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大學古典小說創新教學法


請點擊全銀幕觀賞
劇目  法庭  研討會

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嵇康
天明,語中散:「相與雖一遇於今夕,可以還(庫本作「遠」,久也)同千載。於此長絕,能不(明鈔本作「不勝」)悵然!

超越形軀我,人鬼共品雅聲逸趣。
 
唐傳奇馮燕傳
讚曰:余尚太史言,而又好敘誼事。其賓黨耳目之所聞見,而為予道。元和中外郎劉元鼎語予貞元中有馮燕事,得傳焉。嗚呼!淫惑之心,有甚水火,可不畏哉!然而燕殺不誼,白不辜,真古豪矣! 

然而淫惑之行與殺不誼有愧於古豪也

唐傳奇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祇今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情非小事,可以生人,亦可以殺人;君子于情不可不慎,不可以情害人。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熒惑與世界上最早的火星人

一. 三國火星人形像描寫:


外貌:

1. 孫休永安三年三月,有一異兒,長四尺餘,年可六七歲,衣青衣。

2. 眼有光芒,爚爚外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語:

預言:諸兒畏之,重問其故,兒乃答曰:「爾恐我乎?我非人也,乃熒惑星也。將有以告爾:三公歸於司馬。」

(應驗:後四年而蜀亡,六年而魏廢,二十一年而吳平,是歸於司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動:

聳身而躍,即以化矣!仰而視之,若曳一疋練以登天。大人來者,猶及見焉。飄飄漸高,有頃而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描寫三國火星人原文:

其文出《搜神記》卷八,作者晉‧干寶(?-336A.D.),《晉書》列傳52有傳:

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將, 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童子少年,以類相與娛遊者,日有十數。

孫休永安三年三月(《宋書‧五行志》、《三國志‧吳志》作「二年」,當A.D.259),有一異兒,長四尺餘,年可六七歲,衣青衣,忽來從群兒戲。諸兒莫之識也,皆問曰:「爾誰家小兒,今日忽來?」答曰:「見爾群戲樂,故來耳!」

詳而視之,眼有光芒,爚爚外射。諸兒畏之,重問其故,兒乃答曰:「爾恐我乎?我非人也,乃熒惑星(火星)也。將有以告爾:三公歸於司馬。」

諸兒大驚。或走告大人。大人馳往 觀之。兒曰:「舍爾去乎!」聳身而躍,即以化矣!仰而視之,若曳一疋練以登天。大人來者,猶及見焉。飄飄漸高,有頃而沒。

時吳政峻急,莫敢宣也。後四年而蜀亡(A.D.263劉後主),六年而魏廢(A.D.265西晉司馬炎代立),二十一年而吳平(A.D.280年3月司馬炎為晉武帝),是歸於司馬也。

三.熒惑考:

火星除兩極極冠白色,因地表厚沙塵主要成份係氧化鐵(Fe2O3),故呈褐紅色。西方人目為血紅色,藉羅馬戰神Mars(瑪爾斯)命名;古代中國以其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難以預測,故稱熒惑,取義於隱現不定,令人迷惑。今可知火星表面顏色改變,蓋發生火星塵爆。

古人將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稱七政或七曜。據王力所考,先秦古籍所述火星並非行星中火星,而指恆星大火,《詩經》:「七月流火」,即28宿東方七宿中心宿三星,特指主星心宿二,象徵君王,乃天蠍座α星。《史記‧天官書》之火,方指行星中火星,先前通稱熒惑。水星則指恆星營室(定星),見《左傳》莊公29年。

「熒惑守心」(「守」或作「在」),指火星行與心宿重疊。古巴比倫人於其楔形文字記載:若火星退行至天蠍座,則國王應加強戒備,不宜冒險離宮。古代中國有天人感應之說,此罕見星象,若兩火相敵,歷代亦視為朝運兇惡之兆。首次發生於宋景公37年(480B.C.),《論衡‧變虛》:「傳書曰:宋景公之時熒惑守心。....子韋曰:熒惑,天使(原作「罰」,依劉盼遂說改)也;心,宋分野也,禍當君。」據《漢書‧天文志》,其次當秦始皇36年(211B.C.),秦始皇死亡,戰亂頻仍;三則漢高祖12年(195B.C.),又皇帝崩殂之兆;四為西漢成帝綏和2年春(7B.C.),「二月乙丑,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自殺;三月丙戌,宮車晏駕。」 黃一農教授考中國古代史籍載「熒惑守心」凡23次,偽造達17次(如漢成帝綏和2年);實際應有38次,大抵未記,其間多涉及政治因素。嗚呼哀哉!政治巫術廣播,議論炙熱,能不省思乎?

《史記‧天官書》:「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熒惑為勃亂、殘賊、疾、喪、饑、兵。」《正義》引《天官占》:「熒惑為執法之星,....其精為風伯,惑童兒歌謠嬉戲也。」漢以童謠乃熒惑之氣導童子使言。《晉書‧天文志》:「凡五星盈縮失位,其精降于地為人。歲星降為貴臣;熒惑降為兒童,歌謠嬉戲....。」晉直謂熒惑之精化身兒童,以歌謠嬉戲示警人間,則本文異兒從可知矣!劉盼遂《論衡集解》引唐‧潘炎<童謠賦>:「熒惑之星兮列天文,降為童謠兮告聖君。」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