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許松根︰台灣經濟 不適用依賴策略

2010-3-8          記者鄭琪芳/專訪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最新數據,國內經濟成長率相當亮麗,主計處國民所得評審委員之一、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許松根認為,景氣復甦是確定的,台灣經濟已回到成長的路上,但絕對不可能達到「六三三」目標,失業率三%以下就無法達成,因為國內自然失業率就不只三%了。

他特別指出,我國對東協六國出口已超越香港,因為中國實施勞動合同法,很多台商開始撤離中國,轉往越南、東歐等,「台灣經濟已經不適用依賴的發展策略」,也就是依賴單一國家或地區,中國仍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但一個國民所得一萬六千美元的國家,不能靠一個國民所得三千美元的國家。

景氣復甦 經濟回成長路上

問:主計處公布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九.二二%,是五年來新高,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也上修至四.七二%,台灣經濟復甦態勢是否已經確定?

答:景氣是復甦了,幾乎可以確定是去年第四季開始復甦,去年第四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九.二二%,其中,民間消費成長六.二七%、實質輸出成長十九.六%、輸入成長十四.五%,這三項占GDP比重最大,民間消費成長正常數字是二%上下,去年第四季成長六%以上,除了前年第四季非常糟、比較基期低之外,股市上漲也是原因,加上進出口成長那麼多,有人賺到錢,比較有錢消費。

至於今年前三季的數字,開會(國民所得評審委員會)時有人有意見,我認為還可以接受,民間消費成長率預估在二%上下,而且民間投資大幅成長,帶動進口成長大於出口,滿合理的。

問:國內經濟確實比較好轉了,但有沒有回到過去水準?

答:過去實質GDP單季最高是二○○七年第四季,二○○八年第三季開始往下掉,去年第四季GDP已超過二○○七年第四季的高峰,換句話說,又回到過去成長的路上。

問:不過,主計處預估今年出口值二四六二億美元,還低於二○○七年的二四六六億美元,出口不如三年前水準,是否實際情況沒有那麼樂觀?

答:出口確實沒有那麼高,但民間投資成長很多,不僅改善廠商的生產力及競爭力,進口也會大幅增加,因為廠商會進口機器設備。當然,如果以二○○七年的GDP為基期來算,今年經濟成長率絕對沒有四%,但我個人認為四%就很不錯,甚至可能太高,落後國家才有可能有兩位數成長,以前美國接近四%,葛林斯潘(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就會開始喊太熱,要採取升息手段。

更何況,我們是不是要那麼在意GDP數字?從上一任到這一任,執政者都在關心經濟成長率,這是很落伍的想法,先進國家並未將經濟成長率視為是唯一標竿,會看更多面向,譬如失業率、物價指數、綠色GDP或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歐洲國家尤其強調社會福利,注重「均」的部分。

「六三三」目標 不可能達到

問:你認為經濟成長率四%可能太高,比較合理水準為何?如果四%都算太高,那馬總統的「六三三」目標,是否無法達到?

答:不必太在意經濟成長率,「六三三」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馬英九的「六三三」是完全不懂的情況下在講的。

首先,失業率三%以下就不可能,因為我們的自然失業率就不只三%了,自然失業率有兩種,一種是想要轉換工作所造成的失業,一種是產業升級,比較labor-intensive(勞力密集)的會失業,但對整個經濟體系來講是好的。

另外,國民所得三萬美元的目標,硬要做的話,其實很容易可以做到,現在是一萬六千美元,只要台幣升值一倍就好了,但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至於經濟成長率六%,也是不太可能的,二○○七年能夠接近六%,「是不小心的」,當時小筆電跟Wii(電視遊樂器)是美國小孩最想要的耶誕節禮物,小筆電是華碩做的,Wii的零組件也是台灣在做的,所以當時台灣產品需求很高。

問:雖然國內經濟復甦了,但失業率還是相當高,有人擔心台灣會陷入「無就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資金流向股市及房市,未進行直接投資,難以創造就業機會,你的看法如何?

赴中投資 國內失業會增加

答:台灣自然失業率是百分之三點多,要處理的是超過三點多的部分,但那個部分不是那麼簡單,目前執政者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既要解決失業問題,又鼓勵台商去中國投資,當然會增加失業,政府沒有全盤去考量,到底有哪些政策目標及優先順序。美國總統歐巴馬已經宣示第一優先是增加就業,投資設廠給予補貼,讓廠商多聘用員工,這才是增加就業的正面做法,不然失業者每個人都發基本工資,失業率馬上變成零了。

我不太喜歡行政院長用失業率五%做下台標準,這是很愚蠢的標準,不過,如果要做就要玩真的,有正面的做法,也有賴皮的政策工具,看要用哪一種。

問:我們是出口導向的國家,以往經濟成長幾乎都靠國外需求,但去年第四季外需及內需對GDP貢獻各占一半,是否代表台灣的經濟結構在改變?

答:經濟結構沒有變,出口還是占GDP很大比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沒有辦法改變,出口讓台灣競爭力往上提升,目前台灣有那麼多產業在全球稱霸、技術在領先。去年第四季內需對GDP貢獻占一半,應該是短期現象,主要是前年第四季比較基期特別低,加上股市不錯,民間消費大幅成長,今年數據應該就會恢復正常。

問:台灣長期倚賴出口,但對中國出口比重超過四成,是否太過依賴單一市場?

答:我們對中國出口比重這麼高,賣的是建廠材料及關鍵零組件,都是原料,因為台商到中國設廠。不過,這次主計處公布的數據,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以前台灣對外出口,都是中國最多,香港其次,目前對東協六國出口已超過香港,有些台商二、三年前就開始準備撤離中國,主要是中國實施勞動合同法及取消出口退稅優惠,有人估計勞動合同法導致廠商生產成本增加十五%,我認為絕對不止,很多台商已轉往越南,有的前往東歐、南美,踏進東歐就等於在歐盟立足了。

發展策略 應改為依賴全球

目前台灣經濟已經不適用依賴的發展策略,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要靠另一國家或地區,過去我們確實依賴美國、日本市場,後來依賴中國生產基地,現在開始逐漸脫離依賴部分國家或地區,改為依賴全球,我們很多產業是全世界的關鍵生產者,晶圓不是唯一的、LED很明確是領先,電動汽車我們也是很重要的零組件供應商,矽谷第一個賣電動汽車的公司,主要零組件都是我們的,馬達是台灣中部鄉下一家只有四十幾個工人的工廠做的。

問:既然我們對中國出口,主要是因為台商需要原料,最終商品出口到中國並沒有那麼多,為何政府一直告訴我們,要把產品賣到中國去?

答:我們的產品中國那邊買不起,一顆木瓜再便宜算十元好了,運到中國去至少也要二十元,等於四、五塊人民幣,但那邊一碗高檔的牛肉麵也才四塊人民幣, 他們有可能正餐花四塊錢,另外再花四塊錢買水果嗎?(梁案:關於水果或牛肉麵單價,可以再查證.但水果銷中.實際獲利者為經銷商.且報載上海水果商也已關門.)

我不否認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但不能因此下結論說台灣經濟要靠中國,因為很難去說服稍微懂經濟學的人,一個國民所得一萬六千美元的國家,要靠一個國民所得三千美元的國家。

ECFA議題 無具體內容

問:現在民間對ECFA有很多疑慮,若依你的說法,民眾的疑慮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買不起我們的商品,但他們的商品可以低價銷來台灣,我們將會受害?

答:我們馬上會受其害,先不說別的,中國的食品你敢吃嗎?中國的大閘蟹以前很多人買,後來也沒有人買了,大家不敢吃了,但中國商品進來後沒辦法區分,所以傳統產業、農民及一般民眾的擔心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認為ECFA議題現在根本不值得談,因為還沒有具體內容,但我要質疑的是,第一,既然還沒有具體內容,政府怎麼會說有這麼多好處?是不是有內幕?已經講好了?第二,民眾擔憂是有原因的,因為馬團隊上台後,讓人家看不清楚施政方向,不知道他們在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