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成於戰國前期:
(一)三傳性質:釋經之傳
經文粗率,後人作傳以解經。據《漢志》著錄共有五家:1、《左氏傳》三十卷 2、《公羊傳》十一卷 3、《穀梁傳》十一卷 4、《鄒氏傳》十一卷 5、《夾氏傳》十一卷。《漢志》謂「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僅左、公羊、穀梁三家傳世,謂之「三傳」。《左傳》為「大經」,全文180273字,十三經中篇幅最長者。
(二)三傳版本款式與注疏:經、傳分合
《春秋》與三傳原「各自單行」,因《左傳》敘事詳細明晰,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將二者編在一起,先經後傳;至杜預注傳,按「年」將經文列於《左傳》傳文之前,即今通行本款式;唐人孔穎達疏,今十三經注疏本也。
《公羊傳》乃東漢人何休《解詁》,亦按年合經、傳為一;唐人徐彥疏,今十三經注疏本也。近人蘇輿《春秋繁露注》、清人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清人陳立《春秋公羊通義》是較好參考本。
《穀梁傳》則東晉范寧注,亦並將經、傳按年合併;唐人楊士勛《集解》,今十三經注疏本也。清人鍾文烝《穀梁補注》迺集大成之作。
(三)三傳書寫字體:今、古文
《左傳》成於戰國前期,自用小篆或大篆書寫,謂之「古文」。漢通行隸書,《公羊》定本成於西漢景帝,《穀梁》在景帝後,二傳當用隸體寫成,謂之「今文」。
二、戰國中期以後已廣為流行,時人愛好而摘錄成書:
(一)戰國楚威王太傅鐸椒曾摘鈔《左傳》,成《抄撮》一書,八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名為《鐸氏微》,《漢志》則謂三篇。
(二)戰國趙孝成王宰相虞卿採摘《左傳》,成《虞氏春秋》一書,共八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史記‧虞卿列傳》載之;孔穎達疏杜序引劉向《別錄》亦稱為《抄撮》,共九卷。
(三)西晉初,不準盜掘戰國魏襄王墓,得《師春》一書,則抄錄《左傳》中有關卜卦占筮文字,上下次第皆不異。杜預、束皙二人曾見其書,並以為抄錄者姓名。此後《荀子》、《戰國策》、《呂氏春秋》、《韓非子》、李斯無不徵引《左傳》。
三、漢代傳習:
(一)官方:
1、漢高祖<賜韓王信書>曾引《左傳》,文帝作詔書、武帝制令、哀帝封冊徵引更多。
2、西漢初,《公羊傳》「立於學官」;《穀梁傳》僅宣帝時立於學官。《左傳》則於民間傳授,西漢末劉歆方力爭「立學官」,東漢光武帝嘗立《左傳》於學官,旋又廢棄。
(二)私人傳習:
1、張蒼本:張蒼嘗為秦朝御史,主持四方所上文書。秦始皇採李斯議,行「挟書之律」,及漢初惠帝四年,除律,張蒼遂獻古文《左傳》,即《漢志》三十卷本;日本學者島田翰《古文舊書考》以為有經有傳。張蒼從荀子習《左傳》,後傳賈誼等。
2、二劉本:漢景帝、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擴建宮室,於夾壁中發現《左傳》,用蝌蚪文書寫,失傳。西漢末哀帝時,劉向、劉歆整理「中祕書」,發現孔壁古文,島田翰以為有傳無經。劉歆獻給皇帝,請求立於學官,今文學派反對;二劉又從張蒼系統尹咸、翟方進習《左傳》,因兩本並無歧異,遂合而為一矣!二劉誦讀孔璧本《左傳》,自應改寫為漢隸也。
3、東漢末,綜合學派經學家鄭玄重《左傳》而大興。
(參考書目見授課大綱)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