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請客

甲.轉載-王力<請客>及其內容
(一)王文:
中國人是最喜歡請客的一個民族。從搶付車費,搶會鈔,以至於大宴客,沒有一件事不足以表示中國是一個禮讓之邦。我的錢就是你的錢,你的錢也就是我的錢,大家不分彼此;你可以吃我的,用我的,因為咱們是一家人。這種情形,西洋人覺得很奇怪。恕我淺陋,我沒有見過西洋人搶付過車費,或搶會過鈔。我們在歐洲做學生的時代,因為窮,大家也主張「西化」,飯館裏吃飯,各自付各自的錢,相約不搶著會鈔。西洋人宴客是有的,但是極不輕易有一次,最普通的只是來一個茶會,並不像中國人這樣常常請朋友吃飯。這些事情,都顯得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
其實,中國人這種應酬是利用人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不花錢可以白坐車,白吃飯,白看戲,等等,受惠的人應該是高興的。一高興,再高興,三高興,高興的次數越多,被請的人對於請客的人就越有好印象。如果被請的人比我的地位高,他可以「有求必應」,助我陞官發財;如果被請的人比我的地位低,他也可以到處吹噓,逢人說項,增加我的聲譽,間接於我有益。中國人向來主張「受人錢財,與人消災」的,不花錢而可以白坐車,白吃飯,白看戲,也就等於受人錢財,若不與人消災,就該為人造福。由此看來,請客乃是一種「小往大來」的政策,請客的錢不是白花的。知道了這一個道理,我們就明白為什麼對於親弟兄計較錙銖,甚至對於結髮夫妻不肯「共產」的人,為請客而揮霍千金,亳無吝色;又明白為什麼家無儋石,對泣牛衣的人偏有請客的閒錢。原來大多數人的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權謀!
青蚨在荷包裏飛出去是令人心痛的,而「小往大來」的遠景卻是誘惑人的,在這極端矛盾的心情之下,可就苦了那些一毛不拔的慳吝者。當在搶付車費,搶會鈔,或搶買戲票的時候,為了面子關係,不好意思不「搶」,為了荷包關係,卻又不敢堅持要「搶」,結果是得收手時且收手,面子顧全了,荷包仍舊不空。最糟糕的是遇著了同道的人,你一搶他就放鬆,結果雖是「求仁得仁」,卻變了啞子吃黃連,心裏有說不出的苦。不過,慳吝的人也未嘗不請客;有時候,他們請客的次數要比普通人更多,因為吝者必貪,貪者畢竟抵不住那「小往大來」的遠景的誘惑。於是他們想拿最低的代價去博取最大的利益:每次請客吃飯,東西揀最便宜的吃,分量越少越好,最好是使客人容易飽,容易膩,而主人所費又不多。甚至連請幾天,昨晚剩的菜今天還可以吃,雖然讓客人吃別人的餘唾頗為不恭,然而請客畢竟是請客,餘唾吃了之後,仍舊不怕他不說一聲「謝謝」。這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外有權謀!
話又說回來了,請客真的是一種好風氣嗎?真的能聯絡感情嗎?我曾經親耳聽見搶會了鈔的人背面罵那讓步不堅持要搶的人,說他小器,說他卑鄙。我又曾經親耳聽見吃了人家的酒飯的人一出大門就批評主人:五溜魚只有半邊,清燉鷄只有半隻,烟臭如蕕,酒淡如水,廚子烹調無術,主人招待不週!可見中國既有了搶付錢的習俗,不搶付錢竟像是私德有虧,於友誼有損;又有了濫請客的風尚,不請客的固然被認為不善交際,請客如果請得不痛快,那錢也只等於白花。勿謂郇廚既擾,即盡銜恩;須防金盌雖傾,終難飽德。老饕未饜,微祿半銷!「小往大來」的請客哲學真是害人不淺!
被請的人有時候也很苦:明知受人錢財就得與人消災,但是又沒有拒絕的勇氣,於是計劃「還席」或「回請」。受了人家的好處,再奉還若干好處給人家,這樣就算兩相抵銷,不再負報答的責任。其實這樣設想是自尋煩惱。最乾脆的辦法是既不請人,也不怕被人請。如果有人搶著代我付車費或會鈔,我就一聲不響地,讓我的青蚨「回籠」。如果有人請我吃大菜我就兩肩承一口,去吃了就走,不耐煩道一聲謝,更不理會什麼是一飯之恩。假使人人如此,中國可以歸真返樸,社會上可以少了許多虛偽的行為,而政府也不再需要提倡儉約和禁止宴會了。(三十二年十月三日,生活導報第四十三期。)[王力:《龍蟲並雕齋瑣語》,香港:波文書局,1973,據觀察社1949年版重印,p.69-71]
(二)王文之內容要點
1.請客的風氣:
(1)中國: 搶付錢,常請朋友吃飯。
(2)西方: 各自付錢,極不輕易有一次請客。
作者的意見: 表面讚揚中國是禮義之邦,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實際上諷刺中國人濫請客的風氣。
2. 請客的目的:
(1)請地位高的人吃喝:他可以有求必應,助我升官發財。
(2)請地位低的人吃喝:他可以逢人說項,增加我的聲譽。
作者的評論:a.原來請客是一種「小往大來」的政策,請客的錢不是白花的。b.大多數人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權謀。
3.請客的手段:
(1) 得收手時且收手,否則遇著同道中人,你一搶他就放手,結果雖是求仁得仁,但卻變了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2) 揀最便宜,最易飽,最易膩,份量又少的東西宴客。
(3)連請幾天客,使吃剩的菜還可以用來多請幾回客。
作者的評論:這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中有權謀。
4.請客的壞效果:
(1)破壞感情: 搶會了鈔的人背面罵那讓步不堅持要搶的人,說他小器,說他卑鄙。
(2)白花金錢: 被請的人一出大門就批評主人食物不佳,招待不周。
(3)自尋煩惱: 受了人家錢財,不能替人消災,又沒有拒絕的勇氣,於是計劃還席,或回客,以兩相抵銷,不再負報答的責任。
5.杜絕請客的最佳辦法:
(1)自己決不請客。
(2)別人請客,去吃了就走,不耐煩道一聲謝,更不理會甚麼是一飯之恩。
6.作者的寄望:
人人不請客,中國社會就可以歸真返樸,社會上可以少了許多虛偽的行為,而政府也不再需要提倡儉約和禁止宴會了。
乙.轉載-《人間萬事》請客之道 文/星雲大師 2007.12.7-妙音書院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在人間生活,請客是常有的事。人際間的應酬往來,相互請吃飯,中外皆然。甚至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在餐桌上,比在會議桌更容易解決問題。」可見吃飯不但是交際應酬,也是處理事情的大好時機。
一般人請人吃飯,總以為上等菜餚就能讓賓客吃得歡喜,就是一次成功的宴會。其實不盡然,因為賓客接受邀請,不光只是為了來吃菜,主人的心意更重要,因此請客的一些相關事項,都不能疏忽。例如,環境的布置、氣氛的營造,甚至講究的碗盤、準備的茶點等,各種細節都能面面俱到,才能稱得上是成功的宴會。尤其,請客應該注意如下數點:
一、不只是吃美味,而是吃盛情:一場宴會,如果備辦了豐盛鮮美的菜餚,但主人待客冷淡,給人感覺他不歡喜、不情願請客,如此即使滿桌的珍饈美味、鵝肝熊掌,客人也會食不知味。
二、不只是吃盛饌,而是吃環境:宴請客人,主人儘管再怎麼盛情,菜餚再怎麼鮮美可口,如果請客的環境不懂得布置一些書畫花卉,營造氣氛,甚至空間狹窄、空氣不流通、光線不明亮,讓客人坐在裡面,猶如置身火爐,悶熱難耐,他怎麼能體會你請客的心意呢?
三、不只是吃料理,而是吃歡喜:一般人以為,請客不就是準備上等料理,酒菜皆全,這就是請客。其實不然,請客人吃飯,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吃得歡喜。有的是從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飯菜中嚐到歡喜,有的是從主人親切的招呼中感到歡喜,有的是從耳朵裡聽出歡喜,例如播放一首音樂,或是主人講話幽默風趣,都能增添客人的歡喜,讓宴會更成功,更出色。
四、不只是吃多少,而是吃尊嚴:客人接受邀宴,要讓他感受到無比的尊嚴,無比的榮耀。例如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或是現場「群賢畢至」、「貴客盈門」,大家高談闊論,語笑風生,讓參加者都受到尊重,感覺參加這個聚會,是無上榮耀,有無比意義,這比吃什麼都重要。
五、不只是吃飲食,而是吃讚美:請客,當然是以飲食為主,茶水為輔,但是比飲食茶水更重要的,就是讚美。因為每一個人的天性,都喜歡別人替他戴高帽子,給他讚歎。如果是女性,喜歡別人讚美她美麗大方;如係男性,歡喜聽到人家說他英勇果斷。總之,適當而得體的讚美,實為重要。但千萬不能過分,不然拍馬屁拍到馬腿上,也是不當。所以飲食、語言,都要有度才好。
六、不只是吃手藝,而是吃法味:請客吃飯,一道道的佳餚美食,手藝高超固然重要,但美食之外,還要有法味才好。所謂「法味」,就是主人或座中賓客,不斷有人說出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高論,或是做人的箴言,能令人心開意解,能給人反省覺悟,如此法味,比飲食的美味,更為重要。
一場宴會,要讓與會賓客都能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讓他們不只吃到菜餚,而能吃到主人的心意,這就要靠主人的用心。每一個細節都能注意,才能成就一場賓主盡歡的盛宴。

丙.梁案:
二文均是特稱命題。正如歐陽脩<朋黨論>所論,有同道之朋與同利之朋:「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王文針對私利之宴而發,星雲大師就公益或感情之席而興,「惟幸吾人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祇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或以為歌咏瑟聲適、怨、清、和之音樂意境;或以為為侍婢錦瑟而作之情歌;或以為詩人悼念亡妻之挽歌;或以為自述詩歌創作;或以為诗人回顧、反思平生遭際之作;或以為內容無需討論,詩中之象徵意義有待專家各抒己見;或以為實李商隱傷「隱」之作;金性堯疑是自傷身世,又苦於難以排解之作,然腹聯存疑;劉學鍇以為詩人追憶華年往事,不勝惘然之作,而往事包涵傷身世、詠悼亡、述創作等。

第一單元 課程筆記商榷(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初版)

第一單元 課程筆記商榷(2007初版)
1.課文p.9-11:課文第一單元課程筆記之「貳、單元介紹」,包括「一、何謂筆記」、「二、為何要做筆記」、「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三項。
案:課文「單元介紹」著重說明筆記之定義與重要性,並未介紹本單元之重點:課堂筆記之方法。本書其他單元類似寫法,宜補足未備事項。
2. 課文p.10「二、為何要做筆記」與「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分列。
案:(1)筆記之種類不一,記筆記之功能即包含課堂筆記,記筆記之基本功能不因記錄地點或方式而異;如突出課堂筆記之功能而分列,應就其特有者言之。(2)比對課文「二、為何要做筆記」與「三、課堂做筆記的好處」,前者有兩處涉及後者,當移入,因課文將前、後二者分列,自當有所區隔。(3)前者大於後者,前者何以未如後者分項敘述?
3.課文p.13述「預習筆記格式」之九項步驟。
案:(1)課文「綱要欄」所列九項為預習筆記之「步驟」,不宜列於綱要欄,應列於相關位置。(2)課文綱要欄第一點應改列於「姓名」等之上,作:「先於『主題欄』寫下作者姓名與所讀章節之名稱等」。(3)「綱要欄」增列:「將閱讀教材所得之綱要列於本欄」,且綱要欄不應與「筆記欄」等寬。(4)課文綱要欄第二點謂:「將副標題或者是有用的資訊寫在章節首頁」,然而,此為預習筆記,如何寫於章節首頁?APA格式於題目之副標題外,方另有「副標題」,本項可刪。如依APA或其他格式,課文應說明。(5)課文綱要欄第五點:「列出各章節的主要標題」,應改列「筆記欄」為第一點。(6)課文綱要欄第四點謂:「寫下文章破題段落的摘要」,當改列筆記欄為第二點,作:「寫下主題段之摘要」。因破題段固有概括全文中心思想者,然亦或為引出主要內容作鋪墊而已;主題亦可出現於中間段或結尾段;敘述性文章往往無明顯主題段。(7)課文綱要欄第六點云:「讀每個選讀段落的第一句」,當改列筆記欄為第三點,作:「以段落中心句為基礎,扼要寫出全文各段重點,包括寫出疑問,嘗試回答、查明專有名詞之意義與解釋等。」一則段落第一句未必為「中心句」;二則合併課文綱要欄第九點,因不應最後一點方「讀整篇文章並寫下筆記」?(8)課文綱要欄第七點:「如有圖表,一定要記得讀圖表的說明」,當改列筆記欄為第四點。(9)課文綱要欄第八點謂:「至少列出整篇文章三個重點」,惟文章重點數應隨文而定,改列筆記欄第五點,作:「列出全文主要重點」。(10)綱要欄第三點既標「『讀完後』列出你的疑問,並將可能會出現在考試的部份列出」,何以列第三?當改列筆記欄而移最後第六點,作:「讀完後,列出疑問,並將可能考試部分寫明」。
一般預習筆記格式亦作三欄,增列「備註欄」,可寫教材之疑點與難點,個人之體會、看法、學習方法,並將本項列於備註欄。
據以上所述,預習筆記格式與步驟當如下表:
先於「主題欄」寫下作者姓名與所讀章節之名稱等:
姓名:日期:
主題:課程:
綱要欄筆記欄
將閱讀教材所得之綱要列於本欄
(起目錄、索引之作用)
1.依序閱讀全文,列出各章節之主要標題
2.寫下主題段之摘要
3.以段落中心句為基礎,扼要寫出全文各段重點;包括寫出疑問,嘗試回答、已查專有名詞之意義與解釋等
4.如有圖表,須先閱讀圖表之說明
5.列出全文主要重點
6.讀完後,列出疑問,並將可能考試部分寫明
4. 課文p.17:「你可以把『government』寫成『govt』...『for example』簡寫成『eg.』,『from』簡寫成『f』…『w/』代表『with』、『w/o』代表『without』。」
案:「ex.」為英文「example」之縮寫。「e.g.」乃拉丁文「exempli gratia」之縮寫,英文「for example」之意,並非「for example」簡寫成「eg.」;且並無「eg.」之縮略語。「from」並無簡寫成「f」之說,「fr.」方為「from」之簡寫。「w.」代表「with」,並非「w/」。當然,如只是個人筆記,自可任意設定;如為教材,則必須符合規範化。
5.課文p.22-23將康乃爾筆記法分為三欄之疑問。
案:(1)左側為「複習欄」,似有可商。本法之要點在於將紙張左側留出部分空間,右側記錄聽講內容;聽畢,根據筆記內容,於紙張左側補上提示性或總結性之標題、詞語或句子(亦見課文p.23),因而此法又稱「關鍵字筆記法」,左欄為「關鍵字欄」(keyword column)「提示欄」(Cue Column)或「recall column」 ,坊間題「複習欄」,不確;如左欄為「複習欄」,與課文5R之「複習」(review)重複;左欄亦非簡單之「複習」。(2)課文確定三欄欄位後,云本法要能掌握「5R」,但三欄與「5R」又似兩節,毫無關聯。事實不然,「5R」應據三欄運作。
6.課文p.18整理金文有關大學人才之培養(課文p.19附註:「參見附錄金耀基<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並列四項。
案:(1)該段落構成之方式為選擇式而非並列式,應加註「因國家文化之別而有異」,或如:
大學之人才培養:
1.十九世紀牛津、劍橋:文化型紳士與行政人才
2.美國博雅書院:民主社會公民
3.蘇聯:技術人才
4.工業化社會:各業「人力」
(2)課文不當將「文化型紳士與行政人才」分列為二,原文用「與」字。(3)課文遺漏第四點「工業化社會之人才培養:各業人力」。(4)課文續引學校教育之四大目標,然課文附錄金文並未見該段文章。
7.課文p.21歸納金文有關大學的理想和性格的變化,列出四階段。
案:課文遺漏1963前加州大學校長克爾之專著<大學之功能>,該書乃了解當代大學不可不讀之書,當補齊。
8.課文P.22謂「複習欄」可以記錄主題、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六項。課文P.23則謂「複習欄」乃根據筆記內容,於紙張左邊補上提示性或總結性之標題、詞語或句子。課文p.23於「濃縮」下又云:將「筆記欄」記錄之資訊摘要於「複習欄」中,並寫下授課內容之主題、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
案:(1)應將三處整合為一。(2)左欄乃將右欄「概括」為提示性或總結性之關鍵語詞、語句,或簡短標題,即寫下授課內容之主題,並可附記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考試重點、與主題相關讀物,或提醒自己應注意之處。
9.課文P.22謂下欄為「摘要欄」;又謂此區可以寫下聽講內容之摘要、幾個重要觀點、有疑問處等。
案:(1)課文多處提及「摘要」,究係一般動詞,或「摘要」體?不如譯「概要欄」。(2)筆記欄即記聽講內容之要點,課文複習欄亦已記對於不懂處之質疑、不了解之詞彙?本欄應與上二欄有所區分。
10.課文P.23譯「Recite」為「練習」。
案:本字於此有背誦、詳述、列舉之義,不如譯「複述」;「Exercise」方為「練習」。
11.課文p.23譯「Reflect」為「反應」。
案:「反應」與內文所述較難貼合,實則本字於此有認真反覆思考、深思、反省之義,不如譯「反思」。
12.課文p.23「Review」譯「複習」。
案:本字有再考慮、再檢查、重新探討之義,於此較貼切,因已經歷recite、reflect,不如譯「檢討」;且譯複習,亦與課文左欄名稱相重。另謂每週花十分鐘,恐無規範性,應係至少十分鐘或迅速之意
13.課文p.25-26有關心智繪圖法。
案:(1)心智繪圖法之繪圖步驟可更明確。(2)該圖與東尼繪圖原則不同如心智原圖不可能單色,應說明原圖劃法或課文為變化畫法。(3)該法更適用於閱讀筆記、學習及思考方法,而非止於課程筆記。本單元定位為筆記、學習及思考方法較宏觀,不獨更具學習價值,亦更能引起學習興趣。(4)課文p.26所列心智圖中「中古大學」應繫於「大學性格」之下,「現代大學」又隸於「中古大學」,蓋一則此同論世界精神,超國界之性格;二則「大學性格」與「起源」、「University原義」、「原型」同級並列。
14.課文p.2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
案:相對於p.11「一、課前的準備」、p.14「二、課程筆記的方法」,則p.2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應改「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否則,「(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即屬於「二、課程筆記的方法」,課後檢查與複習豈課程筆記之方法?
15.課文p.46行2:「…簫燃物外」,「簫」應作「蕭」。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魔法棒(大學國文魔法書2007版)

魔法棒
一、課程筆記:
選擇:4選1
1. 有關大學發展之敘述:「在工業化的社會中,高等教育已被企業家和科技官僚看成是一種人力投資,而大學則成為知識工廠」,比較符合實際。下列均非:各國大學之直接源頭是中國古代的大學、現代大學比古代大學還重視品行教育、知識象牙塔與社會服務站之界線越來越明顯。
2. 金耀基先生對理想大學的看法:發展知識(研究)和傳授知識(教學)應該並重。下列均非:學校規模越大,愈符合經濟效益、大學應廣設職業訓練課程、學術應屈服於政治權力,以維持社會安定。
3. 便條紙不適合用來做筆記。下列均適合:筆記型電腦、活頁筆記本、PDA。

簡答:
1. 摘錄文章中一段落,內容談到大學教育應該強調專業知識技能或注重學生的人格陶養之論述,要同學注明其標題,表達你對內容結構的理解。
2. 摘錄文章中兩個段落,內容敘述蔡元培先生對大學精神之堅持:學術自由、學術容忍、學術尊嚴之論述,要同學用圖形或表格來表達你對上述兩個段落的了解。
3. 列出一篇文章,要同學寫出階層式大綱:主要標題與次要標題。

短文寫作:200字
以金耀基先生<大學之理念、性格及其問題>為基礎,加上個人體會,說明何謂真正大學?

二、讀書報告:
選擇:
1. 查學位論文,應該到國家圖書館的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詢:因學位指博碩士也。
2. 標準的參考文獻標註格式:
作者姓名:書名,出版地:出版公司,出版年
3. 以中國古代建築工程之發展為題,開列參考書目:
考工記、天工開物、夢溪筆談
4. 本校圖書館並未提供圖書外送之服務。


三、自傳及履歷:
選擇:
1. 求職自傳:可以反應個人不同階段之成長與思維,下列均非:誇大、不具體、用火星文。
2. 求職履歷:相當於一個人之門面,撰寫時應力求慎重。下列均非;利用大頭貼或生活照、使用四種以上之字型、使用書面履歷而避免上網填寫電子履歷。

●文章改寫:
列出一篇自傳,訂正文中所用火星文、俗語,或不當用語等。

四、簡報:
選擇:
正式場合之簡報:可以反應個人的知識組織與口語表達能力。下列均非:不講求圖表搭配、注重修辭、不宜事先安排演練。

簡報製作:
以本學期各單元之授課內容,製作一份簡報投影片,說明本校大一國文課程之內容與特色。

五、摘要:
選擇
摘要:簡要說明原文內容、如實呈現原著觀點、無論由何人撰寫,其內容應與原著相近;不可附加個人意見。

●寫作:
列出一篇文章,要同學以100字說明其中心概念與300字摘要。

六、企劃書:
選擇:
1.企劃書之製作步驟:問題-蒐集與整理資料-創意-與各單位溝通協調-撰寫-檢討。
2.擬定企劃書最需具備之能力:邏輯思考、溝通協調、創意聯想,而非領導統馭。
3.不屬於企劃書之撰寫步驟:聯絡買主。
4.注意企劃書之格式與要素,但企畫書並無相當固定之格式。
5.6.考對廣告詞與成語等之理解。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劉卲《人物志‧英雄》與楊牧〈林冲夜奔〉探討

《大學國文交響曲》(2008.8.初版第三刷)校讀記






五、第三單元 千古論英雄






1.課文p.49行5-9謂曹魏劉卲《人物志‧英雄》以清晰明確之
定義,界定「英雄」一詞,使人物之品評更為聚焦;今人楊牧
新詩 <林冲夜奔>以《水滸傳》中林冲之故事為素材。在形象
上,林冲此一角色具多樣性,而前者之英雄則具獨斷性。古今
二文相照,可以觀察人物塑造之方式。

案:劉書自《隋唐‧經籍志》以後皆列于名家,《四庫全書》
則歸入子部、雜家類一,所論乃人物之品評而非形象之塑造,
課文亦謂「人物的品評」;〈林冲夜奔〉以《水滸傳》中林冲
之故事為素材,刻繪其英雄形象。二文性質不同,一屬感受性
體驗之描寫,一屬邏輯之推演,經由二文可以觀察人物塑造與
人物品評之方式。



課文又謂在形象上,〈林冲夜奔〉之林冲此一角色具多樣性,
而劉文之英雄「具獨斷性」。

案:二文性質不同,劉文重點在於論理,而非文學形象之描繪
。吾人以為獨斷一詞多義,可解為獨自決斷、專斷。《管子‧
霸言》:「夫權者,神聖之所資也。獨明者,天下之利器也;
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又<明法解>「明主者,兼聽獨
斷,多其門戶。」《韓非子‧孤憤》:「 今大臣執柄獨斷,而
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又<外儲說右上> 引《申子》曰
:「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顧廣圻作「王」,與上「明」、「聰」韻)。」《商君書‧修
權》:「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制獨斷於君,
則威;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姦無端。」當吾人於溝通
時不斷對念、人物、權威作評價,即所謂獨斷性
(arbitrary)。從心判斷過程言,絕對之獨斷自始不存在;
從判斷主體言,自始非獨斷者。
歷史學除史實外,尚需理解與解釋,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
問中》指明史學研究分二類:「高明者多獨之學,沉潛者尚
考索之功。天下之學術,不能不具此二途。」獨斷之學要求學
者要有獨創之見。
但高明之獨斷必定有賴於考索之功,否則獨斷就難免淪為武斷
當個人評事論理之獨斷性端賴權威,缺乏對事物自覺、正確
之認識,盲目自信,拒絕他人之合理意見,將使人變成獨斷封
閉,即成為所謂獨斷論或獨斷主義( dogmatism )。
獨斷論一詞源於德國哲學家康得,一種用片面、孤立、絕對之
觀點分析並解決問題之形而上學觀點。泛指主觀武斷、反科學
之哲學理論。於真理問題上指僵化、凝固、崇尚絕對主義之學
說。

相較於文學、藝術作品更能保持多義性、不確定性、開放性,
而非孜孜於宇宙與人生之謎之終極答案,一般指獨斷性為單一
、武斷。其實,劉文以自覺性之標準,自多重角度鑒析英雄之
意蘊,吾人可以檢討其個人標準,但並無「獨斷論」唯我獨是
之傾向。任何人之理性議論而成一家獨斷之言,非獨斷論也。






2.課文p.49倒數行4:文本「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
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云云另起一段。
案:此數句當屬上段,因劉書所論「英雄」為一完整概念,不

可割裂。劉卲基於「英雄」為一整體概念之前提,為界定其涵
義而析辨「英」與「雄」之內蘊,以說明「英雄」得名之緣由
,此合而分之也。故釋「英」與「雄」後,即續云:「若校其
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此分而
合之也。


3.課文p.49倒數行2:「是以,英以其聰謀始」。
案:程本、四部叢刊本「是以」之「以」作「故」。
又p.49倒數行2—p.50行1:文本「是故英以其聰謀始,…然後
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案:此宜自為一段,蓋此自正面說明偏於英或雄之英雄各須具

備之三大要素。


4.課文p.50行5—9:文本「必聰能謀始,…雄可以為將。」
案:此宜自為一段,蓋此論述兩種偏材型英雄之實例。
5.課文p.50行12:文本「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
故群雄服之」云云。
案:「高祖」當下屬,蓋此分論項羽、劉邦,前以項羽起,此

自亦以「劉邦」起,「英分多」云云均屬劉邦之評論也。《史
記‧張丞相列傳》:「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
。」句法同。
又行13「才」程本、四部叢刊本作「材」。


6.課文p.50倒數行10下未注明《人物志》版本依據,本人講義
作:「(文本據明萬曆程榮輯《漢魏叢書本》,程刻本用萬曆
劉元霖本,劉本又據隆慶六年鄭旻刻本;並參校四部叢刊所收
上海涵芬樓景印明正德刊本,此本實直接影印鄭本。)」


7.課文p.52倒數行9:「我看他步履迅速」未分段。
案:原刊本自此另成一段,因《楊牧詩集Ⅰ》跨頁,課文致

誤。

課文p.54行9:「林冲命不該絕」未分段。
案:原刊本自此另成一段,因《楊牧詩集Ⅰ》跨頁,課文致

誤。

課文p.54行11—12:「風你/用力颳」、P.56行6:「風啊/你
颳吧」。
案:原刊本「颳」均作「括」,《楊牧詩集Ⅰ》均作「颳」。
《紅樓夢》第五一回作「刮風」:「王夫人 笑道:『這也是
好主意,刮風下雪倒便宜。』」刮風,吹風,今人亦作
「括」、「颳」。

P.54倒數行10:「這漢子果然回頭來推門」未分段。
案:原刊本、《楊牧詩集Ⅰ》自此均另成一段。

P.55、56第三折甲、乙、丙標題「林聲」並為「林冲聲」之

誤。

p.56又行6—7:「把我吹離/這漩渦」。
案:原刊本「漩渦」作「旋渦」。旋渦,謂水流旋轉成螺旋形
。 元袁桷《播州宣撫楊資德》詩:「教民風偃草,撫俗水旋
。」 漩渦義同。

又行9:「仗花鎗」。
案:原刊本「仗」作「杖」。杖、仗義同,握,執持。《書‧

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但第六回有用
「仗 之例。

課文p.57第四折四節均以「山是憂戚的樣子」縮兩字作結,與
本折各節以「風靜了,我是」起,為本詩最成功之重複句,強
調「魚龍嗚咽」之詩情,課本誤與首字齊,原刊本第四節亦誤


8.課文p.58倒數行10:「劉劭」之「劭」應作「卲」,俗本誤
劭若邵,與其字「孔才」不諧,恐積非而難成是也。課文中
「劭」字均應定正。

9.課文p.58倒數行8:「初為廣平吏」。
案:此「吏」上脫「計」字,《三國志‧魏書》本傳謂:「建

安中,為計吏,詣許。」計吏為郡府屬官,管理地方户赋,八
或九品。




10.課文P.59行5:《燈船》(1968)。
案:1968應1966之誤。

又行6—10課文謂《楊牧詩集Ⅱ》收1974—1985年作品,為北
斗行(1978)、禁忌的遊戲(1980)、海岸七疊(1980)、
有人(1986,台北:洪範)、完整的寓言(1991)、時光命
題(1997)等之合集。
案:《楊牧詩集Ⅱ》明言收1974—1985年作品,課文亦述及之
,自不可能含完整的寓言(1991)、時光命題(1997)。
又涉事(2001,台北:洪範)、介殼蟲(2006,台北:洪範)
等近作,何以省略


11.課文P.59-60述品鑑人物的起源與時代背景,然無<英雄>
本文內涵與論證過程之推演,則似無益於選文之初衷!


12.課文p.59倒數行6:「如建安二十二年的<求賢詔>云云。
案:一般泛云求賢令,而非<求賢詔>,終其一生未廢漢自立
。曹操求才三令:建安 十五年頒佈《求賢令》;建安十九年
《舉士令》,一作《敕 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見《三國
志‧魏書‧武帝紀》);建 安二十二年頒《求逸才令》,一作
《舉賢勿拘品行令》(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
書》)。


13.課文p.60行11—13 謂:「劉卲認為『人材有能 而不能
猶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蔡邕曾對這句話註 :『函
鼎若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焦而不 熟,大
用於少,故有所不宜也。』點出人才之用重其 『宜』。」
案:劉卲原文上有「或曰」,該文並非劉卲語;且下文有「豈
有能大而不能小乎」 ,以駁大鼎不能烹雞之說,課文說誤。課
文所引蔡邕語,亦並非皆蔡邕語,《後漢書˙卷八十˙文苑傳
下˙邊讓傳》引蔡邕云:「『傳曰:函牛之鼎以亨雞,多汁則
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於小用,固有
所不宜也。」可知函牛之鼎之喻出於「傳」,而蔡邕加以申論
。《蔡中郎文集》載<薦邊文禮>:「傳曰:『函牛之鼎以烹
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焦而不可熟。』大器之於小用
,固有所不宜也。」(據正德乙亥蘭雪堂本、清光緒七年陸心
源十萬卷樓重雕明蘭雪堂本;且二本引舊本注云:「一曰市丘
之鼎」。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應言》校釋引「淡」作
「澹」;「焦而不可熟」作「燋而不熟」)二文與課文所引俱
異。

另《呂氏春秋‧應言》引白圭對魏王語:「市丘之鼎 以烹雞,
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


14.課文p.60行15—20以劉卲將人才分為三類:a.聖人:中和
淡,總達眾材者。b.兼材:以道德為品評標準,在仁義禮上
現特殊者。c.偏材:擁有特殊技能的人。
案:據<九徵>,劉卲以為人才素質生成的決定因素是元一與

陰陽五行之氣。五行之氣具有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屬性。因每
人秉受五行之氣不同,故五種生理素質之完善程度亦不同,五
常之道德品質自亦不同。劉氏又將當代十分重視人才品評之儀
容聲色神精六徵與五行相容,而創為九徵之說,從而形成三等
人材。<九徵>云:「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
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
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
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
全材之人即聖人或理想之君王,九徵皆至,純粹之德也。兼材

之人即賢人或理想之宰相,其九徵狀態為具體而微。偏材之人
即一般大臣。由此可知,三等人才並非課文數語所可解釋;亦
非僅兼材以道德為品評標準;且劉氏之「德」乃以五行說改造
《尚書‧皋陶謨》中九德,並融合其他儒家經典而成,非一般
意義之品德。





15.課文p.60倒數行7—5謂劉卲將英與雄分別解釋之,有所謂
「聰明秀出」與「膽力過人」之別,英可以為相,而雄可以為
將,要兼具英與雄者,才可以成為最高的領導者。
案:劉書所論「英雄」為一完整概念,不可割裂,課文說誤。
劉卲基於「英雄」為一整概念之前提,為界定其涵義而析辨英
與雄之內蘊,以說明「英雄」得名之緣由,此合而分之也。故
分釋英與雄後,即續云:「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
,取彼一分,然後乃成。」此分而合之也。
劉文將英雄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之
英雄:「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乃]可以為
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然後]乃可
以為雄,韓信是也。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
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此所
謂「英」或「雄」,乃指偏於英或偏於雄之英雄,蓋「體分不
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課文謂「英可以為相,而雄可
以為將,要兼具英與雄者,才可以成為最高的領導者」,將英
或雄與英雄對立,已誤解此處英或雄之涵義矣!
第二類為「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
之英雄。但高祖之英分又多於項羽,故能「宅有天下」,或
即課文所謂「最高的領導者」。






16.課文p.60—61述弗斯特之圓形人物與扁平人物,然舉 《三
演義》中曹操、阿斗為例,何不據此分析與課文正 相關之水
人物?

又p.61行8:「依循箸…」中「箸」為訛字。

17.課文P.61—62敘述《三國演義》以劉禪聽信流言召回諸葛

、召回姜維,倉皇出降,樂不思蜀,塑造為「扶不起的阿
斗」之形象。即使歷史上劉禪並不只是如此平板、簡單,但
者顯然有意只讓讀者見其無能一面,為庸君定下典型,即扁平
人物之典範。
案:《三國志‧譙周傳》注引晉孫盛云:「《春秋》之義,國
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謂萬乘之君
偷生茍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
未盡。何者?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
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
水峻隔,絕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徵
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從,吳之三師承
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於必亡邪?」
文所說雖亦有本,然而,劉禪繼位前期確實聽從父親遺命,
權于丞相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三國志‧諸葛亮傳》: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晉書‧李密傳》:「司空張華
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
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
魏,任黄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李密以劉禪作為國
,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比擬,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 業,劉禪
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因劉禪與諸葛亮等大臣關係大致
。陳壽《三國志‧後主傳》以劉禪為「素絲」,早年得諸葛
輔助,「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但後來寵信黃皓,敗壞政
,卻是「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所論與李密同,知阿斗闇
評價在人間,胡為一偏以見之焉?
諸葛亮用人失誤而內疚之時,劉禪寬慰諸葛亮曰:「勝負乃兵
家常事!」諸葛亮因錯自貶三級,然於諸葛亮再勝後,遂即
此恢復其職務。
《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載,魏延叛亂被殺 ,劉對於魏延並
概否定,而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賜棺槨葬
之。」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譙周與老臣董允上書勸諫,劉禪僅感無
可奈何耳,非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後主劉禪於中國歷代帝王中
,乃較少對大臣動刀之君,誠屬難得。
諸葛亮卒後,據《三國志》, 劉禪廢除丞相制,設立尚書令、
大將軍與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 ,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
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以乘其釁。」〈《三
志‧蔣琬費禕姜維傳》〉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休
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之政,除對外戰爭外,
親自處理國內軍政事務達19年之久,不可其無才智也。
當魏軍鄧艾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 劉禪之所寧背駡名而不
作辯解,《三國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載鄧艾書所
「全國上」之策。
其後劉後主送往洛。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
度,僮婢人。劉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
宴款待,以歌舞興。當演奏蜀地樂曲時,蜀舊臣油然興
傷懷之情淚流滿劉禪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
狀,問頗思蜀否?答以「此間樂,不思蜀!」此見《三
國志‧後主傳》 引晉習鑿齒《漢春秋》)後世用「阿斗」
「扶不起的劉阿斗」為庸主之典型,亦形軟弱沒有
大志,不思振作者。 瞿秋白 《亂彈‧水陸道場》:「他們不
客氣的說:『人民蠢如鹿豕、笨如牛馬,人民是阿斗─昏庸無
用、不知不覺的昏君,只有他們自己才是精明強幹、大獨握
諸葛亮。』」巴金《隨想錄‧<小人‧大人‧長官>》:「
常常想:倘使我自己不爭氣,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事都靠
青天、海青天,一個青天,兩個青天,能解決多少問呢?」
實則周壽昌《三國志集解》已「恐失實,不
自全耳!」
故劉後主之人物形與扁物之單一性、靜態性不合,而
流俗以單一視角目非其,亦難以「即使歷史上劉禪並
不只是這樣平版簡物」其說。小說人物容可虛構、渲
染,要以揭示性為鵠的也。中外文學之扁形人物比比
皆是,曷不更例以示義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李逵
邪!


18.p.62—64長篇幅述《水滸傳》中之林冲,而於<林冲夜奔
著墨不多,僅敘四折之敘述者,然原詩涉及《水滸傳》3—12
、 15、19多回,何不將《水滸傳》中之林冲融入其中,並
析其 寫作手法,方有助於楊牧長詩之解讀。

又p.62倒數行8:「頭名狀」應作「投名狀」。因有所請託而
向人投進表示誠敬之具名書帖;王倫佔據梁山時,用為殺人獻
頭,以表誠心之隱語,見《水滸傳》第十一回。






19.課文述水滸故事,P.63行2起提及《水滸傳》回目,所據底
本應係P.67行1所著錄台北:里仁書局《水滸全傳校注》,因
水滸版本繁多,課文於文中應註明,以免混淆。

又課文所題書目為施耐庵《全滸全傳校注》,恐誤,首「全」
字係「水」之訛;施無校注之事,應改題李泉、張永鑫。

又p.63行12:「一節」中「節」為訛字。
20.課文P.63倒數行13謂本詩借用元雜劇之關目、結構,但課
並未指出何處借用元雜劇之關目,吾人徧尋不獲,亦與本詩
者言取材於《水滸》不合。


21.課文P.64倒數行14謂以劉卲之標準,兼備智力及膽識者才

能成為英雄。
案:非是。劉文將英雄分為偏材型與兼材型兩類如上述,後者
兼備聰、明與膽、力;前者則「各以二分,取彼一分」。
據吾人所述,林冲應屬韓信可為將帥之等級,而為偏材型之英
雄。蓋林冲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藝高強,膽力蓋世;
處於接踵而來之變故,亦能沈著以對,不魯莽行事,以至於最
後反對接受招安,應是「智足斷事」之人。但在「見機」方面
處於被動,不能洞察小人如高太尉、高衙內、陸謙等之陰險狡
詐,僅合於劉卲所論偏材型英雄—偏於雄之英雄,而非兼材型
英雄。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在梁山泊諸好漢之中
,有大將風度的,似只有林冲一人。」因課文誤解劉文,故出
現矛盾之說,一則謂其「有智」、「有謀」,一則又謂其「在
謀始、見機」等方面處於被動,他再三猶豫是否值得放棄美好
的生活與權貴攤牌;實則林冲之隱忍,非「謀始」之問題,楊
牧《瓶中稿》後記:「我於水滸人物中最愛林冲,認為他的勇
敢和厚道,實非其儕輩如武松、魯達之流所能比較。林冲之落
草,是真正的走投無路,逼上梁山。」

課文同頁倒數行7引劉卲:「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
林冲己身難保而落草為寇,稱為英雄實為牽強;然後課文p.65
行2為林冲抱不平,以為龍困淺灘是時運所致,不損英雄形象。
課文說誤,劉卲原文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
高祖、項羽是也。」劉卲並非以成敗,即並非以能否「宅有天
下」論英雄,故高祖成為君王與失敗之項羽並列為一人之身兼
有英雄而能長世者,而與「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之張良、
韓信異。司馬遷亦有<項羽本紀>。

又P.65行3—10述劉文以劉邦為英雄典型,以成就論之,自是
英雄。此與宋事功派代表陳亮,亦以事功成敗評斷歷史人物同
調,繼而引發其與朱熹之間「義利」與「王霸」之辯。朱子以
道德動機為判斷君子與小人之標準,如動機只是孳孳為利,均
屬「蹠之徒」。
案:劉文並非以成敗論英雄如前。至於論人之善惡應以動機或
結果論,乃倫理學爭論之議題。吾人以為論人之善惡應以其
行為」之善惡為根據,復衡其動機是否為「公義」。行為為
善而又出之於「公義」,自是標準「君子」。行為為善,而基
於「私利」之動機,並不必然為惡,如有人為記功而捐血,或
資本家捐款而實圖謀避稅。宋朱熹以道德動機為判斷君子或小
人之標準,與事功派代表陳亮以事之成敗評斷歷史人物,恐有
商榷之餘地,此其大較也。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