦非什麼成功寫作?「(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4元素應與前(一)、(二)項整合?
10.p201-207:「參、示例與說明」舉五例,但與課文所言「類型」似乎又無關?又幾未就「結構」分析,無助於同學之學習,甚感奇異!
第四單元 書評之疏漏 (指2006版)
1. 課文88頁謂「書評即有關書籍評論之文章,可以包括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按:一篇文章非書籍,應稱「文評」;又謂可以包括「以影像為主之電影」,按:電影非書非文,電影評論謂之「影評」。
2.課文88頁謂書評內容至少包括客觀敘述與主觀評論,按:主、客觀兩項與89頁所述重複;課文謂客觀敘述多屬介紹「知識之內容」,何謂「知識之內容」?又88頁所述與89頁所述第一項不合,應整合。
3.課文89頁謂中國古代不少序跋,如<毛詩序>、(唐)杜牧<李賀歌詩集序>、(清)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後>等;或提要如(漢)劉向《七略》、王堯臣《崇文總目》、晁公武《群齋讀書志》(課文誤「郡」為「群」)、陳振孫《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總目》等,乃接近(現代)書評概念之文章或專著,而逕稱為古代書評。按:此處應指明序跋、提要,與現代書評各自產生之緣由與獨具之體例,則自然可知序跋、提要與現代書評類似與相異之處。提要與書評固然均可含評論,但前者側重文本中心內容之簡敘,後者則以評價為中心;且古代另有史評、詩文評,故不宜逕謂提要為古代書評。序跋亦自有其體例。
4. 閱讀書評之第二類目的,課本90頁標題作「以『文本』之作者為主要目的」,重點在於「作者」,未能貼合行文內容,應改為「以特定作者所創作之文本為主要目的」。
5. 閱讀書評之第四類目的,課文90頁標題作「以書評之作者為主要目的」,重點在於書評之「作者」,未能貼合行文內容,應改為「以書評作者之寫作特色為主要目的」。
6. 課文89頁「二、閱讀書評」,其下分「(一)如何選擇適當之書評」、「(二)區辨不同書評之特色」二項,說明閱讀書評時,經常面對之問題。按:此處所述,均為選擇適當書評所應考量者,應改為:(一)依閱讀書評之目的,選擇適當之書評、(二)依書評種類,選擇適當書評。課文亦當交代此二項之關連性:前者定方向,後者定實質內涵。
7. 課文p.96-104「示例與說明」:按:(1)課文以《四庫全書總目》、《經典常談》為例,應另列現代書評、文評,既符合實用文之初衷,亦便於於學習;又同學未諳「文化研究」,高標「後殖民文學」名作《奧斯卡與露辛達》之書評,恐難以理解。(2)課文誤以《四庫全書總目》屬古典書評,實則「提要」與書評相關而自有其體例。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大學國文魔法書:企劃書/摘要商榷
第九單元 企畫書之疏漏 (指2006版)
1.p.210課文以個人日常瑣事如穿衣、打扮、喜歡男生等為例,說明吾人每日重複進行若干簡單企劃,按:「企畫」有其特定涵義,並指向公共事務,豈宜引喻失義!蓋編者不解私人生活、計畫、企畫之別也。
2.p.211課文謂:「所以企畫是用文字將圖表或者影像等表達方式完整地書寫出來」,不知何義?
3.p.214課文標題「企畫書的格式與內容原則」,一般不稱「內容原則」,而稱「基本概念或元素」;本節述及各次類企畫書,而不知企畫書種類之上位概念?
4.p.217課文舉本系「中文雙週企畫書」為例,尚應以同學或各班為對象之創意活動為例,較貼近同學生活?
5.本單元能使同學了解企畫書如何寫作,但未能契合社會生活中實際案例,以說述如何寫好企畫書之重點;並簡敘企畫書之文字技巧,亦極實用?
第二單元 摘要之疏漏(指2006版)
1.p.50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按:
(1)人們可以辨識「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讀後心得」、「書評」可於評論前,先摘敘原作內容要點,而「摘要」不包括評論,並非深奧不可知。如課文定義正確,並列出比較表,應無此問題。
(2)經搜尋,常見同學所不易區分者乃摘要與大意、大綱、前言、序之異同。
(3)課文以「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或「文章論點之闡釋」,後者其義不可知。
(4)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此將「摘要」等同於「提要」。提要固以原文內容之濃縮為主,但尚包括評價與相關背景之介紹;後者則僅濃縮原文本,其信息大致與文本原件等值,一般書籍或學報、論文往往不辨,誠可痛也!
2. p.50:課文「摘要之定義」引用《圖書館相關國家標準》中<摘要撰寫標準>無誤,然而其後據以整理摘要撰寫之要點,則有失謬:
(1)課文歸納該<標準>要點一遺漏「正確」之要求,不確。
(2)課文p।52謂:該<標準>依照不同文章形式與篇幅大小(應作「長短」)而區別摘要字數,惟一般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最多不超過A4一張。按:課文示例以一般文章之摘要為主,並未明確指出字數;又泛言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不確。
(3)遺漏第四項:「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亦遺漏第五項「其他」。
(4)所謂完整描述內容要點,有其特定內涵,課文並未了解其義,僅視為一般性詞語。
(5)摘要寫作尚有規範化問題,如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學科對論文摘要之寫作要求不同;人文、社會學科論文摘要又有報導性摘要與指示性摘要之別;科學、人文、社會學所屬次類不同,亦各有其重點等,課文均付之闕如,課文p।49僅謂學術論著尚應交代研究動機、方法、結論與創見,過於簡略,難以了解。
3.p.50:課文「摘要撰寫的好處」與p.49課文「為何要學習摘要撰寫」之內涵類似,應整合為一。
4. 課文p।53-59謂所述摘要之撰寫方法,主要指閱讀或整理者而言。按:
(1)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應依規範化撰寫,課文所述為「摘錄」,並非「摘要」,摘要不應僅節錄原文而成,摘要並非簡略書寫(Writing abstract is not abstract writing।)之義,吾人宜深思也!
(2)就學術論文或書籍撰寫摘要,方有意義,因摘要通常由原文作者或整理者撰寫,客觀報導文本之精華,以利讀者抉擇是否精讀該文獻;提要通常由編者或整理者寫作或出版社要求作者撰寫,向讀者揭示文本之主題內容概要、社會作用與價值等,與摘要之撰寫者及目的不同,但均具有重大功能與必要性。
(3)閱讀者摘錄文本,固有其功能,然而日常可行性不高;課文所述偏向摘錄,主要在於主旨之確定與重點語句之勾串而已,並未依文章結構或論證過程陳述,缺乏訓練思考方法之意義;中學有類似之改寫、仿寫、擴寫、改寫、續寫,似較有教育意義。
(4)讀書筆記之種類即有摘錄筆記,分原文摘錄與概括摘錄,顯屬重複。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p.210課文以個人日常瑣事如穿衣、打扮、喜歡男生等為例,說明吾人每日重複進行若干簡單企劃,按:「企畫」有其特定涵義,並指向公共事務,豈宜引喻失義!蓋編者不解私人生活、計畫、企畫之別也。
2.p.211課文謂:「所以企畫是用文字將圖表或者影像等表達方式完整地書寫出來」,不知何義?
3.p.214課文標題「企畫書的格式與內容原則」,一般不稱「內容原則」,而稱「基本概念或元素」;本節述及各次類企畫書,而不知企畫書種類之上位概念?
4.p.217課文舉本系「中文雙週企畫書」為例,尚應以同學或各班為對象之創意活動為例,較貼近同學生活?
5.本單元能使同學了解企畫書如何寫作,但未能契合社會生活中實際案例,以說述如何寫好企畫書之重點;並簡敘企畫書之文字技巧,亦極實用?
第二單元 摘要之疏漏(指2006版)
1.p.50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按:
(1)人們可以辨識「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讀後心得」、「書評」可於評論前,先摘敘原作內容要點,而「摘要」不包括評論,並非深奧不可知。如課文定義正確,並列出比較表,應無此問題。
(2)經搜尋,常見同學所不易區分者乃摘要與大意、大綱、前言、序之異同。
(3)課文以「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或「文章論點之闡釋」,後者其義不可知。
(4)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此將「摘要」等同於「提要」。提要固以原文內容之濃縮為主,但尚包括評價與相關背景之介紹;後者則僅濃縮原文本,其信息大致與文本原件等值,一般書籍或學報、論文往往不辨,誠可痛也!
2. p.50:課文「摘要之定義」引用《圖書館相關國家標準》中<摘要撰寫標準>無誤,然而其後據以整理摘要撰寫之要點,則有失謬:
(1)課文歸納該<標準>要點一遺漏「正確」之要求,不確。
(2)課文p।52謂:該<標準>依照不同文章形式與篇幅大小(應作「長短」)而區別摘要字數,惟一般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最多不超過A4一張。按:課文示例以一般文章之摘要為主,並未明確指出字數;又泛言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不確。
(3)遺漏第四項:「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亦遺漏第五項「其他」。
(4)所謂完整描述內容要點,有其特定內涵,課文並未了解其義,僅視為一般性詞語。
(5)摘要寫作尚有規範化問題,如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學科對論文摘要之寫作要求不同;人文、社會學科論文摘要又有報導性摘要與指示性摘要之別;科學、人文、社會學所屬次類不同,亦各有其重點等,課文均付之闕如,課文p।49僅謂學術論著尚應交代研究動機、方法、結論與創見,過於簡略,難以了解。
3.p.50:課文「摘要撰寫的好處」與p.49課文「為何要學習摘要撰寫」之內涵類似,應整合為一。
4. 課文p।53-59謂所述摘要之撰寫方法,主要指閱讀或整理者而言。按:
(1)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應依規範化撰寫,課文所述為「摘錄」,並非「摘要」,摘要不應僅節錄原文而成,摘要並非簡略書寫(Writing abstract is not abstract writing।)之義,吾人宜深思也!
(2)就學術論文或書籍撰寫摘要,方有意義,因摘要通常由原文作者或整理者撰寫,客觀報導文本之精華,以利讀者抉擇是否精讀該文獻;提要通常由編者或整理者寫作或出版社要求作者撰寫,向讀者揭示文本之主題內容概要、社會作用與價值等,與摘要之撰寫者及目的不同,但均具有重大功能與必要性。
(3)閱讀者摘錄文本,固有其功能,然而日常可行性不高;課文所述偏向摘錄,主要在於主旨之確定與重點語句之勾串而已,並未依文章結構或論證過程陳述,缺乏訓練思考方法之意義;中學有類似之改寫、仿寫、擴寫、改寫、續寫,似較有教育意義。
(4)讀書筆記之種類即有摘錄筆記,分原文摘錄與概括摘錄,顯屬重複。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大學國文魔法書: 公文與書信商榷
第七單元 「公文與書信」之疏漏 (指2006版)
1.p161行8:標題「一.公文的定義、類別、結構、用語及撰寫原則」,過於冗贅?其下又未說明學習公文之重要性?
2.p.161:公文定義缺乏若干要件,實屬謬誤?
3.p.161:課文謂「私人機關」處理「非個人私務」之文件為公文;自機關言,人民申請函亦是公文。但依公文程式條例,公文有其特定意涵,彼公文並非此公文!課文又誤解「人民」意義,令人驚訝!
4.p163行11下抄漏了第16類公文!
5.p164行16:課文謂發文日期以國字書寫,抄錄過時資訊,豈容如此錯誤!
6.p166:「12署名」項之特例有二,為何只列一種?
7.p.166:「14副署」項於法無據!
8.p.166:依體例,「(四)公文用語表」應後置。
9.p168之「1.充分了解案情」與p.169之「5.作業迅速完備」應整合,豈容撰寫公文前才查原有文卷?
10.p169:4.「態度公正平和」連用八個形容詞,且無實際內涵?
11.p170:「三.函的結構與作法」之(二)(三)(五)重複出現,令人驚訝編輯之疏忽!
12.p171:行5謂「低格」云云,蓋套用直式公文,類似用語應調整;文中所列格式與p.182不同,必有一誤,同學如何學習?
13.p.171:「四.公告的結構與作法」之(一)(二)亦重複出現?
14.p.172:「五、書信」與公文合併而為五,應公文一類,書信一類!
15.P172:「(三)書信的結構」與箋文之結構混淆不清,應與p.174與175「(四)書信的款式」整合?
16.p173:結構表有遺漏?
17.P173:所列書信實例,格式與用語多誤,又與p.174課文之結構說明相乖?
18.p174:結構說明中遺漏兩項;又「3.開頭應酬語」謂最好配合正文,尚無正文,如何配合?「8.結尾敬辭」謂懷著恭敬,未必然!「8.時間」乃套用直式箋文,不可通!
19.p174、p.175:「1.信紙」應先標明中式直式;文中說抬頭式、側書,與信紙折法多誤!「2.信封」亦須先標明中式直式!
(單純錯字不列)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p161行8:標題「一.公文的定義、類別、結構、用語及撰寫原則」,過於冗贅?其下又未說明學習公文之重要性?
2.p.161:公文定義缺乏若干要件,實屬謬誤?
3.p.161:課文謂「私人機關」處理「非個人私務」之文件為公文;自機關言,人民申請函亦是公文。但依公文程式條例,公文有其特定意涵,彼公文並非此公文!課文又誤解「人民」意義,令人驚訝!
4.p163行11下抄漏了第16類公文!
5.p164行16:課文謂發文日期以國字書寫,抄錄過時資訊,豈容如此錯誤!
6.p166:「12署名」項之特例有二,為何只列一種?
7.p.166:「14副署」項於法無據!
8.p.166:依體例,「(四)公文用語表」應後置。
9.p168之「1.充分了解案情」與p.169之「5.作業迅速完備」應整合,豈容撰寫公文前才查原有文卷?
10.p169:4.「態度公正平和」連用八個形容詞,且無實際內涵?
11.p170:「三.函的結構與作法」之(二)(三)(五)重複出現,令人驚訝編輯之疏忽!
12.p171:行5謂「低格」云云,蓋套用直式公文,類似用語應調整;文中所列格式與p.182不同,必有一誤,同學如何學習?
13.p.171:「四.公告的結構與作法」之(一)(二)亦重複出現?
14.p.172:「五、書信」與公文合併而為五,應公文一類,書信一類!
15.P172:「(三)書信的結構」與箋文之結構混淆不清,應與p.174與175「(四)書信的款式」整合?
16.p173:結構表有遺漏?
17.P173:所列書信實例,格式與用語多誤,又與p.174課文之結構說明相乖?
18.p174:結構說明中遺漏兩項;又「3.開頭應酬語」謂最好配合正文,尚無正文,如何配合?「8.結尾敬辭」謂懷著恭敬,未必然!「8.時間」乃套用直式箋文,不可通!
19.p174、p.175:「1.信紙」應先標明中式直式;文中說抬頭式、側書,與信紙折法多誤!「2.信封」亦須先標明中式直式!
(單純錯字不列)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史記‧管晏列傳》與錢穆<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探討
(二)第二單元:人生樂在心相知
1.課文p.35:「管仲夷吾者」,或以為管仲字夷吾,與本人說「仲,其字;夷吾,其名」相牴啎。
案:檢核本人所為講義長編本與其他文獻:(1)《左傳‧莊公十年》:「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此鮑叔向齊桓薦舉管仲,《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可知「夷吾」為名。《呂氏春秋‧贊能》:「於是乎使人告魯曰:『「管夷吾,寡人之讎也,願得之而親手加焉。』」齊桓豈尊稱仇人之字乎?(2)《檀弓》:「五十以伯仲」,蓋排行字,所以尊老,直以伯仲稱之也。(3)古籍名、字合言,多先字後名,《世本》:「莊仲山產敬仲夷吾者」,其名「夷吾」在後。本人考《左傳》桓公五年謂「鄭伯使祭足勞王」(即此上之「祭仲足」),杜注以為「仲」是名,「足」是字;《會箋》駁之,以「足」是名,「仲」其行也。《春秋經》桓公十一年言「宋人執鄭祭仲」,楊伯峻注同會箋,並駁杜注之誤云:「古人稱謂,不以名冠字上。」《春秋經》桓二年記宋「孔父」(《左傳》稱「孔父嘉」),杜注以為「父」是名,本應稱其字「嘉」,而所以稱其名者,蓋「內不能治其閨門,外取怨於民,身死而禍及其君」;惠棟《春秋左傳補註》駁之,云:「古人稱名、字,皆先字而後名,蔡(祭)仲足是也」,並引說文「孔」字說明孔父乃稱美之詞是也。
2.課文p.36行6未注明《史記‧管晏列傳》前三段「管鮑之交」之版本依據,本人講義補「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71.10,頁850—851」。
3.司馬遷生年約有六說,課文p.41行3於司馬遷生年採王說,即漢景帝中元五年(145B.C.);王說外,主要尚有郭沫若等主張生於武帝建元六年(135B.C.)。生、卒年採中西對照為宜,課文記遷生、卒年僅作「145B.C.-86B.C.?」,應於內文補正。
4.司馬遷生平有二十壯遊之旅、奉使西征之旅、泰山封禪之旅三次重大遊歷,課文P.41行4—6僅述第一次壯遊之旅,不知何據?
5.元封三年(108B.C.),司馬遷38歲。課文P.41行3採王國維說司馬遷生年,而P.41行5謂本年28歲,繼父職為太史令,蓋誤從生年135B.C.而編者不自知;且記遷行事,宜採中西對照,不可但書歲數,何況遷生年約有六說。
6.課文P.41行6謂:「38歲因李陵案下獄,並處以腐刑。」
案:王國維考天漢二年(99B.C.)遷下獄,47歲;天漢三年尚在縲紲,處以腐刑在天漢三年(98B.C.),48歲,蓋課文編者又誤從遷生年135B.C.。
7.課文P.41行6—7謂:「出獄後,改任中書令,從而發憤撰寫史書」;行11又謂:「經二十餘年才完成」;又行13謂:「五十二萬餘言,始自黃帝,終於西漢武帝太初年間」。
案:出獄在天漢四年,49歲;因未說明準備、始撰、完成與修訂之年,二十餘年無從確認;本人講義分三階段,實則太初四年以後續有附記增補,特記大事,蓋遷受李陵之禍,故詳記李陵與李廣利降匈奴始末,亦「綜其終始」也,征和三年(90B.C.)貳師將軍李廣利降匈奴為全書最後記事之年。《史記》共得130篇,52萬6千5百字(<太史公自序>),今中華書局標點本為55萬5千6百60字。
8.課文P.41行10言:《史記》原稱《太史公書》,魏晉後乃為專稱。
案:東漢桓、靈之際,已專名《史記》,如<東海廟碑>、<武榮碑>已刻《史記》專名(陳直<太史公書名考>,《文史哲》1956年6月號)。東漢末蔡邕、荀悅、應劭、潁容、高誘之著作均稱引《太史公書》為《史記》,足可證明東漢末《史記》已成通用之專名。
或以為《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主張遷之所以名其書為「太史公書」,乃對楚國文化之嚮往,因「太史公」為楚國官名。
案:檢核本人所為講義長編本與其他文獻,對「太史公」一詞之釋名約有十說,可概括為三類:(1)尊稱說,(2)官名說,(3)以官稱為書名: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十一主之。
俞氏以「《史記》署太史公是司馬遷署官以名其書,其曰公者,猶曰著書之人耳。」即司馬遷以官稱為書名;而加「公」字者,如先秦諸子書,均稱一「子」字,曰「子」曰「公」,皆指著書之人。俞說大抵可從。
「太史公」三字並非官名,而是司馬遷遵其父「太史令」之官稱為「太史公」,即「太史公」為「太史令」官名之尊稱。 《太史公自序》稱「太史公」凡十四,一指司馬談,二指司馬遷,三指司馬談、遷父子,四指原題之書名。故太史公不僅為書名,且為司馬氏父子職守共稱之尊名。「太史公」之「公」是尊稱;「太史」為官名。「太史」屬奉常,其長官為令,稱述職名,不必帶「令」。司馬遷秉受遺教,完成父業,故將書名定為《太史公書》,以祭奠父親。一百三十篇論贊皆題「太史公曰」,非司馬遷自尊,而是遵其父太史公所欲論著之書。因書名《太史公書》,則遷序贊自題「太史公曰」,乃必然之理。(張大可)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說見頁3—4引朱希祖《中國史學通論》,略以太史令又稱太史公,也是因楚語而然。朱氏謂楚俗稱太史令為太史公,然非漢官之正名(《太史公解》,《制言》半月刊第十五期)。朱說屬「官名說」之一種,然而,《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自述則云:「遷為太史令」,可證司馬遷尊稱其父為「太史公」;且捨正從俗,恐無其理。
9.課文p.43行7—9謂:「《史記》書寫思想以「人」為主,司馬遷對於材料的取捨,有其獨特的眼光,個人的是非功過,多以聚焦的方式加以描寫,以細節來突顯所欲表達之主題。」
案:課文所謂「細節」,太史公謂之「軼事」。但以軼事表述主題乃列傳之變體,並非通例,蓋〈管晏列傳〉以「互見法」而「論其軼事」。
10.課文p.43行15—16:「最後部分是司馬遷真正想表達的情感,有感於『交友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的澆薄人情」。
案:課文謂:「有感於『交友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漢書》本傳引<報任少卿書>「友」作「遊」。
又:管鮑之交表述朋友相知之可貴,暗以李陵事慨嘆自己未遇相知之友,與其說司馬是為歷史人物作傳,倒不如說是他本人的寫心之作。課文中未述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事;又多就管鮑之交說相知友情,流於空泛。
又〈管晏列傳〉中闡揚人我「相知」之主題,除呈現於顯而易見之友朋間,亦涵蓋君臣之遇合,惜其內容較為隱微難見。司馬遷勇於直言陳說,欲以一己棉薄之力寬慰君心,善盡人臣之道,然而漢武帝卻未知司馬遷;並無聽勸納諫之寬宏雅量,心意無法相通,司馬遷最終慘遭腐刑,而以管仲、齊桓之相遇合為反襯。無奈,課文並未述及也。
11.課文p.44行12—14引諸葛亮:「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貫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案:此未載篇名與出處,宜補;又據王瑞功編《諸葛亮研究集成》「貫」作「能」。
12.課文p.44倒數行5—2述齊桓欲用鮑叔牙,鮑叔辭謝,向齊桓公建議釋放管仲,舉薦管仲擔任之:「臣之不若夷吾者五:寬和惠民,不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不若也;忠惠可結于百姓,不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不若也;執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不若也。」
案:鮑叔語應註明出處;且課文實轉引《史記‧管晏列傳‧正義》引《國語》,查《國語》文本,「臣之不若夷吾者五」中「之」下當有「所」字;「寬和惠民」中「和惠」當作「惠柔」;「不若也」中「不」當作「弗」,下同;「忠惠可結于百姓」中「惠」當作「信」;「使百姓皆加勇」下當有「焉」字。
13.課文p.44—46「相知貴在知心」綜論管、鮑之交與錢、林相知之關涉處及其意義,宜據《史記》管鮑之交、錢穆<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系統化歸納相關內涵與重點,而後加以闡述,但課文難以見其條貫。
又課文P.45倒數行11—8以為「煙灰作為文中的主要意象,影射林語堂雖然提倡性靈小品、寫作幽默文學,但他思想中無形的尺度依然存在,『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儒家的溫厚、超脫與悲天憫人,便是他內心之拘謹處,一如那一條長長的煙灰。」
案:課文所述並未引證原文,吾人聯繫錢穆<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第8—11小段所見,錢先生實以「煙灰不落」象徵林氏對中國文化之堅持;第12小段則見其直前直往外,內心自有基督信仰。
又課文以林先生思想中無形的尺度,指儒家「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蓋謂其幽默放達外,具有儒家溫厚、超脫與悲天憫人,便是他內心之拘謹處。
案:據林氏<論幽默感>一文可知,課文所引「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乃林語堂稱讚孔子最得幽默之本意:「大概超脫派容易流於憤世嫉俗的厭世主義,到了憤與嫉,就失了幽默溫厚之旨。屈原、賈誼,很少幽默,就是此理。因為幽默是敦厚的,超脫同時加入悲天憫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謂幽默;機警犀利之諷刺,西文謂之『鬱剔』(wit)。反而是孔子個人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近於真正幽默態度。」
幽默是種風調,乃出於達觀而令人發笑、感到輕鬆。達觀來自於超脫、曠放思想,指老莊之徒看穿一切。發自悲天憫人之心的幽默或超脫,給人的感覺是溫厚的,而非憤世嫉俗的。
林文說他所取於孔子,倒不是他的踧踖如也(厲而恭、拘謹處),而是他燕居時之恂恂如也、是吾與點也幽默自適之孔子(溫厚、閒適),以及此處的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超脫、曠達),「孔子之偉大處就是因為他是超乎儒教的道家」(林語堂<四談螺絲釘>,《林語堂散文經典》第二卷,第65頁)。
錢、林二氏處於抗戰與國共鬥爭之時代背景,分析文章還需知人論世,錢先生所謂「近百年來之中國人,世變倉皇,前途渺茫,究不知將何所屆止」!
14.課文p.45行1—5述管仲也了解鮑叔,並不以私害公,臨終前回答齊桓公問鮑叔為人說:「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管仲認為鮑叔是正直君子,無法忍受相位灰色模糊地帶,容易樹敵,不宜授予國政;且鮑叔曾表示自己不適任宰相之位。
案:管仲語應註明出處。又「鮑叔」下當標逗號;「君子也」下當改句號;「不以其道,予之」當合為一句;「不可以為政」下當標句號;「見一惡」下當標逗號。
又課文所謂相位、宰相,蓋誤從《史記‧管晏列傳‧正義》引《國語》:「齊桓公使鮑叔為相」,考《國語‧齊語》本云:「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為宰」,韋注:「宰,太宰也」。宰實卿之通稱,韋注誤。楚、吳、越僭號稱王,宋為殷後,僅四國有太宰之設。齊大國三卿,國、高二氏世為天子命卿,號二守,其下卿則由國君任命。
15.課文p.45行5—6引「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結者,謂之知心」。
案:引文未註明出處,當補;又:「腹心相結者」中「結」字應作「照」,當改;又引述不全,當作「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原文重點在概括友情之種類,課文不宜割裂原文。據此,亦知課文p.44行10標題「相知貴在知心」,當改為「相交貴在相知」,蓋知心只是相知友情之一種。(《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校讀記)
(2008.3初稿/7修訂/8修訂)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課文p.35:「管仲夷吾者」,或以為管仲字夷吾,與本人說「仲,其字;夷吾,其名」相牴啎。
案:檢核本人所為講義長編本與其他文獻:(1)《左傳‧莊公十年》:「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此鮑叔向齊桓薦舉管仲,《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可知「夷吾」為名。《呂氏春秋‧贊能》:「於是乎使人告魯曰:『「管夷吾,寡人之讎也,願得之而親手加焉。』」齊桓豈尊稱仇人之字乎?(2)《檀弓》:「五十以伯仲」,蓋排行字,所以尊老,直以伯仲稱之也。(3)古籍名、字合言,多先字後名,《世本》:「莊仲山產敬仲夷吾者」,其名「夷吾」在後。本人考《左傳》桓公五年謂「鄭伯使祭足勞王」(即此上之「祭仲足」),杜注以為「仲」是名,「足」是字;《會箋》駁之,以「足」是名,「仲」其行也。《春秋經》桓公十一年言「宋人執鄭祭仲」,楊伯峻注同會箋,並駁杜注之誤云:「古人稱謂,不以名冠字上。」《春秋經》桓二年記宋「孔父」(《左傳》稱「孔父嘉」),杜注以為「父」是名,本應稱其字「嘉」,而所以稱其名者,蓋「內不能治其閨門,外取怨於民,身死而禍及其君」;惠棟《春秋左傳補註》駁之,云:「古人稱名、字,皆先字而後名,蔡(祭)仲足是也」,並引說文「孔」字說明孔父乃稱美之詞是也。
2.課文p.36行6未注明《史記‧管晏列傳》前三段「管鮑之交」之版本依據,本人講義補「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71.10,頁850—851」。
3.司馬遷生年約有六說,課文p.41行3於司馬遷生年採王說,即漢景帝中元五年(145B.C.);王說外,主要尚有郭沫若等主張生於武帝建元六年(135B.C.)。生、卒年採中西對照為宜,課文記遷生、卒年僅作「145B.C.-86B.C.?」,應於內文補正。
4.司馬遷生平有二十壯遊之旅、奉使西征之旅、泰山封禪之旅三次重大遊歷,課文P.41行4—6僅述第一次壯遊之旅,不知何據?
5.元封三年(108B.C.),司馬遷38歲。課文P.41行3採王國維說司馬遷生年,而P.41行5謂本年28歲,繼父職為太史令,蓋誤從生年135B.C.而編者不自知;且記遷行事,宜採中西對照,不可但書歲數,何況遷生年約有六說。
6.課文P.41行6謂:「38歲因李陵案下獄,並處以腐刑。」
案:王國維考天漢二年(99B.C.)遷下獄,47歲;天漢三年尚在縲紲,處以腐刑在天漢三年(98B.C.),48歲,蓋課文編者又誤從遷生年135B.C.。
7.課文P.41行6—7謂:「出獄後,改任中書令,從而發憤撰寫史書」;行11又謂:「經二十餘年才完成」;又行13謂:「五十二萬餘言,始自黃帝,終於西漢武帝太初年間」。
案:出獄在天漢四年,49歲;因未說明準備、始撰、完成與修訂之年,二十餘年無從確認;本人講義分三階段,實則太初四年以後續有附記增補,特記大事,蓋遷受李陵之禍,故詳記李陵與李廣利降匈奴始末,亦「綜其終始」也,征和三年(90B.C.)貳師將軍李廣利降匈奴為全書最後記事之年。《史記》共得130篇,52萬6千5百字(<太史公自序>),今中華書局標點本為55萬5千6百60字。
8.課文P.41行10言:《史記》原稱《太史公書》,魏晉後乃為專稱。
案:東漢桓、靈之際,已專名《史記》,如<東海廟碑>、<武榮碑>已刻《史記》專名(陳直<太史公書名考>,《文史哲》1956年6月號)。東漢末蔡邕、荀悅、應劭、潁容、高誘之著作均稱引《太史公書》為《史記》,足可證明東漢末《史記》已成通用之專名。
或以為《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主張遷之所以名其書為「太史公書」,乃對楚國文化之嚮往,因「太史公」為楚國官名。
案:檢核本人所為講義長編本與其他文獻,對「太史公」一詞之釋名約有十說,可概括為三類:(1)尊稱說,(2)官名說,(3)以官稱為書名: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十一主之。
俞氏以「《史記》署太史公是司馬遷署官以名其書,其曰公者,猶曰著書之人耳。」即司馬遷以官稱為書名;而加「公」字者,如先秦諸子書,均稱一「子」字,曰「子」曰「公」,皆指著書之人。俞說大抵可從。
「太史公」三字並非官名,而是司馬遷遵其父「太史令」之官稱為「太史公」,即「太史公」為「太史令」官名之尊稱。 《太史公自序》稱「太史公」凡十四,一指司馬談,二指司馬遷,三指司馬談、遷父子,四指原題之書名。故太史公不僅為書名,且為司馬氏父子職守共稱之尊名。「太史公」之「公」是尊稱;「太史」為官名。「太史」屬奉常,其長官為令,稱述職名,不必帶「令」。司馬遷秉受遺教,完成父業,故將書名定為《太史公書》,以祭奠父親。一百三十篇論贊皆題「太史公曰」,非司馬遷自尊,而是遵其父太史公所欲論著之書。因書名《太史公書》,則遷序贊自題「太史公曰」,乃必然之理。(張大可)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說見頁3—4引朱希祖《中國史學通論》,略以太史令又稱太史公,也是因楚語而然。朱氏謂楚俗稱太史令為太史公,然非漢官之正名(《太史公解》,《制言》半月刊第十五期)。朱說屬「官名說」之一種,然而,《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自述則云:「遷為太史令」,可證司馬遷尊稱其父為「太史公」;且捨正從俗,恐無其理。
9.課文p.43行7—9謂:「《史記》書寫思想以「人」為主,司馬遷對於材料的取捨,有其獨特的眼光,個人的是非功過,多以聚焦的方式加以描寫,以細節來突顯所欲表達之主題。」
案:課文所謂「細節」,太史公謂之「軼事」。但以軼事表述主題乃列傳之變體,並非通例,蓋〈管晏列傳〉以「互見法」而「論其軼事」。
10.課文p.43行15—16:「最後部分是司馬遷真正想表達的情感,有感於『交友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的澆薄人情」。
案:課文謂:「有感於『交友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漢書》本傳引<報任少卿書>「友」作「遊」。
又:管鮑之交表述朋友相知之可貴,暗以李陵事慨嘆自己未遇相知之友,與其說司馬是為歷史人物作傳,倒不如說是他本人的寫心之作。課文中未述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事;又多就管鮑之交說相知友情,流於空泛。
又〈管晏列傳〉中闡揚人我「相知」之主題,除呈現於顯而易見之友朋間,亦涵蓋君臣之遇合,惜其內容較為隱微難見。司馬遷勇於直言陳說,欲以一己棉薄之力寬慰君心,善盡人臣之道,然而漢武帝卻未知司馬遷;並無聽勸納諫之寬宏雅量,心意無法相通,司馬遷最終慘遭腐刑,而以管仲、齊桓之相遇合為反襯。無奈,課文並未述及也。
11.課文p.44行12—14引諸葛亮:「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貫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案:此未載篇名與出處,宜補;又據王瑞功編《諸葛亮研究集成》「貫」作「能」。
12.課文p.44倒數行5—2述齊桓欲用鮑叔牙,鮑叔辭謝,向齊桓公建議釋放管仲,舉薦管仲擔任之:「臣之不若夷吾者五:寬和惠民,不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不若也;忠惠可結于百姓,不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不若也;執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不若也。」
案:鮑叔語應註明出處;且課文實轉引《史記‧管晏列傳‧正義》引《國語》,查《國語》文本,「臣之不若夷吾者五」中「之」下當有「所」字;「寬和惠民」中「和惠」當作「惠柔」;「不若也」中「不」當作「弗」,下同;「忠惠可結于百姓」中「惠」當作「信」;「使百姓皆加勇」下當有「焉」字。
13.課文p.44—46「相知貴在知心」綜論管、鮑之交與錢、林相知之關涉處及其意義,宜據《史記》管鮑之交、錢穆<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系統化歸納相關內涵與重點,而後加以闡述,但課文難以見其條貫。
又課文P.45倒數行11—8以為「煙灰作為文中的主要意象,影射林語堂雖然提倡性靈小品、寫作幽默文學,但他思想中無形的尺度依然存在,『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儒家的溫厚、超脫與悲天憫人,便是他內心之拘謹處,一如那一條長長的煙灰。」
案:課文所述並未引證原文,吾人聯繫錢穆<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第8—11小段所見,錢先生實以「煙灰不落」象徵林氏對中國文化之堅持;第12小段則見其直前直往外,內心自有基督信仰。
又課文以林先生思想中無形的尺度,指儒家「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蓋謂其幽默放達外,具有儒家溫厚、超脫與悲天憫人,便是他內心之拘謹處。
案:據林氏<論幽默感>一文可知,課文所引「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乃林語堂稱讚孔子最得幽默之本意:「大概超脫派容易流於憤世嫉俗的厭世主義,到了憤與嫉,就失了幽默溫厚之旨。屈原、賈誼,很少幽默,就是此理。因為幽默是敦厚的,超脫同時加入悲天憫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謂幽默;機警犀利之諷刺,西文謂之『鬱剔』(wit)。反而是孔子個人溫而厲,恭而安,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近於真正幽默態度。」
幽默是種風調,乃出於達觀而令人發笑、感到輕鬆。達觀來自於超脫、曠放思想,指老莊之徒看穿一切。發自悲天憫人之心的幽默或超脫,給人的感覺是溫厚的,而非憤世嫉俗的。
林文說他所取於孔子,倒不是他的踧踖如也(厲而恭、拘謹處),而是他燕居時之恂恂如也、是吾與點也幽默自適之孔子(溫厚、閒適),以及此處的無適無必,無可無不可(超脫、曠達),「孔子之偉大處就是因為他是超乎儒教的道家」(林語堂<四談螺絲釘>,《林語堂散文經典》第二卷,第65頁)。
錢、林二氏處於抗戰與國共鬥爭之時代背景,分析文章還需知人論世,錢先生所謂「近百年來之中國人,世變倉皇,前途渺茫,究不知將何所屆止」!
14.課文p.45行1—5述管仲也了解鮑叔,並不以私害公,臨終前回答齊桓公問鮑叔為人說:「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管仲認為鮑叔是正直君子,無法忍受相位灰色模糊地帶,容易樹敵,不宜授予國政;且鮑叔曾表示自己不適任宰相之位。
案:管仲語應註明出處。又「鮑叔」下當標逗號;「君子也」下當改句號;「不以其道,予之」當合為一句;「不可以為政」下當標句號;「見一惡」下當標逗號。
又課文所謂相位、宰相,蓋誤從《史記‧管晏列傳‧正義》引《國語》:「齊桓公使鮑叔為相」,考《國語‧齊語》本云:「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為宰」,韋注:「宰,太宰也」。宰實卿之通稱,韋注誤。楚、吳、越僭號稱王,宋為殷後,僅四國有太宰之設。齊大國三卿,國、高二氏世為天子命卿,號二守,其下卿則由國君任命。
15.課文p.45行5—6引「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結者,謂之知心」。
案:引文未註明出處,當補;又:「腹心相結者」中「結」字應作「照」,當改;又引述不全,當作「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原文重點在概括友情之種類,課文不宜割裂原文。據此,亦知課文p.44行10標題「相知貴在知心」,當改為「相交貴在相知」,蓋知心只是相知友情之一種。(《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1.初版)校讀記)
(2008.3初稿/7修訂/8修訂)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漢樂府〈上山採蘼蕪〉與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探討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8.初版第三刷)校讀記
(一)第一單元:情字這條路
1.漢代樂府詩<上山採蘼蕪>除前三句外,均以故夫與故人對話形式寫成,相關詩句當用引號,課文p.5倒數行7—4未用,宜補正。
又課文p.5倒數行4未註明本詩出處,本人講義作:「(據南朝‧徐陵輯《玉臺新詠》卷一,明‧趙均‧小宛堂覆宋本;標點從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上冊,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6,頁1—2)」,宜據補。
2.<上山採蘼蕪>文本「閤」字,「門」下從「合」,門旁戶也(說文);課文p.5倒數行6、p.28倒數行3誤「閣」,「門」下從「各」,坊本亦多誤。一則明‧趙均‧小宛堂覆宋等各本作「閤」,「門」下從「合」;二則从「各」之「閣」不釋「旁門」。
3. 課文p.24謂《一封未寄的情書》取材於台北:洪範,1991,頁3—37。
按:〈一封未寄的情書〉原刊載於《中國時報》1984年7月7-9日,初收錄於《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1986.2,初版。須注明初刊,因與小說史地位有關。本小說亦收於其後之《年華》,台北:洪範書店,1988.11,初版;《甜美生活》(短篇精選),台北:洪範書店,1991.2,初版;《李昂集》,《台灣作家全集》,台北:前衛,1992.4,初版。
又課文P.5:「人類語言、文字」。案:「類」下原有「的」。
又P.15:「你整個人明顯的萎頓下來。」案:「萎」原作「委」;委頓:頹喪、疲困,《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長途不覺委頓,所以不曾便來晉謁。」「頓」下原有「了」。
又P.21:「我先是感到突然。」案:「突」原作「眩」。
又P.22:「由於這圈子不熟。」案:「於」下原有「對」。
又同頁:「窗外隆冬的大雪紛飛。」案:「的」原作「裏」。
又p.24女主角署名G.T.應作C.T.。
4.<一封未寄的情書>作為小說文類,其特點在於「以書信方式表達」(課文p.25行5)。
案:課文並未敘述作為書信體小說之演變與類型特徵。本人講義分:
(1)書信體小說在西方、大陸及台灣概況:A.就小說文體而言,如果從整個西方文學史/文體發展來看,正是書信體小說(epistolary novel)被認為是西方小說傳統的一大祖宗,最早的書信體小說據說出自15世紀的西班牙人之手。B.進入20世紀之後,西方18世紀便走向鼎盛期的書信體小說,還是在中國現代小說作家的手中結出了累累碩果。從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書信體小說的翻譯和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進入了繁榮期。C.台灣文壇較為微弱,但也不乏書信體小說的例子,還有蕭颯、蘇偉貞等。
(2)書信體小說的類型特徵:A.書信體的仿真性;B.多重聚焦與對話性;C.情節弱化。
5.課文p.25行14謂〈上山採蘼蕪〉之「形式」,歷來學者論述不一。
案:「形式」當作「文類」,因學者論述不一者為〈上山採蘼蕪〉之文類,究屬樂府詩或古詩,而非其「形式」;課文標題亦作「文類」。
文類問題是文學理論基本問題之一,它既關涉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文學批評等所有文學理論層;又貫串傳統、現代、後現代等文學流變的不同歷史時空。「文類」係文學類型的簡稱,英譯literary genre,一般可簡譯genre,其與我國傳統文論中的「文體」、「體裁」範疇的類別之義等同;把「風格」與
西方文體學之「文體」合併,譯作style(stylistics)。
依學者研究,文體與文類之關係是:「文體」與「文類」概念有別,但二者卻具有「彼此限定,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形式邏輯上,文體是文類內涵的概念限定;相對的,文類是文體外延的概念限定。在文章的實存狀態中,文體是文類之形構與樣態的實在限定;相對的,文類是文體的關係限定。二者相互依存,非可獨立而存在。
又:此一爭論肇始於南朝‧徐陵輯《玉臺新詠》卷一初錄于古詩;《太平御覽》載此詩屬「古樂府」,課文僅敘明前者。
又:課文續列近世不同主張之學者,並未綴述其論點,而云:「比較之下,仍以漢代樂府詩視之。」則難以索解。
6.課文p.26行1謂:「樂府,本是漢代少府屬官,掌管宗廟音樂。至漢武帝時,為『定郊祀之禮』,於是立樂府官職,專管宗廟以外的音樂。」九十六學年第
二學期第一大題選擇題第一題第一選項謂樂府掌管「宗廟音樂」。
案:課文此處大約指漢樂府掌管職務,前後有所調整;然而,前謂「樂府,本是漢代少府屬官」,後又謂「至漢武帝時,…於是立樂府官職」,似感矛盾,以改寫為宜。
又: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掌管宗廟音樂為「奉常」之官,非「少府」。
又:據出土文物(如秦始皇陵錯金甬鐘、秦封泥等)與相關文獻(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樂府始創于秦,漢初因襲之;後人對《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之解說有誤,漢武帝立樂府之說,應解釋為武帝制定郊祀之禮(原由奉常掌理),同時又將此郊祀之禮立於少府屬官—樂府。秦「樂府」屬「少府」所轄,主要職責乃管理民間俗樂,並具有鐘類樂器之鑄造、發放等相關職能,詳陳瑞泉:<秦「樂府」小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期4;寇效信:〈秦漢樂府考略-由秦始皇陵出土的秦樂府編鐘談起〉,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1月。
7.課文p.26倒數行11謂:「且在魏晉以後的文人,有的沿用樂府舊題創作,有的連古題都不用,僅模仿樂府的體裁與風格,無論入樂與否,通稱『樂府』。到了唐代,出現了連舊題都不襲用,只是模仿樂府詩的基本精神和體制上的某種特點,…自立新題,且不入樂,稱為『新樂府』。」
案:魏晉以後文人擬作樂府詩,雖亦有脫離音樂之作,然多據樂府舊曲譜,重新創作新詞入樂為主。
又:課文所謂「到了唐代,出現了連舊題都不襲用」,與上文「且在魏晉以後的文人…,有的連古題都不用」相同乎?
又:唐代,樂府詩之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其形式相沿成習,成為一種無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之詩體。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繼承樂府精神以寫時事而不入樂者,如<塞上曲><關山月>等;或摹仿樂府體裁,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自製新題以反映現實生活而不入樂,即所謂「新樂府」,如杜甫<兵車行>、<哀江頭>、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即是。
8.課文p.27提及《漂泊之旅》、〈暮春〉,原作《漂流之旅》、〈莫春〉。
9.課文p.28行7云:「這種(對話)形式在樂府歌辭常見,例如<孤兒行>、<婦病行>、<陌上桑>等。」
案:全詩幾以以對話形式寫成,依漢樂府詩比率,並非常見。
又行15謂:「古人喜以香草、美人暗喻自己人格的高潔,詩人藉以象徵女主角懷抱高潔的美德」。
案:同一「蘼蕪」,前謂暗喻,後謂象徵。象徵(Symbol)與標誌(Sign、Emblem)、隱喻(Metaphor),或諷喻(Allegory)的意義不盡相同。
10.課文p.28行13—14謂:「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
案:余冠英《樂府詩選》注「蘼蕪」:「香草之一種,葉風乾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蘼蕪可使婦人多子,應考其理據。宋‧羅願《爾雅翼》首發其覆:「少司命,主人子孫者也。」據少司命內容看,此說正確。《爾雅翼》:「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古以為生子之祥。而蕪蘪之根主婦人無子,故少司命引之。」秋蘭與蘪蕪兩種香草都與生兒育女及少司命的職責有關,因此群巫用以佈置祭堂。棄婦應係採蘼蕪治病以求子,又含蓄表達女主角因無法為夫家生兒育女,故夫為其父母所逼迫而休棄故人。同時,此繫乎主旨之確立,應連繫全詩以說之,猶為有據,本人講義有說。
11.《戰國策‧魏四》:「(秦王)長跪而謝之。」可知長跪係古禮,課文p.28行18不宜逕謂漢人的禮節。
12.《一封未寄的情書》的寫作技巧,課文p.29述及兩種。
案:其實,還可以補充第一人稱敘述、「懺悔敘述」(confessional narrative),以及女性主義者肯定敘述與閱讀的認同功能等。
課文p.29謂《一封未寄的情書》雖名為「未寄」,李昂卻藉著出版形式,讓它昭告天下。情書的原始收件人看不到的,「別人」卻都看到了,情書對象的由一變多,此一情書文類的表達,顛覆了情書的傳統寫法與讀法。
案:這種寫法在西方已早有淵源,而且極其成熟,最早的書信體小說據說出自15世紀的西班牙人之手;1602年,英國人尼古拉斯‧布萊頓發表《一束狂熱的信》等等。
同頁又謂《一封未寄的情書》開宗明義即說明:「人類語言、文字,在現代社會中,不斷受到日常的陳腔濫調、各種意識型態、不實宣傳的污染,而至喪失它們的真意。」其後設批判意義,自不待言。
案:西方在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即已不乏後設作品。李昂所述,即德國思想家與文學批評家George Steiner在其名為The Hollow Miracle等論文所討論的論題,詳見George Steiner, Language and Silence : Essays 1958-1966 (London : Faber, 1967 )。李昂所批判之內容為何,其後引文有八條。
13.失落、追尋、成長可用以探討《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的主題,而以李昂為主,課文僅於p.30提及本小說納入時代變遷的討論而無內容,實則本小說可分:(1)自我的失落與宿命、(2)自我的追尋、成長與女性書寫闡明,課文宜參考相關文獻,如常建婷:<書信‧情人─評李昂的書信體小說《一封未寄的情書》系列>,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4期、洪珊慧碩士論文《李昂小說研究》等等;且李昂小說有女性主義背景,課文p.30~32對《一封未寄的情書》之分析亦可著墨於此!
14.課文p.32行14謂:「就在女性取得和男性在經濟和政治平等的權利的今日,許多的女性在意識與觀念上對於感情依然背負著傳統的沉疴。女性如何從這種愛情的單一性中掙扎出來,尋找自我的追求,…。」問題在於女權主義(feminism)者主張愛不一定要結婚,因結婚代表責任。結婚既然代表責任,雖然C.T.與丈夫在「愛情」上已然斷裂,有夫之婦豈宜又「愛」有婦之夫?「欣賞」是否比較正常?同時,女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它有更廣遠的精神與目標,其精華應不在拋棄「愛情的單一性」!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一)第一單元:情字這條路
1.漢代樂府詩<上山採蘼蕪>除前三句外,均以故夫與故人對話形式寫成,相關詩句當用引號,課文p.5倒數行7—4未用,宜補正。
又課文p.5倒數行4未註明本詩出處,本人講義作:「(據南朝‧徐陵輯《玉臺新詠》卷一,明‧趙均‧小宛堂覆宋本;標點從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上冊,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6,頁1—2)」,宜據補。
2.<上山採蘼蕪>文本「閤」字,「門」下從「合」,門旁戶也(說文);課文p.5倒數行6、p.28倒數行3誤「閣」,「門」下從「各」,坊本亦多誤。一則明‧趙均‧小宛堂覆宋等各本作「閤」,「門」下從「合」;二則从「各」之「閣」不釋「旁門」。
3. 課文p.24謂《一封未寄的情書》取材於台北:洪範,1991,頁3—37。
按:〈一封未寄的情書〉原刊載於《中國時報》1984年7月7-9日,初收錄於《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1986.2,初版。須注明初刊,因與小說史地位有關。本小說亦收於其後之《年華》,台北:洪範書店,1988.11,初版;《甜美生活》(短篇精選),台北:洪範書店,1991.2,初版;《李昂集》,《台灣作家全集》,台北:前衛,1992.4,初版。
又課文P.5:「人類語言、文字」。案:「類」下原有「的」。
又P.15:「你整個人明顯的萎頓下來。」案:「萎」原作「委」;委頓:頹喪、疲困,《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長途不覺委頓,所以不曾便來晉謁。」「頓」下原有「了」。
又P.21:「我先是感到突然。」案:「突」原作「眩」。
又P.22:「由於這圈子不熟。」案:「於」下原有「對」。
又同頁:「窗外隆冬的大雪紛飛。」案:「的」原作「裏」。
又p.24女主角署名G.T.應作C.T.。
4.<一封未寄的情書>作為小說文類,其特點在於「以書信方式表達」(課文p.25行5)。
案:課文並未敘述作為書信體小說之演變與類型特徵。本人講義分:
(1)書信體小說在西方、大陸及台灣概況:A.就小說文體而言,如果從整個西方文學史/文體發展來看,正是書信體小說(epistolary novel)被認為是西方小說傳統的一大祖宗,最早的書信體小說據說出自15世紀的西班牙人之手。B.進入20世紀之後,西方18世紀便走向鼎盛期的書信體小說,還是在中國現代小說作家的手中結出了累累碩果。從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書信體小說的翻譯和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進入了繁榮期。C.台灣文壇較為微弱,但也不乏書信體小說的例子,還有蕭颯、蘇偉貞等。
(2)書信體小說的類型特徵:A.書信體的仿真性;B.多重聚焦與對話性;C.情節弱化。
5.課文p.25行14謂〈上山採蘼蕪〉之「形式」,歷來學者論述不一。
案:「形式」當作「文類」,因學者論述不一者為〈上山採蘼蕪〉之文類,究屬樂府詩或古詩,而非其「形式」;課文標題亦作「文類」。
文類問題是文學理論基本問題之一,它既關涉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文學批評等所有文學理論層;又貫串傳統、現代、後現代等文學流變的不同歷史時空。「文類」係文學類型的簡稱,英譯literary genre,一般可簡譯genre,其與我國傳統文論中的「文體」、「體裁」範疇的類別之義等同;把「風格」與
西方文體學之「文體」合併,譯作style(stylistics)。
依學者研究,文體與文類之關係是:「文體」與「文類」概念有別,但二者卻具有「彼此限定,相互依存」的關係。在形式邏輯上,文體是文類內涵的概念限定;相對的,文類是文體外延的概念限定。在文章的實存狀態中,文體是文類之形構與樣態的實在限定;相對的,文類是文體的關係限定。二者相互依存,非可獨立而存在。
又:此一爭論肇始於南朝‧徐陵輯《玉臺新詠》卷一初錄于古詩;《太平御覽》載此詩屬「古樂府」,課文僅敘明前者。
又:課文續列近世不同主張之學者,並未綴述其論點,而云:「比較之下,仍以漢代樂府詩視之。」則難以索解。
6.課文p.26行1謂:「樂府,本是漢代少府屬官,掌管宗廟音樂。至漢武帝時,為『定郊祀之禮』,於是立樂府官職,專管宗廟以外的音樂。」九十六學年第
二學期第一大題選擇題第一題第一選項謂樂府掌管「宗廟音樂」。
案:課文此處大約指漢樂府掌管職務,前後有所調整;然而,前謂「樂府,本是漢代少府屬官」,後又謂「至漢武帝時,…於是立樂府官職」,似感矛盾,以改寫為宜。
又: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掌管宗廟音樂為「奉常」之官,非「少府」。
又:據出土文物(如秦始皇陵錯金甬鐘、秦封泥等)與相關文獻(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樂府始創于秦,漢初因襲之;後人對《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之解說有誤,漢武帝立樂府之說,應解釋為武帝制定郊祀之禮(原由奉常掌理),同時又將此郊祀之禮立於少府屬官—樂府。秦「樂府」屬「少府」所轄,主要職責乃管理民間俗樂,並具有鐘類樂器之鑄造、發放等相關職能,詳陳瑞泉:<秦「樂府」小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期4;寇效信:〈秦漢樂府考略-由秦始皇陵出土的秦樂府編鐘談起〉,陜西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1月。
7.課文p.26倒數行11謂:「且在魏晉以後的文人,有的沿用樂府舊題創作,有的連古題都不用,僅模仿樂府的體裁與風格,無論入樂與否,通稱『樂府』。到了唐代,出現了連舊題都不襲用,只是模仿樂府詩的基本精神和體制上的某種特點,…自立新題,且不入樂,稱為『新樂府』。」
案:魏晉以後文人擬作樂府詩,雖亦有脫離音樂之作,然多據樂府舊曲譜,重新創作新詞入樂為主。
又:課文所謂「到了唐代,出現了連舊題都不襲用」,與上文「且在魏晉以後的文人…,有的連古題都不用」相同乎?
又:唐代,樂府詩之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其形式相沿成習,成為一種無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之詩體。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繼承樂府精神以寫時事而不入樂者,如<塞上曲><關山月>等;或摹仿樂府體裁,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自製新題以反映現實生活而不入樂,即所謂「新樂府」,如杜甫<兵車行>、<哀江頭>、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即是。
8.課文p.27提及《漂泊之旅》、〈暮春〉,原作《漂流之旅》、〈莫春〉。
9.課文p.28行7云:「這種(對話)形式在樂府歌辭常見,例如<孤兒行>、<婦病行>、<陌上桑>等。」
案:全詩幾以以對話形式寫成,依漢樂府詩比率,並非常見。
又行15謂:「古人喜以香草、美人暗喻自己人格的高潔,詩人藉以象徵女主角懷抱高潔的美德」。
案:同一「蘼蕪」,前謂暗喻,後謂象徵。象徵(Symbol)與標誌(Sign、Emblem)、隱喻(Metaphor),或諷喻(Allegory)的意義不盡相同。
10.課文p.28行13—14謂:「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
案:余冠英《樂府詩選》注「蘼蕪」:「香草之一種,葉風乾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蘼蕪可使婦人多子,應考其理據。宋‧羅願《爾雅翼》首發其覆:「少司命,主人子孫者也。」據少司命內容看,此說正確。《爾雅翼》:「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古以為生子之祥。而蕪蘪之根主婦人無子,故少司命引之。」秋蘭與蘪蕪兩種香草都與生兒育女及少司命的職責有關,因此群巫用以佈置祭堂。棄婦應係採蘼蕪治病以求子,又含蓄表達女主角因無法為夫家生兒育女,故夫為其父母所逼迫而休棄故人。同時,此繫乎主旨之確立,應連繫全詩以說之,猶為有據,本人講義有說。
11.《戰國策‧魏四》:「(秦王)長跪而謝之。」可知長跪係古禮,課文p.28行18不宜逕謂漢人的禮節。
12.《一封未寄的情書》的寫作技巧,課文p.29述及兩種。
案:其實,還可以補充第一人稱敘述、「懺悔敘述」(confessional narrative),以及女性主義者肯定敘述與閱讀的認同功能等。
課文p.29謂《一封未寄的情書》雖名為「未寄」,李昂卻藉著出版形式,讓它昭告天下。情書的原始收件人看不到的,「別人」卻都看到了,情書對象的由一變多,此一情書文類的表達,顛覆了情書的傳統寫法與讀法。
案:這種寫法在西方已早有淵源,而且極其成熟,最早的書信體小說據說出自15世紀的西班牙人之手;1602年,英國人尼古拉斯‧布萊頓發表《一束狂熱的信》等等。
同頁又謂《一封未寄的情書》開宗明義即說明:「人類語言、文字,在現代社會中,不斷受到日常的陳腔濫調、各種意識型態、不實宣傳的污染,而至喪失它們的真意。」其後設批判意義,自不待言。
案:西方在十八世紀小說興起時,即已不乏後設作品。李昂所述,即德國思想家與文學批評家George Steiner在其名為The Hollow Miracle等論文所討論的論題,詳見George Steiner, Language and Silence : Essays 1958-1966 (London : Faber, 1967 )。李昂所批判之內容為何,其後引文有八條。
13.失落、追尋、成長可用以探討《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的主題,而以李昂為主,課文僅於p.30提及本小說納入時代變遷的討論而無內容,實則本小說可分:(1)自我的失落與宿命、(2)自我的追尋、成長與女性書寫闡明,課文宜參考相關文獻,如常建婷:<書信‧情人─評李昂的書信體小說《一封未寄的情書》系列>,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4期、洪珊慧碩士論文《李昂小說研究》等等;且李昂小說有女性主義背景,課文p.30~32對《一封未寄的情書》之分析亦可著墨於此!
14.課文p.32行14謂:「就在女性取得和男性在經濟和政治平等的權利的今日,許多的女性在意識與觀念上對於感情依然背負著傳統的沉疴。女性如何從這種愛情的單一性中掙扎出來,尋找自我的追求,…。」問題在於女權主義(feminism)者主張愛不一定要結婚,因結婚代表責任。結婚既然代表責任,雖然C.T.與丈夫在「愛情」上已然斷裂,有夫之婦豈宜又「愛」有婦之夫?「欣賞」是否比較正常?同時,女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它有更廣遠的精神與目標,其精華應不在拋棄「愛情的單一性」!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大學國文魔法書:自傳及履歷/簡報商榷
第六單元 自傳及履歷之疏漏 (指2006版)
1、P.139行10:「尋覓殷鍵」,「殷鍵」當作「殷鑒」?
2、p,139行12:「如何繕寫一篇成功的自傳」,「繕寫」當作「撰寫」或「填寫」,「繕寫」乃抄寫、過錄之意?
3、P.140行8:「(一)撰寫自傳的要領」與p.143行7「(二)撰寫自傳的注意事項」,或有重複,如均述及「語氣」、「內容」等而分列兩處?前者第五、六點並列「撰寫文字的注意項」、「自傳內文字勿使用非正式語言」,劃分標準為何?
4、P.142行3:「…與家世略述即可」、p.150行5:「以免給予主管不尊重的感覺」,似日、韓語法,「略述」、「不尊重」應置於「家世」、「主管」前?
5、P.142倒行11:「就職經歷」,「就職」當作「就業」或「工作」,「就職」指正式到任,通常多指較高職位?
6、P.143倒行3:「標號要正確」、p.144行4:「故標號的使用時機與掌握」,據一般用法與文中舉例,似專指「標點符號」,通常亦作「標點」?
7、p.144行1:「繕寫自傳時」,「繕寫」當作「撰寫」或「填寫」?
8、P144-149自傳示例,宜略析其優點所在,學習效果尤佳,而非轉錄原文而已?
9、P149倒行13:「撰寫履歷的要領」、p.151行1「履歷的種類」宜互易,因先有種類而後有要領,種類不同而要領亦異,課文各單元亦往往先述種類?「履歷的種類」亦應先分「自行計」、「制式」履歷二類?「撰寫履歷的要領」中言及「格式簡潔大方」、「履歷的版面配置」等,顯然指「自行設計」之履歷,故本項應改稱或另列「自行設計履歷與撰寫的要領」,因制式履歷之格式與版面已定?
10、「撰寫履歷的要領」後,缺核心內容-「撰寫履歷的方法」,此亦與前後各單元不一致?
11、 P.149倒行2謂設計獨特的履歷表更佳,但未舉例與分析,而錄制式履歷各類表格而已,此亦與前後各單元不一致?
12、 P.150行8述填寫學歷之排序,由最高往下填寫,或亦可由最低開始寫起;行12述工作經歷之排序,自先而後。然而,自行設計履歷表中學歷與工作經歷,優先填寫「最高」、「最近」為基本原則,因相關度高?
13、P.160行1乍見「求職信」,然而求職信並不須羅列「工作經歷」;且本單元內文未言書信,此恐係「自傳」之誤?
第十單元 簡報 之疏漏(指2006版)
1、p.226倒行8謂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項為組成簡報之「要素」,同頁倒行1又謂此三項為「進行的流程」,p.227倒行9另謂「進行的流程」為 簡報籌備、簡報提案、簡報檢討?
2、p.230行9述結構完整為簡報所必須,然而,完整結構之內涵為何?
3、p.230倒行7述「投影片的設計與製作」,並未見「製作」?
4、p.231行14:本項述「反覆預演」,包括「投影片之播放」否?
5、p.231倒行3:「例如熟悉撥放投影片機器」,「撥放」當作「播放」?
6、p.233行2、3:「可以拉近聽眾與簡報內容之間的距離」、「有助於拉近聽眾對 簡報的興趣與參與」,「距離」可以拉近,「興趣與參與」如何拉近?
7、p.233行12:(三)儀態與語調,據內文,「儀態」前應補「氣度」?
8、p.234行3、7:「倍感貼心」、「備感貼心」,「倍」、「備」語意相同?
9、p.234行4:謂報告前,將簡報內容製成備索資料,但未說明四種模式中何種?又如何製作?
10、p.235倒行2以下為系上企劃之活動提案,列印簡報投影片,但列印投影片 效果不佳,宜彩色列印?原提案除無「工作進度」,亦無「工作分配」?此偏重文字敘述,條列式企劃案之文字較文章式簡潔?據p.230-231所述投影片之設計,此僅用表格,如有色彩之調整、影音效果,更可增添濃郁之文藝氣氛?一般避免插入表格,因字體太小,不便閱覽 (未審簡報地點與字體大小)? 又示例增個人簡報,並加分析,俾與課文所述相印證述,亦極實用?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P.139行10:「尋覓殷鍵」,「殷鍵」當作「殷鑒」?
2、p,139行12:「如何繕寫一篇成功的自傳」,「繕寫」當作「撰寫」或「填寫」,「繕寫」乃抄寫、過錄之意?
3、P.140行8:「(一)撰寫自傳的要領」與p.143行7「(二)撰寫自傳的注意事項」,或有重複,如均述及「語氣」、「內容」等而分列兩處?前者第五、六點並列「撰寫文字的注意項」、「自傳內文字勿使用非正式語言」,劃分標準為何?
4、P.142行3:「…與家世略述即可」、p.150行5:「以免給予主管不尊重的感覺」,似日、韓語法,「略述」、「不尊重」應置於「家世」、「主管」前?
5、P.142倒行11:「就職經歷」,「就職」當作「就業」或「工作」,「就職」指正式到任,通常多指較高職位?
6、P.143倒行3:「標號要正確」、p.144行4:「故標號的使用時機與掌握」,據一般用法與文中舉例,似專指「標點符號」,通常亦作「標點」?
7、p.144行1:「繕寫自傳時」,「繕寫」當作「撰寫」或「填寫」?
8、P144-149自傳示例,宜略析其優點所在,學習效果尤佳,而非轉錄原文而已?
9、P149倒行13:「撰寫履歷的要領」、p.151行1「履歷的種類」宜互易,因先有種類而後有要領,種類不同而要領亦異,課文各單元亦往往先述種類?「履歷的種類」亦應先分「自行計」、「制式」履歷二類?「撰寫履歷的要領」中言及「格式簡潔大方」、「履歷的版面配置」等,顯然指「自行設計」之履歷,故本項應改稱或另列「自行設計履歷與撰寫的要領」,因制式履歷之格式與版面已定?
10、「撰寫履歷的要領」後,缺核心內容-「撰寫履歷的方法」,此亦與前後各單元不一致?
11、 P.149倒行2謂設計獨特的履歷表更佳,但未舉例與分析,而錄制式履歷各類表格而已,此亦與前後各單元不一致?
12、 P.150行8述填寫學歷之排序,由最高往下填寫,或亦可由最低開始寫起;行12述工作經歷之排序,自先而後。然而,自行設計履歷表中學歷與工作經歷,優先填寫「最高」、「最近」為基本原則,因相關度高?
13、P.160行1乍見「求職信」,然而求職信並不須羅列「工作經歷」;且本單元內文未言書信,此恐係「自傳」之誤?
第十單元 簡報 之疏漏(指2006版)
1、p.226倒行8謂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項為組成簡報之「要素」,同頁倒行1又謂此三項為「進行的流程」,p.227倒行9另謂「進行的流程」為 簡報籌備、簡報提案、簡報檢討?
2、p.230行9述結構完整為簡報所必須,然而,完整結構之內涵為何?
3、p.230倒行7述「投影片的設計與製作」,並未見「製作」?
4、p.231行14:本項述「反覆預演」,包括「投影片之播放」否?
5、p.231倒行3:「例如熟悉撥放投影片機器」,「撥放」當作「播放」?
6、p.233行2、3:「可以拉近聽眾與簡報內容之間的距離」、「有助於拉近聽眾對 簡報的興趣與參與」,「距離」可以拉近,「興趣與參與」如何拉近?
7、p.233行12:(三)儀態與語調,據內文,「儀態」前應補「氣度」?
8、p.234行3、7:「倍感貼心」、「備感貼心」,「倍」、「備」語意相同?
9、p.234行4:謂報告前,將簡報內容製成備索資料,但未說明四種模式中何種?又如何製作?
10、p.235倒行2以下為系上企劃之活動提案,列印簡報投影片,但列印投影片 效果不佳,宜彩色列印?原提案除無「工作進度」,亦無「工作分配」?此偏重文字敘述,條列式企劃案之文字較文章式簡潔?據p.230-231所述投影片之設計,此僅用表格,如有色彩之調整、影音效果,更可增添濃郁之文藝氣氛?一般避免插入表格,因字體太小,不便閱覽 (未審簡報地點與字體大小)? 又示例增個人簡報,並加分析,俾與課文所述相印證述,亦極實用?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大學國文魔法書:導言/課程筆記/讀書報告/文章寫作/期中考商榷
(一)導言之疏漏(指2006版):
1、P.8行1—4:課程綱領列進門、登堂、入室三階,為遞進關係。
但三者之內在聯繫為何?就所列前十單元觀之,除課程筆記、文章寫作、簡報,多見於大陸、港、台三地應用文或實用文。既大抵為應用文,多具應用屬性,進門篇重知識或登堂重應用語文所指為何?
2、P.9倒行2—1:謂進門篇「前面四單元,著重於形式規範上的訓練」,屬「外功」;第五單元「文章寫作」,則重視「內力」之培養。
然而,不獨進門篇前面四單元,此處文章寫作與登堂篇各單元實多側重寫作技巧之規範,而非內力本身之培養。內力須經由文化內容,長期培養而得,而非實用工具或方法。唯有內力深厚,方可寫好讀書報告、文學性或應用性文章等;實用工具或方法屬於形式規範,講授若干理論性知識之餘,重點在操作性定義之明確可循,並能實際操作,始有成效可期?
3、前十單元既具應用屬性,則應重視其操作性,但如公文與書信並無寫作,亦非三週所可完成;又如簡報僅側重設計與製作之「流程」,而非「操作」本身,事實上亦很難實施操作;且簡報又為資訊課程,如有一定經驗,更能發揮?
4.第一單元中「摘要」、「讀書報告」、「書評」固各有其特點,然主要均以「書」為對象;且「讀書報告」亦含「摘要」之重點:「描述其大意」(P.9行6),又含「書評」兩個部份:書籍內容與主觀評論(P.88行10—12);三則摘要與書評之實用性低於讀書報告。相較而言,三者似有主從性?
(二)第一單元:課程筆記 之疏漏(指2006版)
1、p.14行7:此下「單元介紹」何以未包含本單元之重點:課程筆記方法?
2、p.20行3:金文為課程筆記方法之範文,繫於該標題之下,歸屬不明?
3、p.41:「大學的理想和性格的變化」表應有五個階段?
4、p.44:「複習欄」亦作「關鍵字欄」或「標題欄」;如「複習欄」1—6與「筆記欄」1—6相應,更能有效複習?
5、p.45—46:心智繪圖法之操作性定義可更明確;該圖與東尼繪圖原則不同;課本中圖表改為彩色印刷,更顯美觀;該圖左列中古大學、現代大學之性格特徵似繫屬於「超國界性格」之下;該法較適用於閱讀筆記與思考方法?
6、p.4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應改三?
7、本單元應定位為學習、思考方法,較為宏觀,而非只是課程筆記?
(三)第三單元:讀書報告之疏漏(指2006版)
1、p.76、77所述兩類讀書報告之基本格式改以序碼條列,可更明晰?
2、課文謂二類格式之重心分別為「心得述評」與「正文」,但p.77倒行4云「正文」與「前兩頁(應一頁)『心得述評』所談的近似」,則此二類主要特徵似無區別,僅第一項有形式上的不同?
3、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類書籍屬性不同,寫法或有差異?同類別書籍因性質有異,亦難盡同?
4、一般將讀書報告之結構分為作者生平、內容簡介、佳句摘錄、感想或心得等幾個不相聯屬之項目,而非創作性思考,實無助於讀書報告之撰寫;並將讀書報告作為考察作業與成績之用,學生往往應付了事?
(四)第五單元:文章寫作 之疏漏(指2006版)
1、p.106倒行7:「通過真實地記人、敘事、狀物來記載社會生活。」此遺漏記遊,因課文將記敘文分為四類?
2、p.106倒行6—3:將記、敘拆析為一靜一動,不知有何根據?課文謂「記」人,豈「人」只能記錄靜態?課文謂「敘」事,豈「事」只能描述動態?課文又謂:「『記』者,記載人物、事件,較屬於靜態的描摹,著重在人的活動方面的記錄。」「記」何以只能「記載人物、事件」?既謂「較屬於靜態的描摹」,怎又「著重在人的活動方面的記錄」?課文又謂:「『敘』者,敘述人物或事跡的變化,較屬於動態的發展,著重於各種事、物的情狀與變化的敘述。」「敘」何以只能「敘述人物或事跡的變化」?既謂「較屬於動態的發展」,怎又「著重於各種事、物的情狀…」?
3、p.106倒行1:「(記敘文)特點為紀實性、敘述性、故事性」,寫景、狀物之故事性如何說明?
4、p.107行1:「凡記載或敘述人、事、物的性質、狀態、效用、變動和發展的文章,都屬記敘文的寫作範圍。」因記敘文分四類,「物」應作「景物」?人有何「效用」?「性質、狀態、效用、變動和發展的文章」作「靜態或動態」即可?
5、p.108倒行2—1:「突顯人物鮮明而不凡的形象。」「不凡」乃正面價值判斷用語,豈人物只能寫「不凡」?
6、p.109行8:「描寫人物的重點在把握人物的外形特色、性格特徵,或描述人物的經歷遭遇。」何以只限三種?「性格特徵」為抽象,描寫重點難以只是抽象描寫性格特徵;p.110倒行5舉徐文<父親>為例,似亦未記述人物性格?
7、p.113倒行3:「切忌勿犯起頭漫長、正文短少、結束草率的『頭重、腳輕、腰枝細』的毛病。」此處固無了解上之困難,但前後為對等並列,何以「正文短少、結束草率」互易?
8、p.115行15:「…粹取出統一的結構。」「粹取」是否為新詞?
9、p.120行13:以下立論文與駁論文之舉例,但述篇名,未加說明?
10、p.121行1—5:課文謂記敘文依全文結構安排而言,可以有七種模式可選擇。但是,記敘文之全文結構安排只有七種嗎?無正敘,怎有側敘?無細敘,怎有略敘?各家文章寫作理論不同,寫作技巧屬於上位概念,較為寬泛,與結構、表現手法等之關係為何,宜加以釐清,教師乃能順暢教學?
11、p.121行6:課文敘及「敘述觀點」,然而,據下文分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所述,實指「敘述人稱」。如「敘述觀點」即「敘述人稱」,何以無第二人稱?
12、p.121倒行4—3:「讀者從中獲得的材料是敘事主體的…,…敘事過程中。」此處分析敘述人稱,而非「敘事」?
13、p.122倒行2:「單一的敘述觀點以『統一』完原則,可細分為三種敘述方式。」此處說「敘述時間」,非「敘述觀點」?「完」乃「為」之誤?此下只列直線敘述與倒裝敘述兩種?
14、p.123行13—19:「『單純』是此敘述型態的特色,但,處理不好時,也有造成呆版的可能。…回述自己1973年…。」確實,直線敘述可能失之呆板,如何克服方式重點,倒敘即是一法,但此處未加分析,只將二者平列?如教師加以補充,時間考慮外,又不考?辭典似未見「呆版」、「回述」?
15、p.124倒行5—2:敘及「平行敘述」,並分為三種狀況,實較難理解,後兩者可否亦舉例?第二種謂「同一空間在不同時間中之情形」,但一般「平行敘述」多遵守「同一時間」之原則,又如何同一空間;第三種謂「或某件事情在不同時空中的演變」,但此法是兩件或兩件以上事情或動作,定義中所謂「兩種以上的客體」?
16、p.125倒行8—5:課文以<鳥>、<我所知道的康橋>中一句或片段說明直接抒情,而未連繫篇章,略加說述,致令人懷疑,直接抒情有何技巧?
17、p.126行10:此下為間接抒情四類之舉例,但舉篇名,未連繫篇章加以分析?故亦與p.116—120之分類難以區別?抒情文之種類與間接抒情法既是整體與段落之異,據「全體是則部份是」之邏輯推理,似可更精簡處理?
18、p.130行6:述議論文的結構,並未交代究屬立論或駁論文?
19、p.130行13:課文謂正起有七種方法,但文中只有六種?
20、p.130—131:課文述正起六種方法之例證,但引一段,而未說述與全文之聯繫?p.130倒行9:「五代史馮道論傳曰」應作「《五代史‧馮道傳》論曰」,此段文字即引自<馮道傳>序?P.131倒行10:《五代史記‧一行傳敘》,「敘」宜外移?
21、p.132行3:此下述論證法之種類,作「論證的方法主要有」較週延?
22、p.132行6:「是從個別事例中」,作「是從若干個別事例中」較週延?
23、p.133行6:「是根據已知的一般普遍原理…」,刪「普遍」較週延。
24、p.133行11:「如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命題為例,本文的論點應當著重於『業勤、荒嬉、行思、毀隨』的不變定理。」案上句以「業」命題,下句 則「業」、「行」並言?
25、p.133倒行7:「或推理形式稍有出入」,文中未說明其內涵?
26、p.133倒行6:此下述及「類比法」,但「類比法」與「比喻」相關而不同?
27、p.134行12:「像江海朝宗」,難以理解?又此下述結論六法,但引一段原文,亦無說明?
(五)期中考:
1、除選擇題第一題出自課程綱領外,第三單元題目僅選擇四題20分,當中兩題又有待商榷?
2、選擇題第一題既謂:「大學國文魔法書之訓練重點不在國學基本常識」,但選擇第七題重點在測「中學國學常識」?
3、選擇題第八題之目的,在測同學是否知悉並使用本校圖書館,但「餐飲」與圖書館之使用並無必然關係;測驗重點應在蒐集資料之方法與技術?
4、簡答第一題:「註明『標題』,表達你對內容結構的理解。」然而,「標題」是對本段中心內容的理解?且該段為選擇式語段,並列1、2序碼,似未盡貼切?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P.8行1—4:課程綱領列進門、登堂、入室三階,為遞進關係。
但三者之內在聯繫為何?就所列前十單元觀之,除課程筆記、文章寫作、簡報,多見於大陸、港、台三地應用文或實用文。既大抵為應用文,多具應用屬性,進門篇重知識或登堂重應用語文所指為何?
2、P.9倒行2—1:謂進門篇「前面四單元,著重於形式規範上的訓練」,屬「外功」;第五單元「文章寫作」,則重視「內力」之培養。
然而,不獨進門篇前面四單元,此處文章寫作與登堂篇各單元實多側重寫作技巧之規範,而非內力本身之培養。內力須經由文化內容,長期培養而得,而非實用工具或方法。唯有內力深厚,方可寫好讀書報告、文學性或應用性文章等;實用工具或方法屬於形式規範,講授若干理論性知識之餘,重點在操作性定義之明確可循,並能實際操作,始有成效可期?
3、前十單元既具應用屬性,則應重視其操作性,但如公文與書信並無寫作,亦非三週所可完成;又如簡報僅側重設計與製作之「流程」,而非「操作」本身,事實上亦很難實施操作;且簡報又為資訊課程,如有一定經驗,更能發揮?
4.第一單元中「摘要」、「讀書報告」、「書評」固各有其特點,然主要均以「書」為對象;且「讀書報告」亦含「摘要」之重點:「描述其大意」(P.9行6),又含「書評」兩個部份:書籍內容與主觀評論(P.88行10—12);三則摘要與書評之實用性低於讀書報告。相較而言,三者似有主從性?
(二)第一單元:課程筆記 之疏漏(指2006版)
1、p.14行7:此下「單元介紹」何以未包含本單元之重點:課程筆記方法?
2、p.20行3:金文為課程筆記方法之範文,繫於該標題之下,歸屬不明?
3、p.41:「大學的理想和性格的變化」表應有五個階段?
4、p.44:「複習欄」亦作「關鍵字欄」或「標題欄」;如「複習欄」1—6與「筆記欄」1—6相應,更能有效複習?
5、p.45—46:心智繪圖法之操作性定義可更明確;該圖與東尼繪圖原則不同;課本中圖表改為彩色印刷,更顯美觀;該圖左列中古大學、現代大學之性格特徵似繫屬於「超國界性格」之下;該法較適用於閱讀筆記與思考方法?
6、p.4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應改三?
7、本單元應定位為學習、思考方法,較為宏觀,而非只是課程筆記?
(三)第三單元:讀書報告之疏漏(指2006版)
1、p.76、77所述兩類讀書報告之基本格式改以序碼條列,可更明晰?
2、課文謂二類格式之重心分別為「心得述評」與「正文」,但p.77倒行4云「正文」與「前兩頁(應一頁)『心得述評』所談的近似」,則此二類主要特徵似無區別,僅第一項有形式上的不同?
3、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類書籍屬性不同,寫法或有差異?同類別書籍因性質有異,亦難盡同?
4、一般將讀書報告之結構分為作者生平、內容簡介、佳句摘錄、感想或心得等幾個不相聯屬之項目,而非創作性思考,實無助於讀書報告之撰寫;並將讀書報告作為考察作業與成績之用,學生往往應付了事?
(四)第五單元:文章寫作 之疏漏(指2006版)
1、p.106倒行7:「通過真實地記人、敘事、狀物來記載社會生活。」此遺漏記遊,因課文將記敘文分為四類?
2、p.106倒行6—3:將記、敘拆析為一靜一動,不知有何根據?課文謂「記」人,豈「人」只能記錄靜態?課文謂「敘」事,豈「事」只能描述動態?課文又謂:「『記』者,記載人物、事件,較屬於靜態的描摹,著重在人的活動方面的記錄。」「記」何以只能「記載人物、事件」?既謂「較屬於靜態的描摹」,怎又「著重在人的活動方面的記錄」?課文又謂:「『敘』者,敘述人物或事跡的變化,較屬於動態的發展,著重於各種事、物的情狀與變化的敘述。」「敘」何以只能「敘述人物或事跡的變化」?既謂「較屬於動態的發展」,怎又「著重於各種事、物的情狀…」?
3、p.106倒行1:「(記敘文)特點為紀實性、敘述性、故事性」,寫景、狀物之故事性如何說明?
4、p.107行1:「凡記載或敘述人、事、物的性質、狀態、效用、變動和發展的文章,都屬記敘文的寫作範圍。」因記敘文分四類,「物」應作「景物」?人有何「效用」?「性質、狀態、效用、變動和發展的文章」作「靜態或動態」即可?
5、p.108倒行2—1:「突顯人物鮮明而不凡的形象。」「不凡」乃正面價值判斷用語,豈人物只能寫「不凡」?
6、p.109行8:「描寫人物的重點在把握人物的外形特色、性格特徵,或描述人物的經歷遭遇。」何以只限三種?「性格特徵」為抽象,描寫重點難以只是抽象描寫性格特徵;p.110倒行5舉徐文<父親>為例,似亦未記述人物性格?
7、p.113倒行3:「切忌勿犯起頭漫長、正文短少、結束草率的『頭重、腳輕、腰枝細』的毛病。」此處固無了解上之困難,但前後為對等並列,何以「正文短少、結束草率」互易?
8、p.115行15:「…粹取出統一的結構。」「粹取」是否為新詞?
9、p.120行13:以下立論文與駁論文之舉例,但述篇名,未加說明?
10、p.121行1—5:課文謂記敘文依全文結構安排而言,可以有七種模式可選擇。但是,記敘文之全文結構安排只有七種嗎?無正敘,怎有側敘?無細敘,怎有略敘?各家文章寫作理論不同,寫作技巧屬於上位概念,較為寬泛,與結構、表現手法等之關係為何,宜加以釐清,教師乃能順暢教學?
11、p.121行6:課文敘及「敘述觀點」,然而,據下文分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所述,實指「敘述人稱」。如「敘述觀點」即「敘述人稱」,何以無第二人稱?
12、p.121倒行4—3:「讀者從中獲得的材料是敘事主體的…,…敘事過程中。」此處分析敘述人稱,而非「敘事」?
13、p.122倒行2:「單一的敘述觀點以『統一』完原則,可細分為三種敘述方式。」此處說「敘述時間」,非「敘述觀點」?「完」乃「為」之誤?此下只列直線敘述與倒裝敘述兩種?
14、p.123行13—19:「『單純』是此敘述型態的特色,但,處理不好時,也有造成呆版的可能。…回述自己1973年…。」確實,直線敘述可能失之呆板,如何克服方式重點,倒敘即是一法,但此處未加分析,只將二者平列?如教師加以補充,時間考慮外,又不考?辭典似未見「呆版」、「回述」?
15、p.124倒行5—2:敘及「平行敘述」,並分為三種狀況,實較難理解,後兩者可否亦舉例?第二種謂「同一空間在不同時間中之情形」,但一般「平行敘述」多遵守「同一時間」之原則,又如何同一空間;第三種謂「或某件事情在不同時空中的演變」,但此法是兩件或兩件以上事情或動作,定義中所謂「兩種以上的客體」?
16、p.125倒行8—5:課文以<鳥>、<我所知道的康橋>中一句或片段說明直接抒情,而未連繫篇章,略加說述,致令人懷疑,直接抒情有何技巧?
17、p.126行10:此下為間接抒情四類之舉例,但舉篇名,未連繫篇章加以分析?故亦與p.116—120之分類難以區別?抒情文之種類與間接抒情法既是整體與段落之異,據「全體是則部份是」之邏輯推理,似可更精簡處理?
18、p.130行6:述議論文的結構,並未交代究屬立論或駁論文?
19、p.130行13:課文謂正起有七種方法,但文中只有六種?
20、p.130—131:課文述正起六種方法之例證,但引一段,而未說述與全文之聯繫?p.130倒行9:「五代史馮道論傳曰」應作「《五代史‧馮道傳》論曰」,此段文字即引自<馮道傳>序?P.131倒行10:《五代史記‧一行傳敘》,「敘」宜外移?
21、p.132行3:此下述論證法之種類,作「論證的方法主要有」較週延?
22、p.132行6:「是從個別事例中」,作「是從若干個別事例中」較週延?
23、p.133行6:「是根據已知的一般普遍原理…」,刪「普遍」較週延。
24、p.133行11:「如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命題為例,本文的論點應當著重於『業勤、荒嬉、行思、毀隨』的不變定理。」案上句以「業」命題,下句 則「業」、「行」並言?
25、p.133倒行7:「或推理形式稍有出入」,文中未說明其內涵?
26、p.133倒行6:此下述及「類比法」,但「類比法」與「比喻」相關而不同?
27、p.134行12:「像江海朝宗」,難以理解?又此下述結論六法,但引一段原文,亦無說明?
(五)期中考:
1、除選擇題第一題出自課程綱領外,第三單元題目僅選擇四題20分,當中兩題又有待商榷?
2、選擇題第一題既謂:「大學國文魔法書之訓練重點不在國學基本常識」,但選擇第七題重點在測「中學國學常識」?
3、選擇題第八題之目的,在測同學是否知悉並使用本校圖書館,但「餐飲」與圖書館之使用並無必然關係;測驗重點應在蒐集資料之方法與技術?
4、簡答第一題:「註明『標題』,表達你對內容結構的理解。」然而,「標題」是對本段中心內容的理解?且該段為選擇式語段,並列1、2序碼,似未盡貼切?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第七單元 企畫書商榷(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初版)
第七單元 企畫書商榷(2007版)
1.課文p.178謂:「『企劃』到底是什麼?『企畫書』應該要如何寫?…這一連串的問號,其實也是一個企畫概念的微觀,足以說明一般人都具有『企畫力』的基因,只是因為一些時空因素的制約、生活環境的理所當然、對自然變化的視若無睹,使得我們的『企畫力』逐漸降低,『執行力』相對提升。」
案:基因與能力殊途,有「企畫力」之基因,並不一定代表有其能力;「企畫力」須經由學習與實務經驗而提升,與基因無關;對某事提出疑問,即對某事具有基因乎?課文泛述「企畫力」降低之三因,應具體論述?「企畫力」、「執行力」二者範疇不同,並無因果關係?
課文又謂:「企畫是需要創意的、方向的,而執行力只需要方向、按部就班即可完成,這也是企劃和計畫的差別,許多人早已跳過摸索階段,直接進入行動,不會去另闢蹊徑,…。」
案:企劃與執行力之範疇不同,無須比較;成功之企畫與計畫均有賴於執行力之貫徹,並非企劃或計畫必然蘊含執行力。執行力亦非所謂「直接進入行動」,依包熙迪與夏藍所論,任一團體應將執行力(execution)視為紀律,使深植於團體之執行力與美好願景相呼應。如不解執行力、計畫、企畫之別,每易相混也。
2.課文p.179謂:「所以企畫是將抽象的圖畫或者影像、創意等的想法完整用文字書寫出來,以成為企畫案。」
案:課文行文極其特殊,因圖畫或影像實為具象?圖畫或者影像能有何想法?文字焉能書寫圖畫或影像?圖畫或影像之表達媒介非文字,企畫書可使用圖畫、影像為工具,輔助企畫概念之表達,即以具象表達抽象,而非用文字寫出「圖畫或者影像(的想法)」。創意即創新的想法,不宜謂「創意的想法」。顯然,此處定義需要改寫。
3.課文p.179:「二、為何要學習企畫書」內文為破除或有人以為目前無任何企劃工作,將來亦未必從事相關行業,故毋庸學習企畫書之撰擬,而舉女學生為例,早上起床會先想到今天穿什麼?今天上什麼課?今天該走哪一條路去學校?今天如何打扮,以吸引所喜歡男性同學?這些都是一系列心中小小的企畫;又說:家庭要栽培一個大學畢業生,同樣也是需要做好企畫,藉此說明日常生活中,個人或家庭均須「企畫」概念。
案:課文運用類比推理,舉女學生早上起床會先想到今天如何打扮,以吸引所喜歡男性同學等等,是一系列心中小小的企畫;又說家庭要栽培一個大學畢業生,同樣也是需要做好企畫,由此證明個人或家庭均須「企畫」概念。可惜,類比推理之前提必須是所類比之事務為同一類,而企畫案主要適用於公司、公營機構及其資源,與個人或家庭及其收支並非同類事務。
其次,作為一般性用語,Plan、Proposal均可譯計劃、方案。然英語此二字,Plan為通用字,指事先提出一種做事程序之方法,或對各部分之配置安排,吾人譯「計劃」。此適用於家庭或個人之理財計劃,創意之有無因人而異,僅就個人或家庭收支如何配置加以構思,一般歸入「理財規劃」,而非「企畫」。
Proposal指被提出而供考慮、接受或實行之提議、計畫、條件等,但強調提出以供接受或拒絕或予以考慮之觀念,吾人譯「企畫」。作為專業術語,此適用於企業或公營機構,強調提出以供接受或拒絕或予以考慮之觀念,故而極其重視強烈之企圖心,務求方案具有獨特性之創意,與人力、財力、物力、時間等有限資源之可行性,方有被採用之可能。企劃三要素中「有限資源」,指成本預算與效益評估,異於家庭或個人收支之配置。課文p.179謂:「企畫和計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創意」,僅得其一端耳!
至於個人日常行為如今天穿什麼、今天上什麼課、如何吸引異性等,甚至談不上計劃,只是一般想法。
依編者之意,徒將專業術語「企畫」視同計畫或想法等一般性用語耳!
4.課文P.182「三、企畫書的擬定需要哪些步驟」之「(六)著手撰寫企畫案」下述及:「撰寫企畫案可比喻成製作美味的佳餚,要色香味俱全,合乎受呈者的脾胃,使人一目了然,要注重內容、用語、表達方式,如能夠用一句話表達一個概念,就不要用兩句話;多用表格、圖案說明繁瑣的事情。」
案:此處行文流於簡略,然涉及撰寫企畫書格式所應注意事項,宜於企畫書之格式後另立「格式備忘」一項,以免令人有突兀之感;並充實相關內容,使學子對企畫書格式之寫作,具備實用技巧。
5. 課文p.182標「四、企畫書寫作的基本元素」;內文謂:「哪些元素是企畫書格式的基本要求呢」,然後列出首頁、目錄、緣起、內容、團隊、經費預算、進度、評估、附件共九項;文末總結說:「以上所列格式重點,可以發現一個企畫的邏輯軌跡,它是遵循著一個原則,也就是戴國良先生所說的『5W、2H、1E』」。
案:編者將基本元素、格式、一個原則相混淆。其實,首頁等九項確為企畫書之格式;而5W、2H、1E等八個單元則為構成企畫書之基本元素,戴先生謂撰寫企畫書的一個原則,亦即企畫書需由此八個元素組成,蓋依此等構成元素撰擬或檢視企畫案,乃能具體呈現或審視格式是否完備,有益於說服對企劃案有直接影響力者採行。格式乃較為固定之形式,如首頁、目錄等九項;而格式由若干元素組成,如5W等八個單元。
據此,課文「四、企畫書寫作的基本元素」,應改標「五、企畫書寫作之格式與基本元素」,或將「企畫書寫作之格式」與「企畫書之基本元素」分列亦可,基本元素與格式不可相混;課文謂「哪些元素是企畫書格式的基本要求呢」,應改成:「哪些形式(或項目)是企畫書格式的基本要求呢」;課文P.184:「以上所列格式重點」云云,在於敘述戴先生一個原則,亦不宜逕接於上文論企畫書格式之後。
6.課文P.182「四、企畫書寫作的基本元素」下述及各類企畫書,就上位概念言,企畫書之種類只有兩種?唯有明辨企畫書種類,方有助於企畫書之撰寫。
7.課文P.183「(六)經費預算」列六項均屬成本預算、支出預算;「7.有時會有營收部分的考慮」屬收入,收、支應分列,並補足未備事項。
8. 課文第七單元企畫書能使同學了解「如何寫作」企畫書,但課文p.185後苟能結合社會生活中實際案例,以說述「如何寫好」企畫書之原則;並傳授企畫書運用文字之「優化」技巧,亦極切用。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課文p.178謂:「『企劃』到底是什麼?『企畫書』應該要如何寫?…這一連串的問號,其實也是一個企畫概念的微觀,足以說明一般人都具有『企畫力』的基因,只是因為一些時空因素的制約、生活環境的理所當然、對自然變化的視若無睹,使得我們的『企畫力』逐漸降低,『執行力』相對提升。」
案:基因與能力殊途,有「企畫力」之基因,並不一定代表有其能力;「企畫力」須經由學習與實務經驗而提升,與基因無關;對某事提出疑問,即對某事具有基因乎?課文泛述「企畫力」降低之三因,應具體論述?「企畫力」、「執行力」二者範疇不同,並無因果關係?
課文又謂:「企畫是需要創意的、方向的,而執行力只需要方向、按部就班即可完成,這也是企劃和計畫的差別,許多人早已跳過摸索階段,直接進入行動,不會去另闢蹊徑,…。」
案:企劃與執行力之範疇不同,無須比較;成功之企畫與計畫均有賴於執行力之貫徹,並非企劃或計畫必然蘊含執行力。執行力亦非所謂「直接進入行動」,依包熙迪與夏藍所論,任一團體應將執行力(execution)視為紀律,使深植於團體之執行力與美好願景相呼應。如不解執行力、計畫、企畫之別,每易相混也。
2.課文p.179謂:「所以企畫是將抽象的圖畫或者影像、創意等的想法完整用文字書寫出來,以成為企畫案。」
案:課文行文極其特殊,因圖畫或影像實為具象?圖畫或者影像能有何想法?文字焉能書寫圖畫或影像?圖畫或影像之表達媒介非文字,企畫書可使用圖畫、影像為工具,輔助企畫概念之表達,即以具象表達抽象,而非用文字寫出「圖畫或者影像(的想法)」。創意即創新的想法,不宜謂「創意的想法」。顯然,此處定義需要改寫。
3.課文p.179:「二、為何要學習企畫書」內文為破除或有人以為目前無任何企劃工作,將來亦未必從事相關行業,故毋庸學習企畫書之撰擬,而舉女學生為例,早上起床會先想到今天穿什麼?今天上什麼課?今天該走哪一條路去學校?今天如何打扮,以吸引所喜歡男性同學?這些都是一系列心中小小的企畫;又說:家庭要栽培一個大學畢業生,同樣也是需要做好企畫,藉此說明日常生活中,個人或家庭均須「企畫」概念。
案:課文運用類比推理,舉女學生早上起床會先想到今天如何打扮,以吸引所喜歡男性同學等等,是一系列心中小小的企畫;又說家庭要栽培一個大學畢業生,同樣也是需要做好企畫,由此證明個人或家庭均須「企畫」概念。可惜,類比推理之前提必須是所類比之事務為同一類,而企畫案主要適用於公司、公營機構及其資源,與個人或家庭及其收支並非同類事務。
其次,作為一般性用語,Plan、Proposal均可譯計劃、方案。然英語此二字,Plan為通用字,指事先提出一種做事程序之方法,或對各部分之配置安排,吾人譯「計劃」。此適用於家庭或個人之理財計劃,創意之有無因人而異,僅就個人或家庭收支如何配置加以構思,一般歸入「理財規劃」,而非「企畫」。
Proposal指被提出而供考慮、接受或實行之提議、計畫、條件等,但強調提出以供接受或拒絕或予以考慮之觀念,吾人譯「企畫」。作為專業術語,此適用於企業或公營機構,強調提出以供接受或拒絕或予以考慮之觀念,故而極其重視強烈之企圖心,務求方案具有獨特性之創意,與人力、財力、物力、時間等有限資源之可行性,方有被採用之可能。企劃三要素中「有限資源」,指成本預算與效益評估,異於家庭或個人收支之配置。課文p.179謂:「企畫和計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創意」,僅得其一端耳!
至於個人日常行為如今天穿什麼、今天上什麼課、如何吸引異性等,甚至談不上計劃,只是一般想法。
依編者之意,徒將專業術語「企畫」視同計畫或想法等一般性用語耳!
4.課文P.182「三、企畫書的擬定需要哪些步驟」之「(六)著手撰寫企畫案」下述及:「撰寫企畫案可比喻成製作美味的佳餚,要色香味俱全,合乎受呈者的脾胃,使人一目了然,要注重內容、用語、表達方式,如能夠用一句話表達一個概念,就不要用兩句話;多用表格、圖案說明繁瑣的事情。」
案:此處行文流於簡略,然涉及撰寫企畫書格式所應注意事項,宜於企畫書之格式後另立「格式備忘」一項,以免令人有突兀之感;並充實相關內容,使學子對企畫書格式之寫作,具備實用技巧。
5. 課文p.182標「四、企畫書寫作的基本元素」;內文謂:「哪些元素是企畫書格式的基本要求呢」,然後列出首頁、目錄、緣起、內容、團隊、經費預算、進度、評估、附件共九項;文末總結說:「以上所列格式重點,可以發現一個企畫的邏輯軌跡,它是遵循著一個原則,也就是戴國良先生所說的『5W、2H、1E』」。
案:編者將基本元素、格式、一個原則相混淆。其實,首頁等九項確為企畫書之格式;而5W、2H、1E等八個單元則為構成企畫書之基本元素,戴先生謂撰寫企畫書的一個原則,亦即企畫書需由此八個元素組成,蓋依此等構成元素撰擬或檢視企畫案,乃能具體呈現或審視格式是否完備,有益於說服對企劃案有直接影響力者採行。格式乃較為固定之形式,如首頁、目錄等九項;而格式由若干元素組成,如5W等八個單元。
據此,課文「四、企畫書寫作的基本元素」,應改標「五、企畫書寫作之格式與基本元素」,或將「企畫書寫作之格式」與「企畫書之基本元素」分列亦可,基本元素與格式不可相混;課文謂「哪些元素是企畫書格式的基本要求呢」,應改成:「哪些形式(或項目)是企畫書格式的基本要求呢」;課文P.184:「以上所列格式重點」云云,在於敘述戴先生一個原則,亦不宜逕接於上文論企畫書格式之後。
6.課文P.182「四、企畫書寫作的基本元素」下述及各類企畫書,就上位概念言,企畫書之種類只有兩種?唯有明辨企畫書種類,方有助於企畫書之撰寫。
7.課文P.183「(六)經費預算」列六項均屬成本預算、支出預算;「7.有時會有營收部分的考慮」屬收入,收、支應分列,並補足未備事項。
8. 課文第七單元企畫書能使同學了解「如何寫作」企畫書,但課文p.185後苟能結合社會生活中實際案例,以說述「如何寫好」企畫書之原則;並傳授企畫書運用文字之「優化」技巧,亦極切用。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第八單元 簡報商榷(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初版)
第八單元 簡報商榷(2007版)
1. 課文p.195-196:「貳、單元介紹」之「一、何謂簡報」謂:「所謂的『簡報』就是一種精簡扼要、明晰精確的報告,其組成的要素包含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項。」
案:吾人無法由「所謂的『簡報』就是一種精簡扼要、明晰精確的報告」,推知「其組成的要素包含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項」,編者宜就定義之通例加以改寫;且課文之定義未具體指出簡報演說與一般演說何以不同,並不精確,應補充。
課文又謂:「簡報是一種具有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管道,其目的在於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
案:簡報並非單向「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而係經由「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最終目的在於讓聽眾了解訊息,並認同訊息而採取行動。課文p.206亦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聽眾在聽完簡報的內容之後,同意並且接受我們的提案。」
課文又謂:「一場簡報進行的流程可以化約為: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又可視為發表者與接受者雙方,運用聽覺與視覺所進行的雙向溝通。」
案:課文p.196之「叁、示例說明」中又云:「簡報進行的步驟,可以分成簡報籌備、簡報提案與簡報檢討三個部份。」簡報進行之流程與步驟混淆不清,亦未見如何推論聽覺與視覺之使用,當調整。
2.課文p.198-199:「(二)資訊收集與處理」,此與第九單元企畫書「三、擬定企畫書之步驟」之「(二)收集資料」與「(三)整理資料」分列不同,應整合。
又:依「(二)資訊收集與處理」內文所述,所謂資訊收集,指收集必然性與應然性資訊,但企畫書指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所謂資訊「處理」即「分類」,課文謂:「對於訊息素材的處理區分」,而分成必然性與應然性資訊二類。
案:整理或處理資料,除分類外,尤重解讀,分析、評價,原始資料不可直接上桌,上一道菜,而非上一塊生肉,亦非分別上生羊肉或牛肉…!
3.課文p.199-204:「(三)擬定大綱」內文謂大綱之擬定,「必須針對議題的設定」,將所得資訊,作一系統化且具邏輯性之安排,所形成之有機體。質言之,大綱之擬定即建立一骨架,然後以相關資訊逐步填充,形成一「有血有肉」而結構完整之簡報。文中並假設以介紹本校「大一國文課程」為議題,針對不同對象,分別撰擬三份「簡報大綱」之示例。
案:課文謂大綱之擬定,「必須針對議題的設定」,不全,當增列「與不同對象」,課文p.204已謂簡報議題相同,因聆聽對象不同,吾人設計簡報內容之方向與重點自異;而資訊之收集與組織呈現,自然亦當隨之改變。因此,設計簡報大綱,千萬不可抱持一份簡報行遍天下之心態。
又課文將大綱之擬定視為結構,不確,結構應係大綱之組成方式;課文又未具體說明簡報「結構」之形成,文中演示三例證,亦未說其所以然,對初學同學而言,一無可資遵循與練習之憑藉,欠缺學習意義,殊為可惜。
而文中所擬三份簡報,又未如文末以投影片呈現,編者有以說乎?
又課文p.204云:「而資訊的收集與羅織呈現」,「羅織」乃構陷之義,當改作「組織」。
4.課文P.204-205:「(四)投影片的設計與製作」內文分述內部設計應利用最具體之數據、表格、統計圖表;外部層面宜運用字型之變化、色彩之調整、動畫與影片之配置、音效之靈活運用、網站連結之設計等。
案:除介紹內部設計與外部層面之種類外,應概述設計投影片之「KISS」原則,使同學於設計與製作投影片之過程更有效率。諸如文字方面有決定投影片張數、一張投影片一個觀念、秀出關鍵字、88法則等;繪圖物件與影音效果方面有各類重要圖表之功能、一般切忌於簡報內插入細小表格、圖表用色原則等。
5.課文P.205:「(五)反覆預演」前可增列「準備備索資料」一項,課文P.208謂於「正式報告之前,將簡報內容製作成簡明的備索資料,讓聽眾在聽取簡報時,可以節省抄筆記的時間,而能更專注於聽取簡報。」
6.課文p.207:「有助於拉近聽眾對簡報的興趣與參與。」案:「距離」可以拉近,「興趣與參與」又如何「拉近」,應改作「引起」。
又課文p.207-208:「(三)儀態與語調」,依內文所述,「儀態」實「儀態氣度」之省稱;「語調」為「口齒語調」之縮略,「口齒語調」指「口齒清晰與和悅的語調」。
案:課文標題與內文不相應,據內文所述,宜改寫為:
(三)表達方式:
1.氣度:
態度誠懇外,與聽眾接觸、精神與熱情、幽默感等,亦演說成功之重要技巧。
2.儀態:
課文專指裝扮,其他臉部表情、眼神、站姿等應補足。
3.聲音:
分列口齒、語調、音量與速度。
4.其他:
又課文p.208文末旁及提案技巧之訓練,除事先精熟練習外,端賴於平常之培養,如多方聽取、收集他人之簡報資料,觀摩他人之演說或簡報;多參與社團,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與臨場反應之機智;多收集資訊,關心流行趨勢與風潮脈動,以充實自我之先備條件。當另成一段,不宜逕接於口齒與語調段。
7.課文p.210-217為系上「中文雙週」之活動企畫案:
案:課文列印簡報投影片,單色列印效果不佳,宜改採彩色列印,或更精美?投影片之設計與製作,多媒體僅使用表格,如有色彩之調整、影音、圖像等效果,更可增添濃郁之文藝氣氛?文字敘述與多媒體尚須考慮「正確使用關鍵字」等,已如前述。
2007版 第八單元 簡報改寫示例
今僅依本單元商榷1改寫課文p.195-196:「貳、單元介紹」之「一、何謂簡報」示例,建議各單元依本人所指出問題加以調整,當然,本人意見不一定正確:
●個人講義所列課文原文:
一、何謂簡報:
「簡報」乃講求自我行銷、強調表現自我之工商社會中,充分展現優厚競爭力之最佳利器。如何於強敵環伺之競爭中脫穎而出,「簡報」為極其迫切且全面之基本能力與工具。
所謂「簡報」,即精簡扼要、明晰精確之報告,由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要素組成。
簡報為一種具有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管道,其目的在於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如新產品之開發與行銷、活動企劃之提案、企業組織章程介紹等;同時又能夠掌握接受者之即時反應,作為檢討、回饋之依據,俾有助於未來工作之執行,此即簡報最重要之功能。
一場簡報進行之流程可以化約為: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簡報發表者透過簡報內容之介紹,讓簡報接受者了解簡報內容之意義與企圖。故「簡報」又可視為發表者與接受者雙方,運用聽覺與視覺所進行之雙向溝通。
◆ 個人課文講義長編本改寫後課文:
一、何謂簡報:
「簡報」乃講求自我行銷、強調表現自我之工商社會中,充分展現優厚競爭力之最佳利器。如何於強敵環伺之競爭中脫穎而出,「簡報」為極其迫切且全面之基本能力與工具。
所謂「簡報」,即發表者經由投影片大綱,採取口頭說明而佐以多媒體呈現,將某項訊息向接受者發表精簡扼要、明晰精確之報告。由簡報發表者(演說者)、簡報內容(訊息)、簡報接受者(聽眾)三項要素組成。
簡報演說之特質與一般演說不同,主要在於簡報演說為「精簡扼要、明晰精確之報告」,因發表者「經由投影片大綱,採取口頭說明而佐以多媒體呈現」。製作投影片,如直接將大綱置於投影片,進行簡報時未多加若干相關資訊之說明,照本宣科,聽眾必然喪失興趣。反之,如投影片羅列過多資料,簡報之字體與段落顯得窄小而擁擠,聽眾不易觀看,亦來不及閱讀,更無法認真聽取簡報。
簡報為一種具有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管道,簡報發表者向接受者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如新產品之開發與行銷、活動企劃之提案、企業組織章程介紹等;同時又能夠掌握接受者之即時反應,作為檢討、回饋之依據,俾有助於未來工作之執行,此即簡報最重要之功能。其最終目的在於讓聽眾了解訊息,並認同訊息而採取行動。
一場「簡報演說」進行之流程可以化約為: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係簡報發表者經由投影片,採取口頭說明而佐以多媒體呈現,讓接受者了解簡報內容之意義與企圖。故簡報演說又可視為發表者與接受者雙方,運用聽覺與視覺所進行之雙向溝通。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 課文p.195-196:「貳、單元介紹」之「一、何謂簡報」謂:「所謂的『簡報』就是一種精簡扼要、明晰精確的報告,其組成的要素包含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項。」
案:吾人無法由「所謂的『簡報』就是一種精簡扼要、明晰精確的報告」,推知「其組成的要素包含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項」,編者宜就定義之通例加以改寫;且課文之定義未具體指出簡報演說與一般演說何以不同,並不精確,應補充。
課文又謂:「簡報是一種具有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管道,其目的在於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
案:簡報並非單向「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而係經由「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最終目的在於讓聽眾了解訊息,並認同訊息而採取行動。課文p.206亦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聽眾在聽完簡報的內容之後,同意並且接受我們的提案。」
課文又謂:「一場簡報進行的流程可以化約為: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又可視為發表者與接受者雙方,運用聽覺與視覺所進行的雙向溝通。」
案:課文p.196之「叁、示例說明」中又云:「簡報進行的步驟,可以分成簡報籌備、簡報提案與簡報檢討三個部份。」簡報進行之流程與步驟混淆不清,亦未見如何推論聽覺與視覺之使用,當調整。
2.課文p.198-199:「(二)資訊收集與處理」,此與第九單元企畫書「三、擬定企畫書之步驟」之「(二)收集資料」與「(三)整理資料」分列不同,應整合。
又:依「(二)資訊收集與處理」內文所述,所謂資訊收集,指收集必然性與應然性資訊,但企畫書指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所謂資訊「處理」即「分類」,課文謂:「對於訊息素材的處理區分」,而分成必然性與應然性資訊二類。
案:整理或處理資料,除分類外,尤重解讀,分析、評價,原始資料不可直接上桌,上一道菜,而非上一塊生肉,亦非分別上生羊肉或牛肉…!
3.課文p.199-204:「(三)擬定大綱」內文謂大綱之擬定,「必須針對議題的設定」,將所得資訊,作一系統化且具邏輯性之安排,所形成之有機體。質言之,大綱之擬定即建立一骨架,然後以相關資訊逐步填充,形成一「有血有肉」而結構完整之簡報。文中並假設以介紹本校「大一國文課程」為議題,針對不同對象,分別撰擬三份「簡報大綱」之示例。
案:課文謂大綱之擬定,「必須針對議題的設定」,不全,當增列「與不同對象」,課文p.204已謂簡報議題相同,因聆聽對象不同,吾人設計簡報內容之方向與重點自異;而資訊之收集與組織呈現,自然亦當隨之改變。因此,設計簡報大綱,千萬不可抱持一份簡報行遍天下之心態。
又課文將大綱之擬定視為結構,不確,結構應係大綱之組成方式;課文又未具體說明簡報「結構」之形成,文中演示三例證,亦未說其所以然,對初學同學而言,一無可資遵循與練習之憑藉,欠缺學習意義,殊為可惜。
而文中所擬三份簡報,又未如文末以投影片呈現,編者有以說乎?
又課文p.204云:「而資訊的收集與羅織呈現」,「羅織」乃構陷之義,當改作「組織」。
4.課文P.204-205:「(四)投影片的設計與製作」內文分述內部設計應利用最具體之數據、表格、統計圖表;外部層面宜運用字型之變化、色彩之調整、動畫與影片之配置、音效之靈活運用、網站連結之設計等。
案:除介紹內部設計與外部層面之種類外,應概述設計投影片之「KISS」原則,使同學於設計與製作投影片之過程更有效率。諸如文字方面有決定投影片張數、一張投影片一個觀念、秀出關鍵字、88法則等;繪圖物件與影音效果方面有各類重要圖表之功能、一般切忌於簡報內插入細小表格、圖表用色原則等。
5.課文P.205:「(五)反覆預演」前可增列「準備備索資料」一項,課文P.208謂於「正式報告之前,將簡報內容製作成簡明的備索資料,讓聽眾在聽取簡報時,可以節省抄筆記的時間,而能更專注於聽取簡報。」
6.課文p.207:「有助於拉近聽眾對簡報的興趣與參與。」案:「距離」可以拉近,「興趣與參與」又如何「拉近」,應改作「引起」。
又課文p.207-208:「(三)儀態與語調」,依內文所述,「儀態」實「儀態氣度」之省稱;「語調」為「口齒語調」之縮略,「口齒語調」指「口齒清晰與和悅的語調」。
案:課文標題與內文不相應,據內文所述,宜改寫為:
(三)表達方式:
1.氣度:
態度誠懇外,與聽眾接觸、精神與熱情、幽默感等,亦演說成功之重要技巧。
2.儀態:
課文專指裝扮,其他臉部表情、眼神、站姿等應補足。
3.聲音:
分列口齒、語調、音量與速度。
4.其他:
又課文p.208文末旁及提案技巧之訓練,除事先精熟練習外,端賴於平常之培養,如多方聽取、收集他人之簡報資料,觀摩他人之演說或簡報;多參與社團,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與臨場反應之機智;多收集資訊,關心流行趨勢與風潮脈動,以充實自我之先備條件。當另成一段,不宜逕接於口齒與語調段。
7.課文p.210-217為系上「中文雙週」之活動企畫案:
案:課文列印簡報投影片,單色列印效果不佳,宜改採彩色列印,或更精美?投影片之設計與製作,多媒體僅使用表格,如有色彩之調整、影音、圖像等效果,更可增添濃郁之文藝氣氛?文字敘述與多媒體尚須考慮「正確使用關鍵字」等,已如前述。
2007版 第八單元 簡報改寫示例
今僅依本單元商榷1改寫課文p.195-196:「貳、單元介紹」之「一、何謂簡報」示例,建議各單元依本人所指出問題加以調整,當然,本人意見不一定正確:
●個人講義所列課文原文:
一、何謂簡報:
「簡報」乃講求自我行銷、強調表現自我之工商社會中,充分展現優厚競爭力之最佳利器。如何於強敵環伺之競爭中脫穎而出,「簡報」為極其迫切且全面之基本能力與工具。
所謂「簡報」,即精簡扼要、明晰精確之報告,由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三要素組成。
簡報為一種具有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管道,其目的在於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如新產品之開發與行銷、活動企劃之提案、企業組織章程介紹等;同時又能夠掌握接受者之即時反應,作為檢討、回饋之依據,俾有助於未來工作之執行,此即簡報最重要之功能。
一場簡報進行之流程可以化約為: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簡報發表者透過簡報內容之介紹,讓簡報接受者了解簡報內容之意義與企圖。故「簡報」又可視為發表者與接受者雙方,運用聽覺與視覺所進行之雙向溝通。
◆ 個人課文講義長編本改寫後課文:
一、何謂簡報:
「簡報」乃講求自我行銷、強調表現自我之工商社會中,充分展現優厚競爭力之最佳利器。如何於強敵環伺之競爭中脫穎而出,「簡報」為極其迫切且全面之基本能力與工具。
所謂「簡報」,即發表者經由投影片大綱,採取口頭說明而佐以多媒體呈現,將某項訊息向接受者發表精簡扼要、明晰精確之報告。由簡報發表者(演說者)、簡報內容(訊息)、簡報接受者(聽眾)三項要素組成。
簡報演說之特質與一般演說不同,主要在於簡報演說為「精簡扼要、明晰精確之報告」,因發表者「經由投影片大綱,採取口頭說明而佐以多媒體呈現」。製作投影片,如直接將大綱置於投影片,進行簡報時未多加若干相關資訊之說明,照本宣科,聽眾必然喪失興趣。反之,如投影片羅列過多資料,簡報之字體與段落顯得窄小而擁擠,聽眾不易觀看,亦來不及閱讀,更無法認真聽取簡報。
簡報為一種具有雙向性訊息傳播與交流之溝通管道,簡報發表者向接受者傳達某一項訊息需求,如新產品之開發與行銷、活動企劃之提案、企業組織章程介紹等;同時又能夠掌握接受者之即時反應,作為檢討、回饋之依據,俾有助於未來工作之執行,此即簡報最重要之功能。其最終目的在於讓聽眾了解訊息,並認同訊息而採取行動。
一場「簡報演說」進行之流程可以化約為:簡報發表者→簡報內容→簡報接受者,係簡報發表者經由投影片,採取口頭說明而佐以多媒體呈現,讓接受者了解簡報內容之意義與企圖。故簡報演說又可視為發表者與接受者雙方,運用聽覺與視覺所進行之雙向溝通。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第二單元 摘要之商榷(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初版)
第二單元 摘要之商榷(2007初版)
1.課文p.47-48:
(1)課文p.47標:「一、何謂摘要」,案:依內文所述,應作「摘要之定義與寫作要點」,方稱周延。
(2)課文P.47:內文以撰寫「情節簡介」,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或「文章論點之闡釋」,案:「情節簡介」何以涉及「文章論點之闡釋」?又課文將「讀後心得」、「書評」歸為一組,案:前者重感受之抒發,後者重理性之分析,二者寫法並不相同。
課文應先具體呈現摘要之主要特點,即不加注釋、評論,與總體呈現文獻核心內容之簡潔陳述,然後就此與其他四者比較異同,同學方能區分內文所述五種文類,如:
(3)課文P.48謂摘要撰寫之第一個要點為:「是對文獻內容簡明扼要且正確的說明」。案:簡明扼要之標準為何,應於此處說明。據課文p.51謂一般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最多不超過A4一張。然而,國際會議要求科技類論文摘要字數不等,一般為200—500字;而國際刊物要求所刊登科技類論文摘要之字數通常為100—200字。人文、社會學科類論文摘要,報導性摘要約300-500字;指示性摘要约100-250字;綜合性摘要约200-300字。課文所述不知屬於何類摘要?
(4)<摘要撰寫標準>中「摘要須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課文第三點歸納為「摘要之形式、文體需配合原著,內容力求完整」,恐誤解原文。摘要之形式、文體毋須亦難以配合原著之形式與文體?<摘要撰寫標準>謂「摘要須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蓋因科技類或社會、人文類學科不同,其內容結構亦異,此涉及撰寫摘要之規範化問題;所謂「內容力求完整」,並非一般性詞語,實指摘要應依不同內容結構,完整描述內容要點。
(5)承上可知,課文整理<摘要撰寫標準>之要點中,第三、四點應互易。<摘要撰寫標準>第一、二、三點原就內容言;第四點原就形式結構言。
(6)課文應申明文中所述為一般文章之摘錄,此與規範化摘要有別。如上所及者外,A.課文歸納該<標準>之要點,遺漏第五項「其他」:可加注圖表、索引、引用篇數資料。B.使用規範化術語等。
2.課文p.48-49:
(1)課文將「二、為何要學習摘要撰寫」、「三、撰寫摘要的好處」分列。案:二者內涵難以區分;既標「學習摘要撰寫」,自指閱讀者而言,而「撰寫摘要的好處」主要亦指閱讀者而說;自邏輯言,著作者或整理者所寫摘要,應非以此為練習,則二項應可合併為「撰寫摘要的好處」。
(2)然後分:(一)閱讀者學習撰寫摘要之益處、(二)著作者或整理者撰寫摘要之功能,並將相關內容整合。
(3)課文p.49謂摘要之「形式與內容是必須完全依於原著」、p.51「在書寫過程中也必須按照原著的形式與風格來撰寫」與「避免造成摘要與原著在敘述形式上的過分差異」,另p.57與p.61亦見類似說法,其誤見前。一般摘要不分段,如何配合原著之形式與文體?如摘要對象為小說、詩歌、戲劇等,又如何配合?
(4)課文謂摘要「廣泛來說也應被視作原著的一部分」,其實,原作者所寫摘要即原著之ㄧ部分,整理者與讀者所寫摘要自非原著之ㄧ部分。
3.課文p.50-51述摘要之撰寫方法。案:
(1)論文「摘要」並非「摘錄」:摘要可以分成Summary 、Abstract與digest。summary 、Abstract雖然相近,但略有不同,summary本作者寫於論文之末,以總結或概述全文要點,可譯「概要」;學術論文上所「指摘」要指abstract,由summary演變而來,由作者以一定字數簡述全文主要內容,置於論文前,為論文之精髓,。digest特指由不同來源所蒐集之諸多資料,加以系統化並扼要整理;有時亦指將一文等予以濃縮,略去不重要之細微末節,但仍保存原文之次序、重點與字句,傾向分類者或摘述者個人以為重要者而加以匯編或摘錄,可譯「類編」或「文摘」。
學術論文之summary、abstract並非簡略書寫(Writing abstract is not abstract writing.)之義,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應依規範化撰寫,並非節錄原文而成體。課文P.51謂摘要之撰寫,最簡便之方式為:「把從各個段落或章節摘錄出來的重點語句加以重祖」,此與digest或讀書筆記中「摘錄筆記」(分「原文摘錄」與「概括摘錄」)之「原文摘錄」近似,所異者僅字數有無限制耳!
(2)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通常由原文作者或整理者撰寫,客觀敘明文本之精華,以利讀者抉擇是否精讀該文獻,具有一定功能與必要性。課文所述偏向一般文章之摘錄,主要在於中心思想之確定與各段重點語句之勾串而已,未及文體結構之陳述,缺乏訓練思考方法之意義。
(3)課文p.50述撰寫摘要之第一步驟,謂:「撰寫摘要之前,首先必須要正確無誤的掌握著作主旨。…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當中都會至少傳達一個或幾個中心概念」,編者將主旨視同中心概念,故文末編者歸納簡老師兩篇文章均謂:「找到兩個中心概念」,所以,「這兩點是全篇文章的主旨」。
案:就文章學而言,除並列多主題等少數特例,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籍通常僅有一明確主旨。主旨一般或作主題、中心思想,不作「中心概念」;同時,就邏輯學而言,「概念」並無完整意義,參看概念→判斷→推論。
吾人以為撰寫摘要第一步驟為讀者當先熟讀原著,正確掌握作品之主旨。除記敘性文章無明顯主題段,多可由主題段尋得並寫出主題句。
辨明段落與段落間之銜接方式,乃能正確掌握作品之思想重點。常見段落間銜接方法有自然銜接、方位銜接、邏輯銜接。如議論類文體因論點、論據之不同,而有不同論證結構或形式,此即<摘要撰寫標準>中「摘要須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而非課文所謂:「摘要之形式、文體需配合原著,內容力求完整」。
課文p.50謂撰寫摘要第二步驟為「標記各段落之重點語句」:
案:撰寫摘要第二步應先尋得每一段落或結構中心句(結構大於段落),以此中心句為基礎而寫出各段段落大意,斟酌融入各段與此中心句密切相關之重點語句。以上主題句、段落中心句、重點語句可先標記,方便摘要之撰寫。
撰寫摘要第三步驟則將上述段落或結構大意加以勾串,完成一整體敘述,此自非課文所謂:「運用連接詞等將上述重點語句加以串連,完成一整體敘述」而已。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課文p.47-48:
(1)課文p.47標:「一、何謂摘要」,案:依內文所述,應作「摘要之定義與寫作要點」,方稱周延。
(2)課文P.47:內文以撰寫「情節簡介」,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或「文章論點之闡釋」,案:「情節簡介」何以涉及「文章論點之闡釋」?又課文將「讀後心得」、「書評」歸為一組,案:前者重感受之抒發,後者重理性之分析,二者寫法並不相同。
課文應先具體呈現摘要之主要特點,即不加注釋、評論,與總體呈現文獻核心內容之簡潔陳述,然後就此與其他四者比較異同,同學方能區分內文所述五種文類,如:
摘要 | 提要 | 讀後心得 | 書評 | 情節簡介 | |
客觀敘述 | 一般文章摘要(非規範化摘要)僅客觀摘錄文本內容,且有字數限制;不可有其他資料(規範化摘要有若干例外) | 以扼要敘述文本內容為重點,而無字數限制;可涉及其他資料如相關背景介紹等 | 概括文本內容,而無字數限制;可涉及其他資料如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文本結構與主旨等 | 敘述文本大略內容,而無字數限制;可涉及其他資料如文本出處、介紹作者風格、閱讀方法等 | 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 |
主觀評論 | 不可加注個人任何主觀評論或見解 | 往往含評論著作得失與版本優劣 | 側重個人感受之抒發 | 著重理性分析與評價,尤其應指明所評論文本之獨特價值與寓意 | 簡介本身亦無主觀評論 |
(4)<摘要撰寫標準>中「摘要須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課文第三點歸納為「摘要之形式、文體需配合原著,內容力求完整」,恐誤解原文。摘要之形式、文體毋須亦難以配合原著之形式與文體?<摘要撰寫標準>謂「摘要須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蓋因科技類或社會、人文類學科不同,其內容結構亦異,此涉及撰寫摘要之規範化問題;所謂「內容力求完整」,並非一般性詞語,實指摘要應依不同內容結構,完整描述內容要點。
(5)承上可知,課文整理<摘要撰寫標準>之要點中,第三、四點應互易。<摘要撰寫標準>第一、二、三點原就內容言;第四點原就形式結構言。
(6)課文應申明文中所述為一般文章之摘錄,此與規範化摘要有別。如上所及者外,A.課文歸納該<標準>之要點,遺漏第五項「其他」:可加注圖表、索引、引用篇數資料。B.使用規範化術語等。
2.課文p.48-49:
(1)課文將「二、為何要學習摘要撰寫」、「三、撰寫摘要的好處」分列。案:二者內涵難以區分;既標「學習摘要撰寫」,自指閱讀者而言,而「撰寫摘要的好處」主要亦指閱讀者而說;自邏輯言,著作者或整理者所寫摘要,應非以此為練習,則二項應可合併為「撰寫摘要的好處」。
(2)然後分:(一)閱讀者學習撰寫摘要之益處、(二)著作者或整理者撰寫摘要之功能,並將相關內容整合。
(3)課文p.49謂摘要之「形式與內容是必須完全依於原著」、p.51「在書寫過程中也必須按照原著的形式與風格來撰寫」與「避免造成摘要與原著在敘述形式上的過分差異」,另p.57與p.61亦見類似說法,其誤見前。一般摘要不分段,如何配合原著之形式與文體?如摘要對象為小說、詩歌、戲劇等,又如何配合?
(4)課文謂摘要「廣泛來說也應被視作原著的一部分」,其實,原作者所寫摘要即原著之ㄧ部分,整理者與讀者所寫摘要自非原著之ㄧ部分。
3.課文p.50-51述摘要之撰寫方法。案:
(1)論文「摘要」並非「摘錄」:摘要可以分成Summary 、Abstract與digest。summary 、Abstract雖然相近,但略有不同,summary本作者寫於論文之末,以總結或概述全文要點,可譯「概要」;學術論文上所「指摘」要指abstract,由summary演變而來,由作者以一定字數簡述全文主要內容,置於論文前,為論文之精髓,。digest特指由不同來源所蒐集之諸多資料,加以系統化並扼要整理;有時亦指將一文等予以濃縮,略去不重要之細微末節,但仍保存原文之次序、重點與字句,傾向分類者或摘述者個人以為重要者而加以匯編或摘錄,可譯「類編」或「文摘」。
學術論文之summary、abstract並非簡略書寫(Writing abstract is not abstract writing.)之義,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應依規範化撰寫,並非節錄原文而成體。課文P.51謂摘要之撰寫,最簡便之方式為:「把從各個段落或章節摘錄出來的重點語句加以重祖」,此與digest或讀書筆記中「摘錄筆記」(分「原文摘錄」與「概括摘錄」)之「原文摘錄」近似,所異者僅字數有無限制耳!
(2)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通常由原文作者或整理者撰寫,客觀敘明文本之精華,以利讀者抉擇是否精讀該文獻,具有一定功能與必要性。課文所述偏向一般文章之摘錄,主要在於中心思想之確定與各段重點語句之勾串而已,未及文體結構之陳述,缺乏訓練思考方法之意義。
(3)課文p.50述撰寫摘要之第一步驟,謂:「撰寫摘要之前,首先必須要正確無誤的掌握著作主旨。…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當中都會至少傳達一個或幾個中心概念」,編者將主旨視同中心概念,故文末編者歸納簡老師兩篇文章均謂:「找到兩個中心概念」,所以,「這兩點是全篇文章的主旨」。
案:就文章學而言,除並列多主題等少數特例,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籍通常僅有一明確主旨。主旨一般或作主題、中心思想,不作「中心概念」;同時,就邏輯學而言,「概念」並無完整意義,參看概念→判斷→推論。
吾人以為撰寫摘要第一步驟為讀者當先熟讀原著,正確掌握作品之主旨。除記敘性文章無明顯主題段,多可由主題段尋得並寫出主題句。
辨明段落與段落間之銜接方式,乃能正確掌握作品之思想重點。常見段落間銜接方法有自然銜接、方位銜接、邏輯銜接。如議論類文體因論點、論據之不同,而有不同論證結構或形式,此即<摘要撰寫標準>中「摘要須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而非課文所謂:「摘要之形式、文體需配合原著,內容力求完整」。
課文p.50謂撰寫摘要第二步驟為「標記各段落之重點語句」:
案:撰寫摘要第二步應先尋得每一段落或結構中心句(結構大於段落),以此中心句為基礎而寫出各段段落大意,斟酌融入各段與此中心句密切相關之重點語句。以上主題句、段落中心句、重點語句可先標記,方便摘要之撰寫。
撰寫摘要第三步驟則將上述段落或結構大意加以勾串,完成一整體敘述,此自非課文所謂:「運用連接詞等將上述重點語句加以串連,完成一整體敘述」而已。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第一單元 課程筆記商榷(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初版)
第一單元 課程筆記商榷(2007初版)
1.課文p.9-11:課文第一單元課程筆記之「貳、單元介紹」,包括「一、何謂筆記」、「二、為何要做筆記」、「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三項。
案:課文「單元介紹」著重說明筆記之定義與重要性,並未介紹本單元之重點:課堂筆記之方法。本書其他單元類似寫法,宜補足未備事項。
2. 課文p.10「二、為何要做筆記」與「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分列。
案:(1)筆記之種類不一,記筆記之功能即包含課堂筆記,記筆記之基本功能不因記錄地點或方式而異;如突出課堂筆記之功能而分列,應就其特有者言之。(2)比對課文「二、為何要做筆記」與「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前者有兩處涉及後者,當移入,因課文將前、後二者分列,自當有所區隔。(3)前者大於後者,前者何以未如後者分項敘述?
3.課文p.13述「預習筆記格式」之九項步驟。
案:(1)課文「綱要欄」所列九項為預習筆記之「步驟」,不宜列於綱要欄,應列於相關位置。(2)課文綱要欄第一點應改列於「姓名」等之上,作:「先於『主題欄』寫下作者姓名與所讀章節之名稱等」。(3)「綱要欄」增列:「將閱讀教材所得之綱要列於本欄」,且綱要欄不應與「筆記欄」等寬。(4)課文綱要欄第二點謂:「將副標題或者是有用的資訊寫在章節首頁」,然而,此為預習筆記,如何寫於章節首頁?APA格式於題目之副標題外,方另有「副標題」,本項可刪。如依APA或其他格式,課文應說明。(5)課文綱要欄第五點:「列出各章節的主要標題」,應改列「筆記欄」為第一點。(6)課文綱要欄第四點謂:「寫下文章破題段落的摘要」,當改列筆記欄為第二點,作:「寫下主題段之摘要」。因破題段固有概括全文中心思想者,然亦或為引出主要內容作鋪墊而已;主題亦可出現於中間段或結尾段;敘述性文章往往無明顯主題段。(7)課文綱要欄第六點云:「讀每個選讀段落的第一句」,當改列筆記欄為第三點,作:「以段落中心句為基礎,扼要寫出全文各段重點,包括寫出疑問,嘗試回答、查明專有名詞之意義與解釋等。」一則段落第一句未必為「中心句」;二則合併課文綱要欄第九點,因不應最後一點方「讀整篇文章並寫下筆記」?(8)課文綱要欄第七點:「如有圖表,一定要記得讀圖表的說明」,當改列筆記欄為第四點。(9)課文綱要欄第八點謂:「至少列出整篇文章三個重點」,惟文章重點數應隨文而定,改列筆記欄第五點,作:「列出全文主要重點」。(10)綱要欄第三點既標「『讀完後』列出你的疑問,並將可能會出現在考試的部份列出」,何以列第三?當改列筆記欄而移最後第六點,作:「讀完後,列出疑問,並將可能考試部分寫明」。
一般預習筆記格式亦作三欄,增列「備註欄」,可寫教材之疑點與難點,個人之體會、看法、學習方法,並將本項列於備註欄。
據以上所述,預習筆記格式與步驟當如下表:
先於「主題欄」寫下作者姓名與所讀章節之名稱等:
4. 課文p.17:「你可以把『government』寫成『govt』...『for example』簡寫成『eg.』,『from』簡寫成『f』…『w/』代表『with』、『w/o』代表『without』。」
案:「ex.」為英文「example」之縮寫。「e.g.」乃拉丁文「exempli gratia」之縮寫,英文「for example」之意,並非「for example」簡寫成「eg.」;且並無「eg.」之縮略語。「from」並無簡寫成「f」之說,「fr.」方為「from」之簡寫。「w.」代表「with」,並非「w/」。當然,如只是個人筆記,自可任意設定;如為教材,則必須符合規範化。
5.課文p.22-23將康乃爾筆記法分為三欄之疑問。
案:(1)左側為「複習欄」,似有可商。本法之要點在於將紙張左側留出部分空間,右側記錄聽講內容;聽畢,根據筆記內容,於紙張左側補上提示性或總結性之標題、詞語或句子(亦見課文p.23),因而此法又稱「關鍵字筆記法」,左欄為「關鍵字欄」(keyword column)、「提示欄」(Cue Column)或「recall column」 ,坊間題「複習欄」,不確;如左欄為「複習欄」,與課文5R之「複習」(review)重複;左欄亦非簡單之「複習」。(2)課文確定三欄欄位後,云本法要能掌握「5R」,但三欄與「5R」又似兩節,毫無關聯。事實不然,「5R」應據三欄運作。
6.課文p.18整理金文有關大學人才之培養(課文p.19附註:「參見附錄金耀基<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並列四項。
案:(1)該段落構成之方式為選擇式而非並列式,應加註「因國家文化之別而有異」,或如:
大學之人才培養:
1.十九世紀牛津、劍橋:文化型紳士與行政人才
2.美國博雅書院:民主社會公民
3.蘇聯:技術人才
4.工業化社會:各業「人力」
(2)課文不當將「文化型紳士與行政人才」分列為二,原文用「與」字。(3)課文遺漏第四點「工業化社會之人才培養:各業人力」。(4)課文續引學校教育之四大目標,然課文附錄金文並未見該段文章。
7.課文p.21歸納金文有關大學的理想和性格的變化,列出四階段。
案:課文遺漏1963前加州大學校長克爾之專著<大學之功能>,該書乃了解當代大學不可不讀之書,當補齊。
8.課文P.22謂「複習欄」可以記錄主題、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六項。課文P.23則謂「複習欄」乃根據筆記內容,於紙張左邊補上提示性或總結性之標題、詞語或句子。課文p.23於「濃縮」下又云:將「筆記欄」記錄之資訊摘要於「複習欄」中,並寫下授課內容之主題、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
案:(1)應將三處整合為一。(2)左欄乃將右欄「概括」為提示性或總結性之關鍵語詞、語句,或簡短標題,即寫下授課內容之主題,並可附記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
9.課文P.22謂下欄為「摘要欄」;又謂此區可以寫下聽講內容之摘要、幾個重要觀點、有疑問處等。
案:(1)課文多處提及「摘要」,究係一般動詞,或「摘要」體?不如譯「概要欄」。(2)筆記欄即記聽講內容之要點,課文複習欄亦已記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本欄應與上二欄有所區分。
10.課文P.23譯「Recite」為「練習」。
案:本字於此有背誦、詳述、列舉之義,不如譯「複述」;「Exercise」方為「練習」。
11.課文p.23譯「Reflect」為「反應」。
案:「反應」與內文所述較難貼合,實則本字於此有認真反覆思考、深思、反省之義,不如譯「反思」。
12.課文p.23「Review」譯「複習」。
案:本字有再考慮、再檢查、重新探討之義,於此較貼切,因已經歷recite、reflect,不如譯「檢討」;且譯複習,亦與課文左欄名稱相重。另謂每週花十分鐘,恐無規範性,應係至少十分鐘或迅速之意
13.課文p.25-26有關心智繪圖法。
案:(1)心智繪圖法之繪圖步驟可更明確。(2)該圖與東尼繪圖原則不同如心智原圖不可能單色,應說明原圖劃法或課文為變化畫法。(3)該法更適用於閱讀筆記、學習及思考方法,而非止於課程筆記。本單元定位為筆記、學習及思考方法較宏觀,不獨更具學習價值,亦更能引起學習興趣。(4)課文p.26所列心智圖中「中古大學」應繫於「大學性格」之下,「現代大學」又隸於「中古大學」,蓋一則此同論世界精神,超國界之性格;二則「大學性格」與「起源」、「University原義」、「原型」同級並列。
14.課文p.2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
案:相對於p.11「一、課前的準備」、p.14「二、課程筆記的方法」,則p.2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應改「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否則,「(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即屬於「二、課程筆記的方法」,課後檢查與複習豈課程筆記之方法?
15.課文p.46行2:「…簫燃物外」,「簫」應作「蕭」。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課文p.9-11:課文第一單元課程筆記之「貳、單元介紹」,包括「一、何謂筆記」、「二、為何要做筆記」、「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三項。
案:課文「單元介紹」著重說明筆記之定義與重要性,並未介紹本單元之重點:課堂筆記之方法。本書其他單元類似寫法,宜補足未備事項。
2. 課文p.10「二、為何要做筆記」與「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分列。
案:(1)筆記之種類不一,記筆記之功能即包含課堂筆記,記筆記之基本功能不因記錄地點或方式而異;如突出課堂筆記之功能而分列,應就其特有者言之。(2)比對課文「二、為何要做筆記」與「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前者有兩處涉及後者,當移入,因課文將前、後二者分列,自當有所區隔。(3)前者大於後者,前者何以未如後者分項敘述?
3.課文p.13述「預習筆記格式」之九項步驟。
案:(1)課文「綱要欄」所列九項為預習筆記之「步驟」,不宜列於綱要欄,應列於相關位置。(2)課文綱要欄第一點應改列於「姓名」等之上,作:「先於『主題欄』寫下作者姓名與所讀章節之名稱等」。(3)「綱要欄」增列:「將閱讀教材所得之綱要列於本欄」,且綱要欄不應與「筆記欄」等寬。(4)課文綱要欄第二點謂:「將副標題或者是有用的資訊寫在章節首頁」,然而,此為預習筆記,如何寫於章節首頁?APA格式於題目之副標題外,方另有「副標題」,本項可刪。如依APA或其他格式,課文應說明。(5)課文綱要欄第五點:「列出各章節的主要標題」,應改列「筆記欄」為第一點。(6)課文綱要欄第四點謂:「寫下文章破題段落的摘要」,當改列筆記欄為第二點,作:「寫下主題段之摘要」。因破題段固有概括全文中心思想者,然亦或為引出主要內容作鋪墊而已;主題亦可出現於中間段或結尾段;敘述性文章往往無明顯主題段。(7)課文綱要欄第六點云:「讀每個選讀段落的第一句」,當改列筆記欄為第三點,作:「以段落中心句為基礎,扼要寫出全文各段重點,包括寫出疑問,嘗試回答、查明專有名詞之意義與解釋等。」一則段落第一句未必為「中心句」;二則合併課文綱要欄第九點,因不應最後一點方「讀整篇文章並寫下筆記」?(8)課文綱要欄第七點:「如有圖表,一定要記得讀圖表的說明」,當改列筆記欄為第四點。(9)課文綱要欄第八點謂:「至少列出整篇文章三個重點」,惟文章重點數應隨文而定,改列筆記欄第五點,作:「列出全文主要重點」。(10)綱要欄第三點既標「『讀完後』列出你的疑問,並將可能會出現在考試的部份列出」,何以列第三?當改列筆記欄而移最後第六點,作:「讀完後,列出疑問,並將可能考試部分寫明」。
一般預習筆記格式亦作三欄,增列「備註欄」,可寫教材之疑點與難點,個人之體會、看法、學習方法,並將本項列於備註欄。
據以上所述,預習筆記格式與步驟當如下表:
先於「主題欄」寫下作者姓名與所讀章節之名稱等:
姓名: | 日期: |
主題: | 課程: |
綱要欄 | 筆記欄 |
將閱讀教材所得之綱要列於本欄 (起目錄、索引之作用) | 1.依序閱讀全文,列出各章節之主要標題 2.寫下主題段之摘要 3.以段落中心句為基礎,扼要寫出全文各段重點;包括寫出疑問,嘗試回答、已查專有名詞之意義與解釋等 4.如有圖表,須先閱讀圖表之說明 5.列出全文主要重點 6.讀完後,列出疑問,並將可能考試部分寫明 |
案:「ex.」為英文「example」之縮寫。「e.g.」乃拉丁文「exempli gratia」之縮寫,英文「for example」之意,並非「for example」簡寫成「eg.」;且並無「eg.」之縮略語。「from」並無簡寫成「f」之說,「fr.」方為「from」之簡寫。「w.」代表「with」,並非「w/」。當然,如只是個人筆記,自可任意設定;如為教材,則必須符合規範化。
5.課文p.22-23將康乃爾筆記法分為三欄之疑問。
案:(1)左側為「複習欄」,似有可商。本法之要點在於將紙張左側留出部分空間,右側記錄聽講內容;聽畢,根據筆記內容,於紙張左側補上提示性或總結性之標題、詞語或句子(亦見課文p.23),因而此法又稱「關鍵字筆記法」,左欄為「關鍵字欄」(keyword column)、「提示欄」(Cue Column)或「recall column」 ,坊間題「複習欄」,不確;如左欄為「複習欄」,與課文5R之「複習」(review)重複;左欄亦非簡單之「複習」。(2)課文確定三欄欄位後,云本法要能掌握「5R」,但三欄與「5R」又似兩節,毫無關聯。事實不然,「5R」應據三欄運作。
6.課文p.18整理金文有關大學人才之培養(課文p.19附註:「參見附錄金耀基<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並列四項。
案:(1)該段落構成之方式為選擇式而非並列式,應加註「因國家文化之別而有異」,或如:
大學之人才培養:
1.十九世紀牛津、劍橋:文化型紳士與行政人才
2.美國博雅書院:民主社會公民
3.蘇聯:技術人才
4.工業化社會:各業「人力」
(2)課文不當將「文化型紳士與行政人才」分列為二,原文用「與」字。(3)課文遺漏第四點「工業化社會之人才培養:各業人力」。(4)課文續引學校教育之四大目標,然課文附錄金文並未見該段文章。
7.課文p.21歸納金文有關大學的理想和性格的變化,列出四階段。
案:課文遺漏1963前加州大學校長克爾之專著<大學之功能>,該書乃了解當代大學不可不讀之書,當補齊。
8.課文P.22謂「複習欄」可以記錄主題、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六項。課文P.23則謂「複習欄」乃根據筆記內容,於紙張左邊補上提示性或總結性之標題、詞語或句子。課文p.23於「濃縮」下又云:將「筆記欄」記錄之資訊摘要於「複習欄」中,並寫下授課內容之主題、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
案:(1)應將三處整合為一。(2)左欄乃將右欄「概括」為提示性或總結性之關鍵語詞、語句,或簡短標題,即寫下授課內容之主題,並可附記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
9.課文P.22謂下欄為「摘要欄」;又謂此區可以寫下聽講內容之摘要、幾個重要觀點、有疑問處等。
案:(1)課文多處提及「摘要」,究係一般動詞,或「摘要」體?不如譯「概要欄」。(2)筆記欄即記聽講內容之要點,課文複習欄亦已記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本欄應與上二欄有所區分。
10.課文P.23譯「Recite」為「練習」。
案:本字於此有背誦、詳述、列舉之義,不如譯「複述」;「Exercise」方為「練習」。
11.課文p.23譯「Reflect」為「反應」。
案:「反應」與內文所述較難貼合,實則本字於此有認真反覆思考、深思、反省之義,不如譯「反思」。
12.課文p.23「Review」譯「複習」。
案:本字有再考慮、再檢查、重新探討之義,於此較貼切,因已經歷recite、reflect,不如譯「檢討」;且譯複習,亦與課文左欄名稱相重。另謂每週花十分鐘,恐無規範性,應係至少十分鐘或迅速之意
13.課文p.25-26有關心智繪圖法。
案:(1)心智繪圖法之繪圖步驟可更明確。(2)該圖與東尼繪圖原則不同如心智原圖不可能單色,應說明原圖劃法或課文為變化畫法。(3)該法更適用於閱讀筆記、學習及思考方法,而非止於課程筆記。本單元定位為筆記、學習及思考方法較宏觀,不獨更具學習價值,亦更能引起學習興趣。(4)課文p.26所列心智圖中「中古大學」應繫於「大學性格」之下,「現代大學」又隸於「中古大學」,蓋一則此同論世界精神,超國界之性格;二則「大學性格」與「起源」、「University原義」、「原型」同級並列。
14.課文p.2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
案:相對於p.11「一、課前的準備」、p.14「二、課程筆記的方法」,則p.2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應改「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否則,「(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即屬於「二、課程筆記的方法」,課後檢查與複習豈課程筆記之方法?
15.課文p.46行2:「…簫燃物外」,「簫」應作「蕭」。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