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新聞稿」之疏漏(指2006版)
1.p.189-191:課文「一、什麼是新聞稿」主要說明新聞之定義,但課文並未交代本節主體──新聞稿之意義?課文對新聞之定義,採分析式,但並未對新聞一詞作出完整性描述?本節課文又極其蕪雜,難以理解,又如何讓同學閱讀?課文行文中引述字、辭典,不具專業性?p.190行4-5謂「以上這兩者,都是平實可信的說法」,然而,行6乃謂「但這些說法是不足的」,既不足,如何可信?文中言及資訊供需動機與根源動機如何區分?課文歸納新聞之定義有四點,第三點僅謂「新聞必為及時而正確的報導」,與喊口號何異?蓋編者不知新聞報導內容有三原則!第四點應再加申說,何以只有新聞之「原始需求來自於人的文明」?
2.p.191:「二、新聞稿的獨特性與學習價值」中,自實際面說明新聞稿之學習價值,並未能掌握新聞之本質意義,故成無根之言?
3.p.192:「三之(一):新聞的類型」之分類標準有五,課文第1項標準係「按新聞所報導事件之性質來分,有事件性新聞和非事件性新聞」,第一句既云「所報導事件」,第二句卻言「非事件新聞」,似上下文矛盾;且僅有標語,難以判定其內容與正確性?課文第2項標準係「按報導內容分」,內容無窮,難具規範性意義?課文第5項標準係「按寫作特點分」,「寫作特點」之涵義不明確;又與第1項重疊?其實,新聞類文體只有兩大類!
4.p.192-193:「(二)新聞稿的結構」之1言「倒金字塔式結構」有4,p.193行2-18對4項結構加以說明,應分別移入對應之項次,俾易於了解;課文「(4)結尾」謂需有力…,然而,並無具體寫法?課文對「前言」之說明不全,尚遺漏重要事項?課文又提及「此外,在後續內容中…」,其歸屬不明?
5.p195:「四、新聞稿的寫作要點」含「(一)寫作原則」、「(二)寫作過程」、「(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以「寫作要點」總括三項,顯屬牽強?
6.p197:「(二)寫作過程」應前置,因似先有「寫作過程」,後有「寫作原則」?「(二)寫作過程」之4與「(一)寫作原則」之1重複?
7.p.198:「由於閱聽新聞的是大眾…」言新聞寫作涉及通俗、流行之語言問題,應另列(6),並舉實例,乃有學習成效?
8.p198-200:「(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所述寫作技巧8原則與余先生文字6變態,應移與「(二)寫作過程」之「5.檢討文章」相整合,因課文亦明言「以上,是新聞稿的基本要求」,並非屬於高階成功寫作方具有之元素?
9.p200-201:述「成功的新聞稿寫作」4元素,但是,第3項與「(二)寫作過程」說通行、流行之語言問題相重複,又不盡契合?可知此項並非什麼成功寫作?第4項謂「適可而止」,應是新聞寫作之基本要求,亦非什麼成功寫作?「(三)成功的新聞稿寫作」4元素應與前(一)、(二)項整合?
10.p201-207:「參、示例與說明」舉五例,但與課文所言「類型」似乎又無關?又幾未就「結構」分析,無助於同學之學習,甚感奇異!
第四單元 書評之疏漏 (指2006版)
1. 課文88頁謂「書評即有關書籍評論之文章,可以包括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按:一篇文章非書籍,應稱「文評」;又謂可以包括「以影像為主之電影」,按:電影非書非文,電影評論謂之「影評」。
2.課文88頁謂書評內容至少包括客觀敘述與主觀評論,按:主、客觀兩項與89頁所述重複;課文謂客觀敘述多屬介紹「知識之內容」,何謂「知識之內容」?又88頁所述與89頁所述第一項不合,應整合。
3.課文89頁謂中國古代不少序跋,如<毛詩序>、(唐)杜牧<李賀歌詩集序>、(清)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後>等;或提要如(漢)劉向《七略》、王堯臣《崇文總目》、晁公武《群齋讀書志》(課文誤「郡」為「群」)、陳振孫《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總目》等,乃接近(現代)書評概念之文章或專著,而逕稱為古代書評。按:此處應指明序跋、提要,與現代書評各自產生之緣由與獨具之體例,則自然可知序跋、提要與現代書評類似與相異之處。提要與書評固然均可含評論,但前者側重文本中心內容之簡敘,後者則以評價為中心;且古代另有史評、詩文評,故不宜逕謂提要為古代書評。序跋亦自有其體例。
4. 閱讀書評之第二類目的,課本90頁標題作「以『文本』之作者為主要目的」,重點在於「作者」,未能貼合行文內容,應改為「以特定作者所創作之文本為主要目的」。
5. 閱讀書評之第四類目的,課文90頁標題作「以書評之作者為主要目的」,重點在於書評之「作者」,未能貼合行文內容,應改為「以書評作者之寫作特色為主要目的」。
6. 課文89頁「二、閱讀書評」,其下分「(一)如何選擇適當之書評」、「(二)區辨不同書評之特色」二項,說明閱讀書評時,經常面對之問題。按:此處所述,均為選擇適當書評所應考量者,應改為:(一)依閱讀書評之目的,選擇適當之書評、(二)依書評種類,選擇適當書評。課文亦當交代此二項之關連性:前者定方向,後者定實質內涵。
7. 課文p.96-104「示例與說明」:按:(1)課文以《四庫全書總目》、《經典常談》為例,應另列現代書評、文評,既符合實用文之初衷,亦便於於學習;又同學未諳「文化研究」,高標「後殖民文學」名作《奧斯卡與露辛達》之書評,恐難以理解。(2)課文誤以《四庫全書總目》屬古典書評,實則「提要」與書評相關而自有其體例。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闡述人文學(Humanism),而側重經學(Chinese Classics)、史學(Historiography)、哲學(Philosophy)、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與生活藝術(Art of Living)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大學國文魔法書:企劃書/摘要商榷
第九單元 企畫書之疏漏 (指2006版)
1.p.210課文以個人日常瑣事如穿衣、打扮、喜歡男生等為例,說明吾人每日重複進行若干簡單企劃,按:「企畫」有其特定涵義,並指向公共事務,豈宜引喻失義!蓋編者不解私人生活、計畫、企畫之別也。
2.p.211課文謂:「所以企畫是用文字將圖表或者影像等表達方式完整地書寫出來」,不知何義?
3.p.214課文標題「企畫書的格式與內容原則」,一般不稱「內容原則」,而稱「基本概念或元素」;本節述及各次類企畫書,而不知企畫書種類之上位概念?
4.p.217課文舉本系「中文雙週企畫書」為例,尚應以同學或各班為對象之創意活動為例,較貼近同學生活?
5.本單元能使同學了解企畫書如何寫作,但未能契合社會生活中實際案例,以說述如何寫好企畫書之重點;並簡敘企畫書之文字技巧,亦極實用?
第二單元 摘要之疏漏(指2006版)
1.p.50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按:
(1)人們可以辨識「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讀後心得」、「書評」可於評論前,先摘敘原作內容要點,而「摘要」不包括評論,並非深奧不可知。如課文定義正確,並列出比較表,應無此問題。
(2)經搜尋,常見同學所不易區分者乃摘要與大意、大綱、前言、序之異同。
(3)課文以「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或「文章論點之闡釋」,後者其義不可知。
(4)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此將「摘要」等同於「提要」。提要固以原文內容之濃縮為主,但尚包括評價與相關背景之介紹;後者則僅濃縮原文本,其信息大致與文本原件等值,一般書籍或學報、論文往往不辨,誠可痛也!
2. p.50:課文「摘要之定義」引用《圖書館相關國家標準》中<摘要撰寫標準>無誤,然而其後據以整理摘要撰寫之要點,則有失謬:
(1)課文歸納該<標準>要點一遺漏「正確」之要求,不確。
(2)課文p।52謂:該<標準>依照不同文章形式與篇幅大小(應作「長短」)而區別摘要字數,惟一般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最多不超過A4一張。按:課文示例以一般文章之摘要為主,並未明確指出字數;又泛言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不確。
(3)遺漏第四項:「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亦遺漏第五項「其他」。
(4)所謂完整描述內容要點,有其特定內涵,課文並未了解其義,僅視為一般性詞語。
(5)摘要寫作尚有規範化問題,如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學科對論文摘要之寫作要求不同;人文、社會學科論文摘要又有報導性摘要與指示性摘要之別;科學、人文、社會學所屬次類不同,亦各有其重點等,課文均付之闕如,課文p।49僅謂學術論著尚應交代研究動機、方法、結論與創見,過於簡略,難以了解。
3.p.50:課文「摘要撰寫的好處」與p.49課文「為何要學習摘要撰寫」之內涵類似,應整合為一。
4. 課文p।53-59謂所述摘要之撰寫方法,主要指閱讀或整理者而言。按:
(1)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應依規範化撰寫,課文所述為「摘錄」,並非「摘要」,摘要不應僅節錄原文而成,摘要並非簡略書寫(Writing abstract is not abstract writing।)之義,吾人宜深思也!
(2)就學術論文或書籍撰寫摘要,方有意義,因摘要通常由原文作者或整理者撰寫,客觀報導文本之精華,以利讀者抉擇是否精讀該文獻;提要通常由編者或整理者寫作或出版社要求作者撰寫,向讀者揭示文本之主題內容概要、社會作用與價值等,與摘要之撰寫者及目的不同,但均具有重大功能與必要性。
(3)閱讀者摘錄文本,固有其功能,然而日常可行性不高;課文所述偏向摘錄,主要在於主旨之確定與重點語句之勾串而已,並未依文章結構或論證過程陳述,缺乏訓練思考方法之意義;中學有類似之改寫、仿寫、擴寫、改寫、續寫,似較有教育意義。
(4)讀書筆記之種類即有摘錄筆記,分原文摘錄與概括摘錄,顯屬重複。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p.210課文以個人日常瑣事如穿衣、打扮、喜歡男生等為例,說明吾人每日重複進行若干簡單企劃,按:「企畫」有其特定涵義,並指向公共事務,豈宜引喻失義!蓋編者不解私人生活、計畫、企畫之別也。
2.p.211課文謂:「所以企畫是用文字將圖表或者影像等表達方式完整地書寫出來」,不知何義?
3.p.214課文標題「企畫書的格式與內容原則」,一般不稱「內容原則」,而稱「基本概念或元素」;本節述及各次類企畫書,而不知企畫書種類之上位概念?
4.p.217課文舉本系「中文雙週企畫書」為例,尚應以同學或各班為對象之創意活動為例,較貼近同學生活?
5.本單元能使同學了解企畫書如何寫作,但未能契合社會生活中實際案例,以說述如何寫好企畫書之重點;並簡敘企畫書之文字技巧,亦極實用?
第二單元 摘要之疏漏(指2006版)
1.p.50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按:
(1)人們可以辨識「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讀後心得」、「書評」可於評論前,先摘敘原作內容要點,而「摘要」不包括評論,並非深奧不可知。如課文定義正確,並列出比較表,應無此問題。
(2)經搜尋,常見同學所不易區分者乃摘要與大意、大綱、前言、序之異同。
(3)課文以「情節簡介」之撰寫,具有較為詳細之情節描述或「文章論點之闡釋」,後者其義不可知。
(4)課文以為人們易將「情節簡介」、「讀後心得」、「書評」,與「摘要」或「提要」相混淆,此將「摘要」等同於「提要」。提要固以原文內容之濃縮為主,但尚包括評價與相關背景之介紹;後者則僅濃縮原文本,其信息大致與文本原件等值,一般書籍或學報、論文往往不辨,誠可痛也!
2. p.50:課文「摘要之定義」引用《圖書館相關國家標準》中<摘要撰寫標準>無誤,然而其後據以整理摘要撰寫之要點,則有失謬:
(1)課文歸納該<標準>要點一遺漏「正確」之要求,不確。
(2)課文p।52謂:該<標準>依照不同文章形式與篇幅大小(應作「長短」)而區別摘要字數,惟一般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最多不超過A4一張。按:課文示例以一般文章之摘要為主,並未明確指出字數;又泛言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大多以500字以內為原則,不確。
(3)遺漏第四項:「配合原著之形式及文體,將其內容做最完整的描述。」亦遺漏第五項「其他」。
(4)所謂完整描述內容要點,有其特定內涵,課文並未了解其義,僅視為一般性詞語。
(5)摘要寫作尚有規範化問題,如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學科對論文摘要之寫作要求不同;人文、社會學科論文摘要又有報導性摘要與指示性摘要之別;科學、人文、社會學所屬次類不同,亦各有其重點等,課文均付之闕如,課文p।49僅謂學術論著尚應交代研究動機、方法、結論與創見,過於簡略,難以了解。
3.p.50:課文「摘要撰寫的好處」與p.49課文「為何要學習摘要撰寫」之內涵類似,應整合為一。
4. 課文p।53-59謂所述摘要之撰寫方法,主要指閱讀或整理者而言。按:
(1)學術論文或書籍之摘要,應依規範化撰寫,課文所述為「摘錄」,並非「摘要」,摘要不應僅節錄原文而成,摘要並非簡略書寫(Writing abstract is not abstract writing।)之義,吾人宜深思也!
(2)就學術論文或書籍撰寫摘要,方有意義,因摘要通常由原文作者或整理者撰寫,客觀報導文本之精華,以利讀者抉擇是否精讀該文獻;提要通常由編者或整理者寫作或出版社要求作者撰寫,向讀者揭示文本之主題內容概要、社會作用與價值等,與摘要之撰寫者及目的不同,但均具有重大功能與必要性。
(3)閱讀者摘錄文本,固有其功能,然而日常可行性不高;課文所述偏向摘錄,主要在於主旨之確定與重點語句之勾串而已,並未依文章結構或論證過程陳述,缺乏訓練思考方法之意義;中學有類似之改寫、仿寫、擴寫、改寫、續寫,似較有教育意義。
(4)讀書筆記之種類即有摘錄筆記,分原文摘錄與概括摘錄,顯屬重複。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大學國文魔法書: 公文與書信商榷
第七單元 「公文與書信」之疏漏 (指2006版)
1.p161行8:標題「一.公文的定義、類別、結構、用語及撰寫原則」,過於冗贅?其下又未說明學習公文之重要性?
2.p.161:公文定義缺乏若干要件,實屬謬誤?
3.p.161:課文謂「私人機關」處理「非個人私務」之文件為公文;自機關言,人民申請函亦是公文。但依公文程式條例,公文有其特定意涵,彼公文並非此公文!課文又誤解「人民」意義,令人驚訝!
4.p163行11下抄漏了第16類公文!
5.p164行16:課文謂發文日期以國字書寫,抄錄過時資訊,豈容如此錯誤!
6.p166:「12署名」項之特例有二,為何只列一種?
7.p.166:「14副署」項於法無據!
8.p.166:依體例,「(四)公文用語表」應後置。
9.p168之「1.充分了解案情」與p.169之「5.作業迅速完備」應整合,豈容撰寫公文前才查原有文卷?
10.p169:4.「態度公正平和」連用八個形容詞,且無實際內涵?
11.p170:「三.函的結構與作法」之(二)(三)(五)重複出現,令人驚訝編輯之疏忽!
12.p171:行5謂「低格」云云,蓋套用直式公文,類似用語應調整;文中所列格式與p.182不同,必有一誤,同學如何學習?
13.p.171:「四.公告的結構與作法」之(一)(二)亦重複出現?
14.p.172:「五、書信」與公文合併而為五,應公文一類,書信一類!
15.P172:「(三)書信的結構」與箋文之結構混淆不清,應與p.174與175「(四)書信的款式」整合?
16.p173:結構表有遺漏?
17.P173:所列書信實例,格式與用語多誤,又與p.174課文之結構說明相乖?
18.p174:結構說明中遺漏兩項;又「3.開頭應酬語」謂最好配合正文,尚無正文,如何配合?「8.結尾敬辭」謂懷著恭敬,未必然!「8.時間」乃套用直式箋文,不可通!
19.p174、p.175:「1.信紙」應先標明中式直式;文中說抬頭式、側書,與信紙折法多誤!「2.信封」亦須先標明中式直式!
(單純錯字不列)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1.p161行8:標題「一.公文的定義、類別、結構、用語及撰寫原則」,過於冗贅?其下又未說明學習公文之重要性?
2.p.161:公文定義缺乏若干要件,實屬謬誤?
3.p.161:課文謂「私人機關」處理「非個人私務」之文件為公文;自機關言,人民申請函亦是公文。但依公文程式條例,公文有其特定意涵,彼公文並非此公文!課文又誤解「人民」意義,令人驚訝!
4.p163行11下抄漏了第16類公文!
5.p164行16:課文謂發文日期以國字書寫,抄錄過時資訊,豈容如此錯誤!
6.p166:「12署名」項之特例有二,為何只列一種?
7.p.166:「14副署」項於法無據!
8.p.166:依體例,「(四)公文用語表」應後置。
9.p168之「1.充分了解案情」與p.169之「5.作業迅速完備」應整合,豈容撰寫公文前才查原有文卷?
10.p169:4.「態度公正平和」連用八個形容詞,且無實際內涵?
11.p170:「三.函的結構與作法」之(二)(三)(五)重複出現,令人驚訝編輯之疏忽!
12.p171:行5謂「低格」云云,蓋套用直式公文,類似用語應調整;文中所列格式與p.182不同,必有一誤,同學如何學習?
13.p.171:「四.公告的結構與作法」之(一)(二)亦重複出現?
14.p.172:「五、書信」與公文合併而為五,應公文一類,書信一類!
15.P172:「(三)書信的結構」與箋文之結構混淆不清,應與p.174與175「(四)書信的款式」整合?
16.p173:結構表有遺漏?
17.P173:所列書信實例,格式與用語多誤,又與p.174課文之結構說明相乖?
18.p174:結構說明中遺漏兩項;又「3.開頭應酬語」謂最好配合正文,尚無正文,如何配合?「8.結尾敬辭」謂懷著恭敬,未必然!「8.時間」乃套用直式箋文,不可通!
19.p174、p.175:「1.信紙」應先標明中式直式;文中說抬頭式、側書,與信紙折法多誤!「2.信封」亦須先標明中式直式!
(單純錯字不列)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SSCI
學者批大學獨尊SSCI 忽略教學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2010/12/29
多位學者昨天批評教育部獨尊SSCI是「學術霸凌」,要求教育部與國科會重新檢討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標準,將學術自由還給教授,找回大學求是、求真的精神。
政大教育會、教改總體檢論壇與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反對政府獨尊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發表量,罔顧理工科學與人文科系的學術性質差異,也造就各大學獨尊研究、忽略教學及服務的扭曲風氣,要求教育部與國科會重新檢討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標準,目前已有1400多人連署。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學術「3I」化(SCI、SSCI、A&HCI)的危機,他批評政府每年都出錢鼓勵教授至國外發表論文,但是這些成果卻成為歐美資料庫廠商的資產,台灣各大圖書館每年還要花幾百、幾千萬訂購這些資料庫,「這是什麼邏輯?」
台大心理系終身特聘教授黃光國表示,以SSCI、SCI這些理工科學學術期刊論文為指標的評鑑標準,是西方國家的做法,台灣卻跟著美國的腳步走,完全沒有學術自主性可言,是一種「自我殖民」。黃光國呼籲,「學術界自己也要爭氣!」
台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 SSCI、SCI是美國出版界為服務讀者所提供的論文索引(Citation Index),並非學術水準的指標;事實上,不少歐美學術界期刊主編都不知道什麼是SSCI、SCI。
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季淳,以在美國任教20幾年的經驗指出,哈佛大學的助理教授只要2本專書著作就可以申請終身職,完全不需要發表期刊論文,而密西根大學教授升等也只需要一本專書,或是6至7篇期刊論文,「根本沒有人在提SSCI!」
與會學者希望教育部儘速建立多元、區分、合理的學術評鑑標準,黃光國也建議,政府應把國內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教育型大學及技職體系,讓不同類型的大學各司其職,發展特色。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2010/12/29
多位學者昨天批評教育部獨尊SSCI是「學術霸凌」,要求教育部與國科會重新檢討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標準,將學術自由還給教授,找回大學求是、求真的精神。
政大教育會、教改總體檢論壇與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反對政府獨尊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發表量,罔顧理工科學與人文科系的學術性質差異,也造就各大學獨尊研究、忽略教學及服務的扭曲風氣,要求教育部與國科會重新檢討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標準,目前已有1400多人連署。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學術「3I」化(SCI、SSCI、A&HCI)的危機,他批評政府每年都出錢鼓勵教授至國外發表論文,但是這些成果卻成為歐美資料庫廠商的資產,台灣各大圖書館每年還要花幾百、幾千萬訂購這些資料庫,「這是什麼邏輯?」
台大心理系終身特聘教授黃光國表示,以SSCI、SCI這些理工科學學術期刊論文為指標的評鑑標準,是西方國家的做法,台灣卻跟著美國的腳步走,完全沒有學術自主性可言,是一種「自我殖民」。黃光國呼籲,「學術界自己也要爭氣!」
台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 SSCI、SCI是美國出版界為服務讀者所提供的論文索引(Citation Index),並非學術水準的指標;事實上,不少歐美學術界期刊主編都不知道什麼是SSCI、SCI。
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季淳,以在美國任教20幾年的經驗指出,哈佛大學的助理教授只要2本專書著作就可以申請終身職,完全不需要發表期刊論文,而密西根大學教授升等也只需要一本專書,或是6至7篇期刊論文,「根本沒有人在提SSCI!」
與會學者希望教育部儘速建立多元、區分、合理的學術評鑑標準,黃光國也建議,政府應把國內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教育型大學及技職體系,讓不同類型的大學各司其職,發展特色。
對於學者的建議,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贊同,對周祝瑛等學者提出的評鑑標準建議,也會廣邀學者開會研議後,再修正評鑑標準。
翁啟惠:只看SSCI 的確不公平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0/12/29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天表示,有些學者覺得國內太重視SSCI與SCI評比,「這樣的想法是對的。」他指出,最重要的應該是論文的影響力;SSCI等評量標準是西方思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常具有區域性,不易在國外期刊發表,若只看SSCI,對該領域的研究尤其不公平。
翁啟惠指出,SCI的評比在數理、生命科學領域是重要衡量標準之一,但如以SSCI作為人文、社會領域的重要評量標準,則顯得不公平。翁啟惠表示,雜誌影響力(impact
factor)是西方的思維方式,而國外雜誌也不一定歡迎其他國家的研究投稿。但人文社會領域的許多研究都是區域性、或政策面的,若以此為標準,相關領域學者顯得吃虧。
factor)是西方的思維方式,而國外雜誌也不一定歡迎其他國家的研究投稿。但人文社會領域的許多研究都是區域性、或政策面的,若以此為標準,相關領域學者顯得吃虧。
他強調,論文發表在什麼樣的雜誌不是重點,研究的影響力才是最重要的。他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論文都不是在知名期刊上發表為例,指出原創論文若能帶來觀念上的重大改變,造成社會、經濟、甚至文化的影響,就是好的學術表現。同時他也表示,這樣的影響評估不易,可能需要長期觀察,但好的評估制度「應該被建立。」
翁啟惠指出,短期內可以由「論文引用次數」得知論文被討論、關心的程度;研究者是否因傑出研究成果而被邀請主持學術演講、甚至獲頒獎項,也都可當成參考指標。他說,人文社會領域的研究若寫成專書,影響力可能比登上知名期刊更大。另外,若研究能達到技術轉移、申請專利成為人類的智慧財產,帶動生活上革命性的改變,在評估研究人員的表現時,都是比SCI和SSCI更重要的標準。
學者憂教育事業顧客導向(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中11日電)日期:2011/01/11 17:33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今天說,現在知識商品化,教育事業似乎快變顧客導向,可能使老師只教哈利波特,卻忽略莎士比亞。
教育部今天在中興大學舉行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頒獎典禮,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是4名獲獎教師之一。黃俊傑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談起他對高等教育的憂心。
他說,「我是1個老師,而不是知識百貨公司售貨員」,現在教育產業化,知識也商品化,當學生從受教育者變成顧客,教師從教育者變成售貨員,像ISO這種商業指標用在教育上時,教育事業好像變成顧客導向。
他表示,以教學意見評量為例,讓學生表達意見立意是好的,正向來看,可提供教師調整課程和改善的建議,但若執行失當,可能會影響老師的教學,同樣教文學,老師可能只教學生喜歡的哈利波特,而略過莎士比亞。
現在許多台灣的大學都想追求卓越,但黃俊傑說,如果只拼SSCI和頂尖論文,學校之後還得花錢去買回這些論文資料庫,另外,要是學生英文不好,可能就無法學到教授最精華的學問。
他說,某些學生可能因心情苦悶無法排解而走向絕路,實在很可惜,因此他特別強調生命教育,希望將通識課提升為心靈通識,並從醞釀氛圍開始,在課堂上播放柔和的樂曲以軟化學生的心。他相信,只要塑造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上啃雞腿。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今天說,現在知識商品化,教育事業似乎快變顧客導向,可能使老師只教哈利波特,卻忽略莎士比亞。
教育部今天在中興大學舉行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頒獎典禮,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是4名獲獎教師之一。黃俊傑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談起他對高等教育的憂心。
他說,「我是1個老師,而不是知識百貨公司售貨員」,現在教育產業化,知識也商品化,當學生從受教育者變成顧客,教師從教育者變成售貨員,像ISO這種商業指標用在教育上時,教育事業好像變成顧客導向。
他表示,以教學意見評量為例,讓學生表達意見立意是好的,正向來看,可提供教師調整課程和改善的建議,但若執行失當,可能會影響老師的教學,同樣教文學,老師可能只教學生喜歡的哈利波特,而略過莎士比亞。
現在許多台灣的大學都想追求卓越,但黃俊傑說,如果只拼SSCI和頂尖論文,學校之後還得花錢去買回這些論文資料庫,另外,要是學生英文不好,可能就無法學到教授最精華的學問。
他說,某些學生可能因心情苦悶無法排解而走向絕路,實在很可惜,因此他特別強調生命教育,希望將通識課提升為心靈通識,並從醞釀氛圍開始,在課堂上播放柔和的樂曲以軟化學生的心。他相信,只要塑造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上啃雞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