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詩經「窈窕淑女」考

本成語出於《詩經‧國風‧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篇詩旨當是南國諸侯或其子追求一「窈窕淑女」,一章泛言窈窕淑女為君子之好逑,二章言求之不得而思悠悠,三章言以琴瑟、鐘鼓示情而更求。《關雎》有「琴瑟友之」、「鍾鼓樂之」,《說文》以鍾為酒器,鐘為樂鐘,陳奐《毛詩音》:「今經典鐘鼓字多假鍾為之。」《韓詩外傳》五引《詩》曰:「鼓鍾樂之。」徐璈《詩廣詁》曰:「鼓鍾,謂擊鍾也。」屈萬里據王國維<釋樂次>謂:「金奏之樂,天子、諸侯用鐘鼓,大夫、士,鼓而已。」蓋賀南國諸侯或其子之婚也。然而,《禮記‧郊特牲》等有「昏禮不用樂」之說;且本詩如分五章,第三章尚「求之不得」,則第四、五章當不致於親迎、結婚!如分三章,第二章亦「求之不得」,第三章自非迎婚,說詳陳戍國《詩經芻議》之《說關雎》(長沙市:岳麓書社,1997,P.99—114)。本篇末章之後述篇章,《釋文》云鄭玄分作五章,則每章四句;《毛傳》分三章,則首章四句,餘兩章各八句,茲從毛。
自古以來,「窈窕」主要凡有二系五說,渾言之者有四說:
《毛傳》:「窈窕,幽閒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閒、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本篇《詩序》:「哀窈窕」,《釋文》引《毛傳》「閒」作「閑」,段注以「閑」古多借為「清閒」字。《漢書‧王莽傳上》:「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顏師古注:「窈窕,幽閑也」。窈窕字皆從穴,義為幽邃,遂得訓幽閒,於人引申為柔順文靜是也。《後漢書‧列女傳贊》:「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宋曾鞏《祭亡妻晁氏文》:「幽閒深謐,度量誰窺?」清李漁《玉搔頭‧得實》:「且喜他性情端淑,舉止幽閒。」幽,《說文》本隱蔽之意,引申之,深靜也;閒,亦靜也,《莊子‧大宗師》:「其心閒而無事。」《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於是遊覽既周,體靜心閑。」李注引王逸《楚辭》注:「閑,靜也。」。
《鄭箋》:「言后妃之德和諧,則幽閒處深宮,貞專之善女,能為君子和好眾妾之怨者。」《朱傳》:「窈窕,幽閒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稱,蓋指文王之妃,大姒為處子時而言也。…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有幽閒、貞靜之德,故作是詩。…漢匡衡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貞淑,不貳其操,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注《關雎》引匡衡為齊詩說。朱子主毛傳,並引齊詩說,則幽閒狀其容儀、動靜,《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周旋可則,容止可觀。」漢禰衡《鸚鵡賦》:「且其容止閑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懼,撫之不驚。」貞專指其淑是也。
《孔疏》:「窈窕者,謂淑女所居之宮,形狀窈窕然,故箋言幽閒深宮是也。傳知其然者,以其淑女已為善稱,則窈窕宜為居處,故云:幽閒,言其幽深而閒靜也。」姚際恆《通論》:「窈窕二字從穴,與窬、窩等字同,猶後世言深閨之意。」孔、姚以窈窕狀其宮之幽深,恐非傳意,蓋毛並以幽閒、貞專狀善女也。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魯說曰:「窈窕,好貌。」屈萬里《詩經詮釋》從之,言容貌美好也。今人以「窈窕淑女」形容女子內外皆美,當從魯說而擴大其義;據《朱傳》,則已改義矣。劉運興云窈窕之本義乃幽邃深肆,用狀美麗姿容,則為「綽約」之音假;上古綽約、窈窕音近,例得相通,《詩》以「窈窕」為假字(《詩義知新》,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3,p.10—13)。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韓詩說曰:「窈窕,貞專貌。」《文選》顏延年《秋胡詩》李注引薛君《章句》文。」後漢薛漢著《韓詩章句》。
「窈窕」亦有析言之者:本篇《詩序》:「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錢鍾書《管錐篇》第一冊《毛詩正義》之六《關雎》將篇名連下讀,陳奐《毛詩音》:「《關雎》,篇名,連下讀者非。」「憂」原作「愛」,校勘記據毛本改,《管錐篇》第一冊《毛詩正義》逕作「憂」。淫,迷惑或貪欲,《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趙岐注:「淫,亂其心也。」《呂氏春秋‧直諫》:「(荊文王 )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 高誘注:「淫,惑也。」《禮記‧坊記》:「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鄭玄注:「淫,猶貪也。」《禮記‧緇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鄭玄注:「淫,貪侈也。」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以「哀之為言愛,思之甚也。」高誘註《呂氏春秋‧報更》篇之「哀士」及《淮南子‧說林訓》之「哀其所生」等,「哀」均訓愛;《管錐篇》第一冊《毛詩正義》引《鄭箋》謂「哀」當作「衷」,中心思念之意,意與愛通;又以「哀窈窕」承「不淫其色」,「思賢才」承「憂在進賢」,古希臘談藝謂ㄚ叉句法,深得古人交錯行文之方。
乃若「窈窕」,《釋文》引王肅:「善心曰窈,善容曰窕。」另揚雄《方言》卷二:「美狀為窕,美色為豔,美心為窈。」《管錐篇》第一冊《毛詩正義》謂:「按《方言》作:『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此非《方言》原文。《管錐篇》第一冊《毛詩正義》:「『淑』固為善稱,然心善未必狀美,揚雄之說兼外表內心而言,未可厚非,亦不必牽扯『居處』也。」錢說非是,「窈窕」為疊韻連綿詞,不可分釋,三家詩說均然;且《詩序》重德,非以色為說,與魯詩說異。故言憂在進賢而思賢才,不貪惑美色而喜其柔順文靜之容止也。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http://168hy.blogspot.com/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左傳傳授過程(戰國迄漢)

一、書成於戰國前期:

(一)三傳性質:釋經之傳
經文粗率,後人作傳以解經。據《漢志》著錄共有五家:1、《左氏傳》三十卷 2、《公羊傳》十一卷 3、《穀梁傳》十一卷 4、《鄒氏傳》十一卷 5、《夾氏傳》十一卷。《漢志》謂「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僅左、公羊、穀梁三家傳世,謂之「三傳」。《左傳》為「大經」,全文180273字,十三經中篇幅最長者。

(二)三傳版本款式與注疏:經、傳分合
《春秋》與三傳原「各自單行」,因《左傳》敘事詳細明晰,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將二者編在一起,先經後傳;至杜預注傳,按「年」將經文列於《左傳》傳文之前,即今通行本款式;唐人孔穎達疏,今十三經注疏本也。
《公羊傳》乃東漢人何休《解詁》,亦按年合經、傳為一;唐人徐彥疏,今十三經注疏本也。近人蘇輿《春秋繁露注》、清人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清人陳立《春秋公羊通義》是較好參考本。
《穀梁傳》則東晉范寧注,亦並將經、傳按年合併;唐人楊士勛《集解》,今十三經注疏本也。清人鍾文烝《穀梁補注》迺集大成之作。

(三)三傳書寫字體:今、古文
《左傳》成於戰國前期,自用小篆或大篆書寫,謂之「古文」。漢通行隸書,《公羊》定本成於西漢景帝,《穀梁》在景帝後,二傳當用隸體寫成,謂之「今文」。

二、戰國中期以後已廣為流行,時人愛好而摘錄成書:

(一)戰國楚威王太傅鐸椒曾摘鈔《左傳》,成《抄撮》一書,八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名為《鐸氏微》,《漢志》則謂三篇。

(二)戰國趙孝成王宰相虞卿採摘《左傳》,成《虞氏春秋》一書,共八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史記‧虞卿列傳》載之;孔穎達疏杜序引劉向《別錄》亦稱為《抄撮》,共九卷。

(三)西晉初,不準盜掘戰國魏襄王墓,得《師春》一書,則抄錄《左傳》中有關卜卦占筮文字,上下次第皆不異。杜預、束皙二人曾見其書,並以為抄錄者姓名。此後《荀子》、《戰國策》、《呂氏春秋》、《韓非子》、李斯無不徵引《左傳》。

三、漢代傳習:

(一)官方:
1、漢高祖<賜韓王信書>曾引《左傳》,文帝作詔書、武帝制令、哀帝封冊徵引更多。
2、西漢初,《公羊傳》「立於學官」;《穀梁傳》僅宣帝時立於學官。《左傳》則於民間傳授,西漢末劉歆方力爭「立學官」,東漢光武帝嘗立《左傳》於學官,旋又廢棄。

(二)私人傳習:
1、張蒼本:張蒼嘗為秦朝御史,主持四方所上文書。秦始皇採李斯議,行「挟書之律」,及漢初惠帝四年,除律,張蒼遂獻古文《左傳》,即《漢志》三十卷本;日本學者島田翰《古文舊書考》以為有經有傳。張蒼從荀子習《左傳》,後傳賈誼等。

2、二劉本:漢景帝、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擴建宮室,於夾壁中發現《左傳》,用蝌蚪文書寫,失傳。西漢末哀帝時,劉向、劉歆整理「中祕書」,發現孔壁古文,島田翰以為有傳無經。劉歆獻給皇帝,請求立於學官,今文學派反對;二劉又從張蒼系統尹咸、翟方進習《左傳》,因兩本並無歧異,遂合而為一矣!二劉誦讀孔璧本《左傳》,自應改寫為漢隸也。

3、東漢末,綜合學派經學家鄭玄重《左傳》而大興。
(參考書目見授課大綱)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經學研究室」研究計畫:《左傳》人物形象描寫之研究

描寫係文學表達方式之ㄧ,人物形象描寫指以生動之文學語言將人物具體呈現。描寫要求目的明確,特點突出,具體生動,俾塑造栩栩如生之人物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人物形象描寫之主要方法有外形描寫(指描寫人物之音容笑貌、衣著打扮、姿態神情等外在特徵)、語言描寫(指描寫人物之獨白或對白)、行動描寫(指描寫人物之行為、動作)、心理描寫(指描寫人物對一定環境中之客觀情勢所產生看法、感觸、聯想等)。以人物為表現中心,環境描寫(指人物所處之自然環頸與社會環境之描寫)、場面描寫(指對一定時、地之人物,及其周圍環境所形成之綜合畫面之描寫)、細節描寫(指對人物之細微神態、動作,生活中之細微小事等作細緻入微之描寫)均應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

根據不完全統計,《左傳》所描寫歷史人物約1400人左右,包括春秋時代各階層人物,有天子、諸侯、卿士、大夫、婦女,亦含將相、武臣、學者,有說客、祝史、良醫、商賈、娼優,亦含宰竪、役人、盜賊、俠勇,形形色色,多采多姿。

《左傳》塑造之人物形象類型,約分為兩種,一為「累積型」人物:因受編年體結構局限,由分年記事逐漸展示某一人物之性格、構成完整之形象,如晉文公、楚靈王、鄭子產等;一為「閃現型」人物,僅記寫一事以勾勒某一人物之形象,或表現某一方面之性格,如石碏、頭須、鄭武姜、介之推母等。

於先秦著作中,《左傳》首先提供吾人如此眾多生動而可感之人物形象,亦開創描寫人物之方法,從而為後世人物傳記與小說、戲劇創作之典範。後人從中汲取豐贍營養,並形成民族傳統,《左傳》於文學史上之始創與奠基意義誠後代任一著作所無可代替者。吾人亟盼經由此研究計畫,掘發其義蘊,倘亦有益於民族文化之發皇乎!

(來自Bookman:人文願景)
http://168hy.blogspot.com/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經學研究室」願景與獎學金

一.「經學研究室」願景-成立與工作規劃:
本室成立之緣起,請參考顏崑陽教授:〈我們必須建立適當的學術審查倫理與規範〉(附錄於文
後),僅述本室之工作規劃:
(一)近期具體工作:
1.不定期於本網站公佈經學及其他國學研究成果,並向外部刊物投稿或參加經學學術會議。
2.向國科會等相關單位提出經學及其他國學研究計畫。
3.設置獎學金,倡導、鼓勵經學研究,推廣經學教育。
4.歡迎各界加入本研究室,互相切磋,請來函:sunsun69tw@gmail.com;亦可代為發佈經學研
究作品。
(二)遠期工作目標:
1.組織經學與其他國學研究群,交換研究心得。
2.出版經學研究論文。
3.促進國際經學研究交流。
如有未盡事宜或其他聯繫,可來函指教:sunsun69tw@gmail.com,竭誠感謝你。
全國研究所招生網:http://www.kcmcg.com.tw/2_news_html.aspx
二.「經學研究室」獎學金:
本人於94.12月發願設立將學金,請參考網站2007.9.5:〈醫療疏失─許浚與李子晴的聯想〉
一文。獎學金申請辦法如下:
獎助學金名稱梁文謙、梁陳罔狚紀念獎學金
性質獎學金
宗旨緬懷雙親養育之恩,倡導並鼓勵經學研究
申請年度每學年上/下學期
受理申請處申請書與經學作品寄:sunsun69tw@gmail.com
所有申請資料均請另寄: 梁煌儀 台北市大安區郵政96支局450號信箱或台中市逢甲大學中文系
學制學士、碩士、博士
成績智育與德育:均86以上/體育70以上(如有)
獎助對象研究經學之士
學門
限制條件
獎助內容每人給獎金額範圍:5000
預計總金額:未定
預計總名額:3
申請期間每學期期中考前申請前一學期〈本獎學金採上、下學期申請〉
申請說明自撰申請書乙份
學生證正、反面影本乙份
申請學期之前一學期成績單乙份
系、所主任推薦書乙份
有關經學作品 (不論發表否)(內容達85分)
說明網址http://168hy.blogspot.com/
檔案資訊來自本網站 Bookman:人文願景2007.10.29設置本獎學金
附錄:
顏昆陽教授,〈我們必須建立適當的學術審查倫理與規範〉:

本學報這一期收到18篇稿件。其中,校內稿4篇,校外稿14篇。每篇皆由二位專家學者雙向匿名審查;有些稿件,甚至做了第三審。審查結果,再經編輯委員會討論,最後決定刊用9篇。通過比率是50%。其中,校內稿4篇,佔44%。
從這一期開始,本學報新闢一個開放性的專欄,名為「中國人文學新視域」,主要關懷的是中國人文學面對二十一世紀,能有什麼「新論題」與「新方法」,以開拓「新視域」?中國人文學,尤其是古典的領域,一向頗為保守;由於學術史所積澱的舊論題、舊方法陳陳相因,很多學術論文往往轉相複製,了無創意。而學術之發展,應當與時俱化。不同的知識年代,有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條件,不同的存在經驗與價值觀,也就有不同的問題意識;而為解決不同的問題,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方法學。因此,「新論題」與「新方法」的提出,以開拓學術的「新視域」,便標誌著一個新知識年代的來臨。這可以是某些正在顯現的事實或趨向,也可以是我們理想中的期待;故而開闢這個專欄,以做為顯象的視窗。既是「開放性」,當然也就非固定由一二人執筆,歡迎對「新論題」、「新方法」已有實踐成果或已形成構想的學者來稿,為廿一世紀的「中國人文學」打開「新視域」。
近些年來,學術「論文」或「研究計畫」的「審查」工作,已成為學者們沉重的負擔。有資格擔任審查工作的學者,國科會需要你、大學教師升等的各級評審委員會需要你、各學門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期刊需要你、每年此起彼落的學術研討會需要你、有些已建立審查制度的出版社需要你。被需要,是一種「有價值」的感覺,卻也是一種負擔沉重的感覺。
審查,只要是掛上「學術」之名的論著,就必須經過審查,以貼上「正」字標籤;否則,就不承認此一論著的學術價值。學術已全面走入「集體形式操控」的年代。審查的背後,未必關乎真實的學術價值,卻必關乎資源與權益的得失。明白人都知道,這是行政管理階層遂行學術界之社會控制的法術;每個學者都很難置身其外,尤其還沒老到可以輕鬆地謅一句「天涼好個秋」的中青代學者們,沒有誰能不入其彀中!這是「時命」;愉快也好,不愉快也好,既已選擇「學術」為工作,就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了。
不過, 學術審查,也有它一定的效用及必要設立的理由。然而,要「如何」審查,才能做到公正與相對客觀性,使被審查者心服?這其實是承認「審查」之必要以後,進一步必須去建立的倫理與規範。近些年來,不管是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案、大學教師升等或期刊論文的選稿;其審查結果,因不服而申覆者有之;雖未申覆,卻私下頗有怨言者有之。這種現象,並非極少數。至少,我們所觀察、瞭解到的中文學門,正由於學術「審查」而逐漸在累積某種森冷的「怨氣」。敏銳而具影響力的學者,實在有必要一起來思考:「如何建立適當的審查倫理與規範」?
「審查者」與「被審查者」究竟「應該」以什麼「關係」相待?理論上,一般都是假定著「審查者」在受審的此一學術領域上,其累積的專業成就與所具的知識判斷力必然高過於「被審查者」。這是一種「上對下」的審查倫理。然而,在實際操作上,由於隔行如隔山,掌控「審查」作業的管理階層,對審查者的「專業成就」與「知識判斷力」實質的優劣,往往難以明確認定;因此,都只能在制度面權宜性、形式性地以資深者審查資淺者,亦即「高一級審查」,例如正教授審查副教授的論文。但正教授的論文給誰審?只好再比年資的深淺了。然而,職級高、年資深並不必然等於學問好,這是常識。因此,論文審查的背後,某種程度已隱涵著「知識」與「權力」的勾聯。這是學術在現實世界中,宿命性的「婆媳關係」。假如,它還可以存在某種公平性,那就是每個學者都此一時、彼一時地是「媳婦」而終有一天也能熬成「婆」。其間差異,只在於學者們想當個「好婆婆」或「惡婆婆」。當「好婆婆」為數較多,而「惡婆婆」很少見;這個學術界便是太平盛世了。否則,便是交相傾軋的亂世。
在形式上,嚴格維持切合專業的「高一級審查」,這在大學教師升等上,還能勉強做到。然而,其他類的審查,則由於審查案件近些年急速膨脹,而人力卻有限,要做到完全切合專業的「高一級審查」,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少審查案,便只好求諸相鄰的學術領域,或「同級互審」。既然資歷差不多、專業又未必完全切合。審查結果也就很難維持非常優良的品質了。當今,所謂「學術審查」者也,正逐漸流於形式,實有其不得不然之勢。
既然,很多案件連形式上維持「高一級審查」都難以做到。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能說服大家,彼「審查者」之學術成就與知識判斷力比「被審查者」更權威?除了「審查者」被主事單位賦予可一筆勾選「推薦」或「不推薦」、「通過」或「不通過」、給「高分」或「低分」的權力之外;所謂「學術審查」,從知識本身而言,其評判的「客觀有效性」,究竟能以什麼去做保證?這也就難怪不少「被審查者」看到「意見表」時,被「誤解」的委屈,甚至被「強暴」的憤懣,萬般情緒齊上心頭。
這種現象的造成,除了上述人力結構性的因素之外,還有四個重要的因素:(一)是人文學術本質上就有其主觀性,要做到「客觀性」的審查,原本就頗為困難。(二)是審查者的態度,假如將自己主觀的學術立場、視域,全無反思地「意識型態化」,只以自己之所見做為絕對、唯一的判準,而缺乏「相對客觀」的態度,以及不瞭解「系統內批評」的邏輯,便會不自覺地做出「合我者生,不合我者死」的評斷。(三)是審查者的態度,或玩忽職責,草率地「一目十行」,根本看不懂論文,就給了寥寥不到幾十字的空洞評語;然後閉著眼睛勾選「推薦」或「不推薦」;甚至基於非學術性因素,例如政治或團體的利害立場、是非恩怨的人際關係,而評其優劣,斷其然否。(四)是評審規範的設計不當,「評審意見表」多見其疏漏與模稜。
  上述第一個因素,出於人文學術的本質,我們應從建立適當的審查倫理與規範去改善,儘量減低個人主觀性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因此,第二、四個因素的改善,正是對治當前學術審查弊病之道。至於,第三個因素,是審查者的品質問題。這種不負責任的審查者,每個學門都有。對學術嚴格要求的機構,只要察知這種人,都會列入「拒絕往來戶」。中文學門的確也有這種人,本學報既經察知,當然誓不往來。我們對「審查者」的選任,一向非常慎重。
  在當前學術審查的環境中,有識之士應該省思到下列三點:(一)是人文學術本質上有其主觀性,因此不宜抱持「真理唯在我家」的霸權心態,而宜相對尊重並充分理解他人的主觀性,這是學術「審查」應有的倫理;(二)是在「同級互審」的關係中,各人術業有專攻,「審查者」不應再被假定其學術成就與知識判斷力必然高過於「被審查者」;因此「審查」不是以「權威」甚至「權力」在斷人學術之然否;而是在「知識」本身進行理性的「對話」,提出任何意見,皆應有恰切的理由、憑據。也就是「審查」應由已往「上對下」的倫理轉為「平行」的倫理。(三)是現代人文學術以「系統性知識」為其特質,任何「論題」最終所做出的判斷,其「有效性」都只能在本身系統內,依其基本假定,以史料為憑據,並以邏輯程序、結構的一致性與完整性,獲得保證;也就是一個「論題」,所獲致的結論,只有相對系統之真,而沒有絕對唯一正確的觀點。因此,「審查」的基本任務不是審查者在對方的系統外,主觀地提出另一個自認高明的「觀點」,以否定或貶抑對方的「觀點」;而是深入對方的系統內,檢證其基本假定之是否明確,史料憑據效力的高低與訓解的正謬如何,以及邏輯程序、結構是否形成一致性與完整性,從而提出合乎認識原則的質疑與批判,相對也保證自己之審查的「客觀有效性」。這就是「系統內批評」的邏輯。基本假定之不明確,史料與邏輯上之誤謬與疏漏,既有其客觀性,也就可以要求「被審查者」去修改。至於「審查者」所提出相對主觀的另一種「觀點」,便只能「僅供參考」而已,沒有理由強迫對方接受與修改。這是學術「審查」應有的原則性規範。
中文學門的學術審查活動中,不少審查者缺乏這種適當的觀念與態度。原因是長期以來,中文學門從未自覺地如此教養其學術人材。如今,實不應再因循下去。不管在大學、研究所的養成教育中,或學界的各種論述場域中,都應該將它當作重要的議題,加以探討,以期逐漸形成適當的學術審查倫理、規範觀念與態度。
  上述主觀面的學術倫理、規範觀念與態度,其中第二、三點,在客觀面上,可以落實為共同約定的「規則」,而呈現在「審查意見表」的適當設計上。其基本精神有二:(一)是「審查者」與「被審查者」乃「平行對話」關係;(二)是區別客觀性的「修改意見」與主觀性的「參考意見」。準此,「審查意見表」的設計,對於如何填寫「綜合評述」、「修改或參考意見」、勾選「推薦或不推薦」等「評審結果」,表格中都應有明確的提示,讓審查者有「規則」可循。「綜合評述」應提示,請審查者就論文基本假定之明確與主題之創意,史料之掌握、檢討、運用,邏輯程序、結構之嚴密,方法之適切,文字之流暢、精確,以及學術價值之高低,給予詳實之綜合評述。「修改或參考意見」則應提示,請審查者區別客觀性的「修改意見」與主觀性的「參考意見」。所謂「修改意見」指的是基本假定之明確與否,史料版本的良窳真偽、重要文獻的詳闕、表層詞義訓解的正謬等,以及邏輯上關鍵詞語之概念界說是否明確周延、推論程序是否合法,系統構造是否一致而完整。凡此,都是客觀實然性或必然性的「是非」問題,應作具體明確的條舉,才能說服「被審查者」依照意見去修改。至於「參考意見」,則是指審查者對文本深層意義的主觀性詮釋,或對此一論題在其系統外所持不同的詮釋、評價視域與觀點。凡此,都是主觀應然性的「期待」問題,「僅供參考」而已,不宜強求修改。「審查意見表」的設計,應提供審查者明確勾選上述二種不同性質意見的欄位,並請審查者就所勾選之不同性質的意見,切實陳述。而審查結果,應提示審查者,請勾選符合前面評述之「推薦」或「不推薦」項目,避免評語儘多負面,卻勾選「推薦」,甚至「極力推薦」。反之,評語儘多正面,卻勾選「勉予推薦」,甚至「不推薦」。
審查結果回收後,接著的流程設計中,將審查意見及結果通知「被審查者」時,應明確提示被審查者可以依照審查意見修改,也可以維持己見而不修改;但必須提出客觀詳切的答辯,與「審查者」進行理性「對話」。必要時,主事單位應讓審查者就答辯意見再作回應。如還有歧見,則最終由主事單位的「評審(或編輯)委員會」依專業衡量,合議裁決,是否給予通過。「委員會」應切實發揮其專業功能。
  這樣的審查倫理與規範,主要是針對「期刊」論文或出版專書的選稿而設計,並不難執行。本學報從這一期開始,便已大致這樣在做了。同時,也期望大家能逐漸形成共識,建立適當的學術審查倫理與規範。至於大學教師升等與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申請的審查案,可依其特殊性質與作業流程而另做設計。形式儘管有些不同,但是彼此「對話」及區別主客觀意見的基本精神,並沒有差異。
  學術的發展,必須堅守學術的本位,不能完全淪為權力的支配或意識型態、利害關係的鬥爭。不管是國科會研究計畫的申請,大學教師升等或期刊、出版社的選稿,假如「審查」只流於形式,甚至不斷在製造紛擾,累積怨氣,讓學者們對知識真理喪失正確的價值信仰,則不如讓學術回到各說各話的絕對自由狀態。台灣當前人文學術的審查,應該到了深切反思,以建立適當的審查倫理與規範的時候了。


OO中文學報總編輯 顏崑陽